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業在1985年迅速衰敗,繼而10年後連環畫本身變成了成了收藏品,這裏也有稿費的因素。啊--------稿費!
連環畫在解放後經曆過三個高潮。上世紀50年代初期,傳統題材是一個高潮;50年代後,解放軍、誌願軍的戰鬥故事是一個高潮,此外,還有外國電影、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連環畫,也是非常熱門。
“文革”以後,連環畫又迎來一個創作高峰,像搞油畫創作的沈伊堯,畫了長征題材的《地球的紅飄帶》,他本人自己還重走了2萬5千裏的長征路;還有賀友直的《山鄉巨變》,運用線描手法,也成為了中國連環畫的經典之作;華三川的《白毛女》、《青年近衛軍》、改編自法捷耶夫的《滅》,帶有西洋畫的明暗技法,也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那個時候,畫家們沒有什麽造勢的說法,作品出來就放在新華書店賣,書賣得差不多了,就再加印。這個機製好像運作得很順暢了。
“1985年以後,記得是電視劇《霍元甲》出來後,出版社跟風出版連環畫,很快,整個市場就倒掉了。”
上世紀1985年以後,突然像退潮一樣,連環畫迅速就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裏。記得就是電視裏麵熱播《霍元甲》、《射雕英雄傳》後,出版社馬上跟進,搞連環畫,用素描畫,用黑白技法畫,從電視台的磁帶裏麵直接把畫麵拉出來,製作成銅版。大家一窩蜂上馬,弄到後來整個市場就癱掉了。
現在有很多呼聲,希望振興連環畫創作,依我看,關鍵還是在連環畫的稿費問題上,畫一本100幅的連環畫,最快的速度也要一個月,現在,出版社給出最高的稿費是180元一幅,也必須是重大題材,一般都不到180元,基本上在120元左右,畫100幅也隻有1萬2的稿費,可畫家平時畫四尺三開的一幅畫,市場價格就能賣到1萬8左右,勢頭好一點的畫家一個月能走掉兩張畫,那誰還願意畫連環畫呢?
賀友直也曾說過,我一張新創連環畫50元稿費,再版每張30元。我一天隻能畫一張,一個月1500元,還不如鍾點工的收入。
現在,全國的連環畫創作隊伍幾乎不複存在,1951年創刊的《連環畫報》是中國目前僅存的連環畫畫刊,《連環畫報》的老總是我的朋友,據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雜誌還有128萬份的發行量,後來不斷縮水,起初一年還有三四十萬的年發行量,到如今,一年的訂貨額不到三萬。
連環畫消失了,但連環畫的原稿又開始火了起來。有些名家當年的原稿,今天在拍賣行的成交價格也堪稱不菲。
以前,連環畫作者把原稿統統交給出版社,那個時候,大家彼此之間的關係很單純,出版社付稿費,交付印刷就行了。作者也大都很單純,你付我稿費,原稿就肯定歸你了。年深日久,很多連環畫的原稿積壓在出版社,編輯們看著也煩心,很多都被當成廢紙賣了。遇到一些好心和有心的編輯,他們或許還能把當初的原稿保留下來,再還給你。但更多的連環畫原稿當年就這樣流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