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某研究所轉為軍隊編製時的一些事

來源: 2021-01-19 13:39: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那是1961年, 供應很緊張的時候,上海一些研究所要改製到國防科委去,工人還是工人, 行政人員還是行政級別, 技術人員全部穿軍裝戴帽徽領章授軍銜,一時間俺們鄰居軍官一下多起來了。

順便說一句, 學文科的就是吃虧啊,俺家有兩個鄰居, 都是1955年大學畢業, 一個是上海交大造船係,一個是南京大學俄語係, 此刻, 工科生是上尉, 外文翻譯是中尉, 工資也少個七八塊錢,這翻譯官叔叔和我們家關係很好, 是文革前一個內部雜誌《XX情報》的頭目, 大學學的俄語第二外語是英語, 整個小學時代是抗戰期間在常熟讀的,日語是童子功, 後來《沙家浜》的推廣, 大夥取笑他是“常熟城裏的翻譯官”。

直接的好處是,糧食定量增加, 所有工人按士兵標準每月45斤, 但若是原工種的定量高於45斤的, 保留。所有技術人員開始吃軍官定量, 每月38斤,但油是一斤啦!

沒穿軍裝的行政人員, 依舊按上海市幹部定量27斤, 油按上海市民標準半斤, 那些五十年代調來的上校中校等領導幹部,因為那時是按轉業來的, 也按上海市幹部的糧上海市民的油過日子, 但好像還是保留了原有的軍齡津貼。

一個單身漢大哥哥, 六十年代初的中專畢業生,按規定定為少尉,他找到領導, 要求定為士兵待遇,為的是糧食定量高, 軍裝發得多,折算下來的實際收益, 比他的40幾塊中專畢業生的工資還高些,但領導叫他”出去“!安排你做什麽就是什麽!

立刻跟來的另一些好處是,房租下降, 每平方米好像降了兩三分錢,這個好處普及了這幾幢房子的全部居民, 因為在這之前有些人被調出去了,就不是屬於部隊研究所的人,但房租下降也是有份的。

再一個好處, 水電費享受部隊的待遇, 全部報銷,這一項措施, 非部隊的住戶就享受不到啦, 不但沒好處, 還得付更高的水電費。

那時沒有各家自裝電表一說, 一個門洞一個電表, 每家每戶”自保多少瓦燈泡及收音機(如果有的話)“,然後輪值計算分攤, 這麽一來, 不報銷的人就吃了大虧, 因為那時廚廁時公用的, 原先隻用個十五瓦燈泡就夠了,現在比方老張可以報銷了, 他就想換個亮些的啊, 老李不能報銷當然不願意, 各讓半步, 換個40瓦的吧, 老張完全無所謂, 老李明顯就吃了虧, 兩家人就結下了量子。 很快, 很多人家就自己裝起電表(上海人稱為小火表), 算是太平了, 你可以報銷哪怕用一百瓦, 不管我事。

但是, 上海的住房, 說沒有辦法就沒有辦法,當了軍官還是那一間房, 一平方厘米都不會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