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結局:中國真的不敗而敗?法國真的不勝而勝?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0-09-11 13:34: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20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 在 2020-09-11 13:35:4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01

今天不扯淡,直接說中法戰爭大結局

有名將孤拔的指揮,加上法軍準備充足,第二次基隆之戰,劉銘傳親自上前線督戰也不頂事了。激戰半天,法軍拿下了基隆,劉銘傳退往台北。

與孤拔的百戰百勝相比,指揮淡水之戰利士比又現眼了。在清軍守將孫開華的指揮下,利士比又重蹈了第一次基隆之戰的覆轍——炮轟、登陸、挺進、遇伏、撤退。

淡水之戰,法軍失蹤和陣亡17人,受傷48人,清軍傷亡近三百人。然而,對於清國來說,這仍然是一場大捷,這也必須是一場大捷。

淡水之戰剛一結束,劉銘傳指示下麵的人寫了一篇戰報:斬首二十五級,內有兵酋二人,槍斃三百餘人,敵乃大潰。我軍直追至海岸,敵兵溺海者更七、八十人……。

 

英雄人物劉銘傳啥時候學會吹噓了

第一,在大清,不的官員是不存在的,這是大清的傳統;

第二,大清正處於全麵抗擊法國侵略的緊要關頭,此時必須堅持正麵宣傳,哪怕誇張,絕對不能出現令人泄氣的言論,這是大局

第三,在大清國,沒有誰會閑的蛋疼,去關心具體的傷亡數字,大家隻會記住勝利負結局。

鑒於兵力不足以征服台灣,孤拔決定改變戰略。

法國遠東艦隊到處作戰,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綁票大清一兩個城市,逼迫大清交贖金。遠東艦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是都是沒有戰略意義的勝利。

孤拔決定這次要玩一票大的。

10月20日,孤拔下令封鎖台灣海峽。意思很明顯:以台灣為質,逼迫大清屈服。

這一次,孤拔的手感很準,一下子就觸碰到了大清的痛點。

02

得知台灣被困,清廷不淡定了。

台灣孤懸海外,很多必備物資都需要從大陸運過去,現在法國艦隊封鎖台灣海峽,如果不打破封鎖,駐台清軍遲早得玩完,台灣則會被法國占領。

如何救援台灣?

清國決定利用中立國的船隻偷偷穿過封鎖線,向台灣軍民輸血。顯然,這種方式隻能輕微緩解饑渴,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0月26日,督辦福建軍務的新欽差大臣左宗棠上奏朝廷:要解決台灣問題,必須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行動,具體而言,就是從南洋水師抽調5艘軍艦,再從北洋水師抽調5艘軍艦,合力為滿載援兵和物資的商船護航,援助台灣。

11月,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建議,命令李鴻章和曾國荃兩位大佬配合。

李鴻章反應很積極,派出了北洋水師的王牌——超勇艦揚威艦

老李,不是說好的5艘嗎?怎麽才2艘?北洋水師的靈魂級戰艦定遠艦鎮遠艦呢?

別玩穿越好不好,此時北洋水師還沒成軍呢,牛逼的戰艦還在德國的造船廠,戰爭打完後才德國才交貨。此時北洋水師就這兩艘船拿得出手,所以也別怪老李小氣。

曾國荃也很配合,與李鴻章商量後,從南洋水師派出了5艘新銳軍艦,包括開濟號、南琛號、南瑞號3艘巡洋艦和澄慶號、馭遠號2艘炮艦。

到了12月,南北洋軍艦組成的混合艦隊也要出發了。然而,關鍵時刻,朝鮮這個拖油瓶又扯大清國的蛋了。

上次是壬午政變,這次是甲申政變

政變的過程很簡單:

12月4日,以金玉均為代表的開化黨人,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政變。他們暗殺大臣,衝擊皇宮,劫持國王,企圖奪取朝鮮政權,推行改革。

金玉均等跳梁小醜還胡說什麽朝鮮跟著大清混沒前途,要挾朝鮮國王與大清一刀兩斷,倒向日本帝國主義,走向他所謂的新生之路!

很顯然,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瘋狂舉動是注定會失敗的。在廣大朝鮮人民的泣血祈求下,在朝鮮政府的殷殷期盼下,袁世凱率領駐朝清軍果斷出手,一舉粉碎開化黨人的反革命政變

雖然袁世凱雷厲風行的鎮壓了開化黨人的政變,但是這次政變的幕後主使日本人卻不甘心失敗,一直蠢蠢欲動,想找大清的茬。

為了震懾日本人,穩定朝鮮局麵,袁世凱電告李鴻章,請求派北洋水師來朝鮮壓陣。

李鴻章權衡利弊,決定調超勇艦揚威艦前往朝鮮。

03

失去了2艘主力戰艦隨行,南洋水師剩下的5艘軍艦頓時沒了底氣,然而軍令如山,不能違抗,這5艘軍艦也隻得硬著頭皮南下,一路磨磨蹭蹭,心情比上墳還沉重。

得知南洋水師南下援台,孤拔當即把封鎖海峽的任務甩給了利士比,然後親自率領艦隊前來截擊南洋水師

不要問孤拔是如何知道南洋水師南下援台的情報的,對任何一個強國而言,大清國是沒有秘密的。對大清民眾而言,隻要法國人給錢,參加法軍打清軍都是沒有問題的。

 

茫茫大海,一支艦隊要找到另一支艦隊談何容易?

