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為啥要從清川江不戰而退?

來源: 2021-04-12 14:38:12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聯軍為啥要從清川江不戰而退?

1950年12月3日,聯合國軍在與50餘萬中國軍隊發生遭遇戰後向全世界公開宣布,聯軍將從北朝鮮境內(西線清川江,東線長津湖)全部撤離,回到三八線。12月4日聯軍首先從平壤撤退,放棄一係列北朝鮮境內的城市鄉村,攜帶數十萬北韓的老百姓,行程約300公裏,向三八線方向撤退。至1950年12月20日左右,西線聯軍在無任何阻礙的情況下全部撤回三八線以南,東線聯軍的陸戰1師撤離開始時遇到一些麻煩,但總體也於24日全部到達朝鮮半島南部的釜山和浦項。 *****

聯軍不戰而退,而且狂撤300公裏(東線甚至超過600公裏),究竟是為什麽?對於麥克阿瑟這一決定,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悍然大波,各國政要新聞媒體百思不得其解:聯軍在遭遇戰後受到巨大損失?沒有!東線的長津湖甚至還以1:10以上的代價重創了中國軍隊;西線主力也並未受損,雖然好像戰鬥激烈,但美軍沒有任何團級建製的單位被殲滅,戰損比雖然比不上東線輝煌,但損失也是遠少於中國軍隊損失的(戰後毛澤東批準從國內每個連隊抽調20人補充)。退一萬步說,即便是戰術上暫時失利,也可以節節據守,等待戰機反擊,完全沒有必要放棄平壤——元山朝鮮蜂腰一線最佳防守陣地,撤退300公裏外的無險可守的三八線。為此,美軍基層官兵很不理解,韓國總統李承晚幹脆破口大罵麥克阿瑟怯戰,西方左派媒體也趁機煽風點火、幸災樂禍,美國《新聞周刊》甚至將此誇張為 “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軍事史上的最大失敗”。對於蘇聯與中國方麵來說,聯軍的撤退則更像是天上掉了一個大餡餅,各自開足宣傳機器,盡情地放大誇張著自己的偉大勝利——至今很多不知情的中國人對這一撿來的勝利仍然津津樂道,也是他們認定抗美援朝打敗美帝的唯一依據。 *****

其實,稍微懂一些戰史的細心人都能看出這裏的貓膩。一支20多萬人的大軍不戰而後退300公裏,從軍事上是講不通的。美帝不是1949年的全麵崩潰的蔣介石,美軍的主力並未受損(見彭德懷1951年1月給毛澤東的電報),甚至,正如本壇版主刀鋒政委所說,如果陸戰1師再晚幾天撤退,在長津湖被殲滅的大概就是宋時輪的第9兵團。當然,刀政委對麥克阿瑟撤退動機的解釋很簡單也很粗暴:麥克阿瑟受到了驚嚇,在不該撤退的時候做了錯誤的決定。其實這種解釋並不是刀政委的發明,而是中國一些比較講事實的朝鮮戰爭學者們中流行的一種觀點。但是,非常遺憾地是:刀鋒等人的觀點沒有任何文獻能夠證明麥克阿瑟處於驚慌失措狀態,隻不過是一種不懷好意的揣測而已。 *****

那麽,聯軍從清川江不戰而退到底是怎麽動機?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1951年5月,在美國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上,麥克阿瑟曾打算公開當時美國政府與他之間的一些秘密電文,但當時的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以國家機密為由製止了麥克阿瑟的發言,所以,麥克阿瑟一直沒有明確的解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政府解密了一批朝鮮戰爭的秘密檔案,人們對麥克阿瑟當時的動機和決定才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原來麥克阿瑟從清川江撤退是按照杜魯門1950年9月11日親筆簽字的NSC-81/1號文件 (見圖1)。 *****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卷入戰爭,但杜魯門政府始終對朝鮮戰爭政策含糊不清。以艾奇遜、尼采和凱南為首的國務院派堅持戰爭應限製在韓國境內,而軍方則認為戰爭應該進行到侵略者的老家去——兩派相持不下,這就是著名的“七月辯論”。杜魯門不是一個信念堅定的人,他左右搖擺不定,最後在不得不做出決定的時候(仁川登陸前四天)找到了一個妥協的辦法:依照軍方的要求越過三八線追擊金日成,但又給軍方戴著一個“緊箍咒”,即附加了各種限製條件。這就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81/1號文件(注1)因為文件篇幅太長,本人將與中國有關的內容簡單歸納如下: *****

