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時代農村為啥這樣窮?

來源: 2021-01-17 14:37:5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每個地方的情況各有不同,一般來講,人均資源越少,農民就越窮。此外,地理位置也有關係,郊區農民就比其他地方的農民富裕,現在也是如此。

80年代末,我去鄂西山區調研了幾天,那裏的農民比我老家還要窮,最窮的住山洞,全家連每人一套衣服都沒有(可能又有人說我造謠)。

我講講我老家的情況。老家在湖北北部,既不靠山(沒有大的山),也不靠水(沒有大的河流),典型的丘林地貌,自然資源貧乏,正如下麵這張2013年拍的照片所描寫的一樣。

解放後人口出生率大增,到我讀小學,初中時,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隻有0.7畝左右,連小山丘上都種了莊稼。高一點的山上基本上都是小鬆樹,大樹在58年基本上都被砍光了煉鋼。

70年代開始,政策越來越左。當時全國農業學大寨,當地領導為了緊跟形勢,發動農民劈山造田,就是把山丘的一部分挖平,製造耕地。成千上萬的農民被迫苦幹一年多,終於挖平了幾個小山丘。結果可想而知,根本就不適合耕種,這種浪費人力物力的事,當年到處可見。

我外婆原來有很大一塊菜園(自留地),大概 20米x30米 的麵積, 比一般人家的要大得多,我每年種很多不同種類的蔬菜,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後來搞“割資本主義尾巴”,說自留地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把自留地麵積大幅度減小,我外婆家的新菜園隻有10米x10米左右,種的菜的種類和數量就少很多。當時主糧是小隊(每個大隊分為若幹小隊)分配,我記得學生每月隻有15公斤穀,除紅薯外,其他雜糧非常少。由於紅薯產量高,好種,有幾年紅薯種了很多,每年三個月隻有紅薯,沒有其他糧食。我夫人70後,一直在武漢生活,喜歡吃這個。可我那時吃太多了,現在一看到這東西就反胃。

除了自留地大幅度減少外,自家屋子周圍可自主種植的麵積也大幅減小,所以那幾年農民的生活是最苦的。每家隻能養一頭豬,幾隻雞,因為沒有糧食給它們吃,連野菜都沒有。農民貧困的程度和小孩的個數成正比。有的家庭有4,5個小孩,吃不飽是常態。

改開後,老家的農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青壯年都到外麵打工去了,很少有人靠種田生活。現在幾乎家家有樓房,公路通到每家每戶,小孩上學都坐私家經營的校車上學。歸根到底,改開後,港資,台資,外資三駕馬車齊飛,工業體量迅速增大,農民才得以有機會走出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