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孩子的糧食記憶, 1972-1982
我能有清晰記憶和一定“懂事”算1972年吧。
首先,在1972年肯定缺糧食,饑餓的時間每年有半年。農民不能先留夠自己的口糧再交公糧,公糧是強製的、預先安排的。如果出現嚴重糧食歉收,應該可以報告上級、合理減少。交公糧是有錢拿的,但這個錢的數量合理與否就沒法說了,因為是政府壟斷。因為農民手裏沒錢,黑市的糧食價格也不高。
我所在的村是江南的山村。在1972,夏糧幾乎全是稻,非水田有種豆、芝麻的,也有分給各家種蔬菜的。秋糧以玉米為主,不到1/3種雙季稻,非水田種地瓜等。好像,那時的秋季稻產量不高,很容易受蟲害,還有霜來了還沒成熟的風險。當時,化肥和農藥的用量比較少。
饑餓最厲害的是“春荒”時節,農曆的三月初到四月底。五月初就可收小麥和土豆了。這個季節蔬菜還是有的,但人不能光吃蔬菜。為了度過饑餓時節,最慘的是晚飯直接沒了。再好點是晚飯吃很稀的飯菜湯,較好的飯裏摻很多有點發黴的地瓜幹。到四月,地裏有很多野菜,飯裏、玉米糊裏加野菜也常見。
值錢的農產物、肉類, 大部分要賣掉,得錢付各種費用, 包括油鹽薑醋、醫療費用、衣鞋、上學費用, 等等。我記得這類植物有:豆、菜油籽、芝麻、板栗、棗。豬可能是最大頭的,人手多的家裏每年有4-5頭,像我家4口人,一般每年2頭。雞、雞蛋的80%都賣掉,小孩時,對殺雞自家吃沒有話語權,討好媽媽最多的是:幹一些事、要求媽媽燒一個/兩個雞蛋吃。
糧食情況到1982年就大為改觀了。我覺得:這個變化不僅僅是因為分田到戶。到1982,秋糧的3/4是雙季稻了, 而且秋季稻畝產增加到好像超過了夏季稻。同時,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明顯大增。一個明顯的變化,在1972附近,水田裏有很多泥鰍和田螺,到1982後就很少了。等到我上大學, 暑假回家沒事幹, 想去田裏抓魚、泥鰍時, 幾乎沒有。
在這個壇回憶1950-1990的貼, 最後大多是衝擁毛/鄧、反毛/鄧來的。我本人還是崇拜毛的雄才大略的,但就糧食問題和高考帶給我的機會,我也不能睜眼說瞎話。文革餓肚子是毛的硬傷。毛在文革整人跟我這種山村窮孩子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