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有“中央軍”和“雜牌軍”的區別,我軍有沒? 為何三野名將如雲授銜隻有四野的一半

來源: 2021-01-26 08:00:49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Zt

大家都知道,國民黨軍有“中央軍”和“雜牌軍”的區別,隻要是老蔣的嫡係“中央軍”,武器裝備都是最好的,打的仗都是最能出風頭的,提拔自然也是最快的,而“雜牌軍”就沒這個待遇了,差距非常大。

 

在我軍,講究官兵平等,沒有“中央軍”和“雜牌軍”的說法,這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不過,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還是多少能體現出差別來的,比如第三野戰軍。

我軍有四大野戰軍之稱,其中,一野是公認最能吃苦的,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的貧瘠之地打仗,專啃胡宗南、二馬這樣的硬骨頭。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戰軍、晉綏野戰軍,再往前,是賀龍的120師,再往前,就是紅二方麵軍。

 

紅二方麵軍不算是“中央軍”,一直是賀老總帶的,但後來交給了彭老總帶隊。

 

在四大野戰軍裏麵,一野的人數最少,大將隻有一個許光達,還是十位大將裏麵資曆最淺的一個,上將也隻有6位:張宗遜、甘泗淇、王震、賀炳炎、彭紹輝、陶峙嶽,後來,楊得誌、周士第、李誌民等人也調到了一野,上將的人數達到了13人。

 

第二野戰軍,在八路軍時期多是129師的底子。不說解放軍時期,就是八路軍,都是星光燦爛,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副主任是上將宋任窮,參謀處長是上將李達。下麵的386旅更牛,旅長陳賡是大將,副旅長陳再道是上將,政訓處主任王新亭是上將,參謀長李聚奎也是上將,團級幹部還有謝富治上將、王近山中將。

 

二野的最前身是紅四方麵軍,出猛將最多,比如許世友就是其中一個,還有幾個過早犧牲的比許世友更猛,比如餘天雲。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紅四方麵軍在授銜時有點壓低了。

 

不過,二野還是出了不少大人物的,元帥有劉伯承,大將有陳賡、王樹聲,上將也出了10位:李達、陳錫聯、謝富治、閻紅彥、郭天民、宋任窮、楊勇、蘇振華、王宏坤、陳再道。

三野等會兒再說,咱先來說說四野。

 

如果一定要說我軍中的“中央軍”(單指出身),那就是四野了。四野在八路軍時期是115師,再往前就是紅一方麵軍,毛主席、朱老總的部隊,級別能低嗎?

 

四野最有名的,自然是戰神林彪了,早年先後擔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一直都是毛主席、朱老總最嫡係的高級將領。

 

除了林彪,四野還有一個元帥,就是羅榮桓,毛主席最欣賞的人。

 

在四大野戰軍中,四野公認編製最龐大,打的仗最多,戰功也最大,因此授銜的級別也都很高,比如大將就有三個:譚政、黃克誠、蕭勁光。上將更是多達20位,是二野的兩倍。至於中將、少將,也都是四大野戰軍中最多的。

 

最後該說說三野了,也是本文的重點。

 

有人說三野是“雜牌軍”,為什麽呢?從根子上說,這支隊伍就不是紅軍時期的重要山頭。紅軍主力長征後,留下一些部隊繼續作戰,就是南方遊擊隊,人數很少,裝備更是接近原始。

 

全麵抗戰爆發後,南方遊擊隊改編成了新四軍,總人數也就剛過一萬人,而且分布在各個山區,很難統一起來。這樣的部隊,顯然跟八路軍係統沒法比。

如果論實力,三野無論是人數、戰功,都僅次於四野,比一野、二野都大得多,出的名將也是數不勝數,但在授銜時,三野明顯趕不上四野,也就能跟二野持平。

 

比如元帥,陳老總應該是元帥的必然人選,他不當元帥誰都說不過去,但就是有不少人說陳老總不應該當元帥,理由是他當時離開了軍隊。最後還是周恩來出麵力挺,才保住了陳老總的元帥軍銜。

 

試想:如果不是周恩來出麵力挺,那三野就沒有元帥了,這未免也太不公平了,但也確實體現了三野的尷尬地位。不要跟我說粟裕可以代替當元帥,這是不可能的。

 

大將裏麵,三野也隻有兩位:粟裕、張雲逸,一個戰功最高,一個資曆最老,想把他倆弄下去也不容易。

 

至於上將,三野那麽多的名將,那麽龐大的軍隊,竟然隻出了10位,隻有四野的一半,你覺得公平嗎?

 

其實,三野還有不少人都能評上將,比如三野參謀長張震、縱隊司令王必成、陶勇等等,無論是資曆還是戰功,都是足以授上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