不知是孤拔太猛,還是南洋水師運氣太差,1885年2月13日淩晨,兩支艦隊在檀頭山(今寧波市象山縣檀頭山)附近海域相遇了。

看到殺氣騰騰的法國艦隊,南洋水師明白:完了。

主帥也很英明,果斷下令逃跑:3艘巡洋艦航速較快,一溜煙跑出了老遠,2艘炮艦航速較慢,隻得朝另一個方向逃跑。

孤拔當機立斷,命令3艘偏小的軍艦追擊炮艦,自己親自帶領4艘大艦狂追巡洋艦。

海孤拔的速度不可謂不快,然並卵,海麵突然起霧,巡洋艦趁機逃的無影無蹤;不過炮艦就沒那麽幸運了,被法國艦隊堵到了附近的石浦港

2月15日夜,已成驚弓之鳥的兩艘炮艦以為敵軍偷襲,不分敵我,胡亂開炮,互毆半夜,雙雙over。(此事至今存疑)

孤拔收兵,繼續封鎖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被封鎖四個多月了,清國依然沒有屈服的意思。

不得已,法國隻得再下猛藥。

2月26日,巴黎又來了命令:稻米禁運——任何國家的船隻都不允許在中國沿海載運稻米。

中國缺糧食嗎?當然不缺。

為什麽禁運稻米呢?還是為了逼迫清廷屈服。

在說太平天國的時候,我們講過大清的漕運。簡單說來,就是北方物資匱乏,南方物資充足,取長補短,清政府會通過大運河和海運將南方的物資運往北方。

在這些運往北方的物資中,稻米占了很大比例。法國禁運稻米,就是為了截斷通往北京的糧道。南糧不能北運,北方的糧食和食品價格就會飛漲,同時,漕運線上的工人就會失業,兩者一結合,社會就會動亂。到時候,大清連維穩都顧不過來,還會有精力和法國交戰?

接到命令後,孤拔再次親自帶隊,準備前往長江口執行攔截運糧船的任務,途徑鎮海時,孤拔猛然發現了之前逃走的南洋艦隊的3艘巡洋艦。

 

冤家路窄啊!

3艘軍艦也很機靈,一頭紮進了鎮海港,打死都不出來。

鎮海港有一套完整的防禦工事,兵多,炮台多,還有水雷陣。

3月1日,孤拔的艦隊和鎮海炮台相互炮轟一陣後,鎮海之戰結束。

孤拔明白,這仗沒法打。鎮海港的防禦很嚴密,而且鎮海附近海域水太淺,不利於法國軍艦靠近炮擊。於是,法國軍艦圍而不打,將這3艘巡洋艦死死困在港口,直到戰爭結束。

按照慣例,大清又出現了一篇振奮人心的新聞——鎮海大捷!

鎮海之戰後,為了給遠東艦隊找個合適的家,孤拔於3月31日帶隊攻占了澎湖,至此,中法之間的海上戰爭基本結束。

04

中法在東南沿海大打出手時,越南戰場上的陸戰也在繼續。

1884年6月23日觀音橋事件之後,隨著談判陷入僵局,中法關係日趨緊張,雲南和廣西的清軍也開始分路集結,向越南推進。10月,法軍兵分兩路反擊,輕鬆擊敗了清軍。

 

1885年2月,為了配合遠東艦隊,駐越法軍再次發飆。

尼格裏準將率軍突然向重鎮諒山發動進攻,廣西提督蘇元春敗走,而後,法軍一鼓作氣連下文淵、鎮南關,殺進了中國本土。

巴黎的茹費理聞訊連忙製止:快點給我撤回來!

在巴黎的命令和清軍的反擊下,法軍最終毀關而退!

對大清而言,打一兩次小規模的敗仗是不算什麽的,大不了換人,增兵,繼續再來。

連續增兵,使得鎮南關的清軍數量突破了四萬人。這些軍隊來自滇、皖,鄂、粵、桂等好幾個省,派係林立,一個比一個拽,主帥潘鼎新根本玩不轉。

更要命的是,潘鼎新一敗再敗,威望一落千丈,已經沒人買賬了!

 

沒有能夠壓陣的主帥,還怎麽打仗?