1)麥克阿瑟可以在必要時指揮地麵部隊越過三八線作戰,但必須是在蘇聯或中國沒有大規模派兵進入朝鮮或宣布派兵的前提條件下; *****

2)在與蘇朝或中朝邊界地區僅能使用韓軍,不得使用美軍或其他外國軍隊; *****

3)如發現大規模蘇軍或中國軍隊進入北朝鮮,麥克阿瑟不得與之在三八線以北進行地麵作戰,而應將部隊撤回三八線以南(海空行動除外);  *****

4)如果蘇聯或中國入侵三八線以南作戰,麥克阿瑟應盡可能守住防線,並迅速報告華盛頓。但不得擅自采取使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  *****

了解了NSC-81/1號文件內容後再回頭看當時朝鮮戰場一係列的事件,曆史思路就更加清晰了。雖然麥克阿瑟桀驁不馴,但軍人服從政府的原則還是本色,執行美國總統的命令是美國軍人的義務和職責。1950年10月8日,在北朝鮮境內沒有中國或者蘇聯大規模軍隊存在的情況下,麥克阿瑟按照聯合國第376號決議案 (注2)戴著NSC-81/1號文件這個“緊箍咒”,指揮地麵部隊越過了三八線。如果說麥克阿瑟有違反文件的地方,那就是違反了文件的第二個條件:即在中朝邊境使用了少量的美軍偵察兵。1950年10月25日,聯軍與秘密入朝的中國軍隊首次交火(中國戰史稱第一次戰役),這次戰役規模一般,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另外誌願軍穿的是北朝鮮的軍裝,所以盡管聯軍從戰俘中了解到中國軍隊入朝的一些番號,但對中國參戰的整體規模和戰略目的仍不清楚。1950年11月25日的第二次戰役,誌願軍在西線投入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東線投入12個步兵師和所屬炮兵,這時聯軍方才明確中國軍隊的兵力規模達到50萬人。按照NSC-81/1號文件的第三條,坐鎮東京的麥克阿瑟沒有實施反擊或就地堅守,而是下令所屬部隊與中國軍隊迅速脫離接觸,又於12月初向全世界公開宣布聯軍即將撤離北朝鮮。當中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企圖“解放”南朝鮮時,麥克阿瑟又按照NSC-81/1號文件的第四條,寸土不讓地展開了反擊作戰,直至將中國軍隊全部驅逐出韓國境內。 *****

麥克阿瑟雖然嚴格執行了美國政府的政策,但與中國軍隊遭遇後全麵撤退而無法解釋原因,等於背了“戰敗” 的黑鍋,心裏一百個不爽。聯軍撤離北朝鮮後,麥克阿瑟就開始到處發牢騷,先是揚言要聯軍撤出朝鮮半島,進而又提出各種擴大戰爭的建議 (封鎖中國海岸;催毀中國戰爭工業生產能力,登陸秦皇島—葫蘆島一線切斷補給線,放蔣出籠),後又公開嘲笑批評杜魯門的戰爭政策,最後發展到給國會議員寫信透露自己與杜魯門的矛盾,企圖激發民意對杜魯門形成壓力,最終徹底激怒了杜魯門(注3)。1951年4月11日,正當麥克阿瑟揮師將中國軍隊驅逐出韓國國境並向三八線以北的鐵原—金化進軍時,突然接到杜魯門一紙命令,麥克阿瑟下台。 *****

注1.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Report, NSC 81/1, "United States Courses of Action with Respect to Korea" , History and Public Policy Program Digital Archive, Truman President Library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6194.pdf?v=b5f4cbf0ae773fe6970014edb854029e  *****

注2.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376,  "The Problem of the Independence of Korea", October 7, 1950 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RESOLUTION/GEN/NR0/059/74/IMG/NR005974.pdf?OpenElement  *****

注3.  劉同舜,《戰後世界曆史長編》第6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

圖1.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81/1號文件的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