韓信手握30萬大軍時,他為何不自立為王?
引言
作為西漢立國猛將之一,韓信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有著卓越軍事才幹和頭腦的將軍,韓信成就了劉邦,可是,最終卻遭到懷疑被夷滅三族,狡兔死,走狗烹。人們在惋惜一代“兵仙”的悲慘結局之時,更多的也會對韓信本人的曆史,產生極大的興趣。
不得不說,韓信確實是那個年代一位極其出色且有著很大人格魅力的人物,但是,韓信曾經擁兵30萬,一度成為令西楚霸王項羽談之色變的人物,擁有如此優勢的韓信,為何不自立為王,反而要選擇成為當時力微勢小的劉邦附庸呢?其實,這一切都和韓信本人早年的經曆以及他的性格有關。
01
年少時的韓信,和當時絕大多數男孩一樣,熱衷於四處晃蕩遊手好閑,對於農活和經商並不感興趣,這樣一個看似一無是處的人,卻在秦朝末年一波又一波的農民戰爭中,逐漸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當時,韓信收拾好行囊去投奔已經名聲在外的項梁了,起初,在項梁軍中韓信還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可好景不長,公元前208年,“定陶之戰”爆發,韓信的頂頭上司項梁在此戰中被章邯擊殺,而項梁的勢力也被他的侄子項羽兼並。在項羽麾下,韓信曾多次為首出謀劃策,但剛愎自用的項羽似乎並不重視他。
再後來,當劉邦與項羽領導的兩路反秦大軍先後進入關中腹地之時,劉邦遭到項羽驅趕。但項羽自知理虧,而韓信,就是在這個時候棄項羽投劉邦的。
劉邦項羽反目後,韓信作為劉邦的手下,自然成為此時劉邦所倚仗的人物,後來韓信在黃河以北大殺四方,幾乎剿滅了所有親項羽的勢力,一時間韓信手中竟然擁有了30萬之眾的龐大兵力,同時期劉邦也隻有20萬,而可憐的項羽,更是在連年戰爭中僅存10萬人。
可以這麽說,韓信在多年的征戰生涯中越打越猛,自己的勢力也遍布整個黃河以北地區。如果此時韓信脫離劉邦,而選擇三分天下的話,可能曆史將被改寫。
02
曆史上關於韓信為何在巔峰時期不選擇自立,而繼續追隨劉邦是有諸多看法的。首先,在韓信擁有大量人馬之後,無論他選擇誰,都有可能讓那個人成為統一中原的人物,可見韓信當時已經成為一股兩家都不遺餘力拉攏的決定性力量,但是,韓信卻有著自己的看法,他選擇劉邦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以韓信的為人品行,自然不可能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刻棄之於不顧。這是韓信在人格上的缺陷,和狡猾善變的劉邦相比,韓信還是顯得過於稚嫩。
第二,韓信雖然是難得的將才,但在政治上簡直就是一個傻瓜,劉邦對韓信有一點小恩小惠,便讓韓信死心塌地追隨他,韓信完全感覺不到在戰場之外的局勢變化,在政治上由於已經坐實了擁兵自重的事實,這個時候不選擇自立門戶,卻依舊為劉邦效力正中後者下懷,所以,當項羽敗亡之後,劉邦很快就開始清理了一大批此前所仰仗的功勳老臣,韓信自然也不例外。
當韓信拒絕了身邊人多次對他的勸誡之後,其實結局已經注定,原本韓信極有可能將劉邦取而代之的機會一次又一次被浪費,最後,等來的是劉邦和呂後的清算。所以,當後來有人誣陷韓信起兵謀反之時,韓信依然對劉邦心存幻想,殺了好友向劉邦邀功,最後被無情鏟除,不得不說,“兵仙”雖用兵如神,卻也克服不了自身的軟肋與缺陷。
結語
自古以來,劉邦與韓信之間的故事就為人津津樂道,一方麵兩人都是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朋友,劉邦對韓信有提攜之恩,韓信雖然曾經是個小混混,但也深知忠義禮儀,對劉邦的恩惠感恩戴德,使他到最後也沒有想過要背離劉邦自立,更沒有想過要投靠死敵項羽,從而錯過了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次機會,以韓信的才幹,他原本才應該是那個改變曆史走向的人,卻最後身死人手。
政治嗅覺不靈敏,加上自身的依附型人格造成了“兵仙”最後的悲慘結局。一方麵,韓信幾乎無條件信任劉邦,從而錯失一統天下的良機,另一方麵,也從未考慮過項羽敗亡之後的事情,對未來沒有預見性,擁兵自重自然不可能躲過劉邦的耳目,當然也改變不了自己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