廣西按察使李秉衡在龍州召集諸將召開軍事會議,選舉主帥。

最終,清軍元老、七十歲的老將馮子材眾望所歸,被與會諸將一致推舉為主帥。

馮子材成為主帥後,大力整軍備戰,修築工事,積極準備反擊法軍。

3月19日,馮子材得到探子密報:法軍正在集結兵力,打算進攻龍州。為了打亂法軍的計劃,馮子材決定先發製人。21日,馮子材派王孝祺部出關夜襲文淵,小有斬獲。

清軍竟敢主動進攻?尼格裏大怒,決定報複。

23日,尼格裏集結了諒山前線的所有兵力——2100多名法軍,向鎮南關進發。

 

人一憤怒,智商就會捉急。

糾集兩千人就敢朝數萬清軍的陣地猛攻,真當自己以一當十了。

老馮也不是庸人,清軍也不都是廢物,更何況清軍還占著地形優勢呢,尼格裏憑什麽贏?

鎮南關一戰,以尼格裏的敗退而告終,此役法軍死傷275多人,其中戰死74人(此數據是法軍自己統計的傷亡人數,清軍一向沒有具體數字,隻是“殲敵數千”雲雲),清軍傷亡超過1500人,是為鎮南關大捷!

鎮南關大捷之後,馮子材命令全線反攻。

28日,清軍追至諒山,由於尼格裏負傷,指揮權交給了尼格裏的副手赫本哲。赫本哲經驗不足,心理又太脆弱,麵對數萬清軍的追擊,他隻能幹一件事:撤。

於是清軍相繼占領了諒山、穀鬆、屯梅、觀音橋等地,把戰線推進到了郎甲、船頭一帶。

相對於之前法軍個位數的陣亡,鎮南關大捷一下子擊斃了幾十枚法軍,的確算得上是一次大捷。

根據經驗,如此轟動的勝仗,會有很大的宣傳空間。於是,眾口一吹,鎮南關大捷成了彪炳史冊的大事,在晚清屈辱的曆史中熠熠生輝。

事實上,相對於整個北圻而言,鎮南關大捷後清軍收複的地方是很小的,換句話說,鎮南關大捷並沒有怎麽改變中法在越南的態勢,要知道,此時駐越法軍還有兩萬多人。

 

05

鎮南關大捷沒有給駐越法軍造成毀滅性打擊,但是卻對巴黎的茹費理內閣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法國的反對黨抓住法軍在北圻的失利大做文章,大打輿論,法國媒體滿嘴跑火車,他們使用誇張手法渲染法軍的失敗,吸引民眾的眼球,於是倒茹費理的人越來越多,茹費理內閣岌岌可危。

3月30日,茹費理內閣提出了一項追加軍費預算的議案,不料遭到反對黨群起抨擊,最終議案沒有通過。內閣遭受信任危機,茹費理不得不辭職。

從巴黎公社到納粹占領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70年的時間裏換了無數個總理,茹費理隻是其中一個。在民主國家,尤其是在實行內閣製的國家,換總理和換內褲一樣頻繁也不奇怪,變不了天!

茹費理下台了,戰爭還得繼續,不過也難以為繼了。

對清國而言,戰爭進行到現在,已經花費了幾千萬兩銀子,再繼續硬扛,國家有破產的可能,更嚴重的,寶島台灣至今還被法國人綁架著。更何況,朝鮮也不太平,日本虎視眈眈,讓人不得不防。

對法國而言,雖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卻沒有打趴清國,這讓法國在國際上很沒麵子,況且,政府花了那麽多錢,卻沒有獲得與之相對應的回報,這樣的結果也難也向納稅人交代。

戰爭打成膠著狀態,雙贏的辦法隻有一個:和談。

事實上,一直以來,不論前線的戰鬥多麽激烈,中法之間的接觸和談判都沒有徹底斷絕。在清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以及清國海關駐英國辦事處主任金登幹等人的斡旋下,清國和法國開始和談。

1885年4月4日,法國外交官畢樂和金登幹在巴黎簽訂了停戰協定。然後,清軍分批從越南撤回,孤拔則解除了對台灣海峽的封鎖。

6月9日,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新約》,內容嘛,與一年前的李鴻章與福祿諾簽訂的《中法簡明條約》差不多,隻是更加細化了。也就是說,雙方大打了一年,最終又回到了原點。

對大清國而言,戰爭過後,既沒有割地,也沒有賠款,感覺有點不習慣。

最後,交代一下主要演員的結局:

孤拔:就在《中法新約》簽訂兩天後,一代名將孤拔掛了,病死在了軍艦上。當然,從政治上講,孤拔是不能病死的,於是孤拔之死演義出了很多版本,在這些版本中,孤拔無一例外的都是被清軍擊傷不治而亡的,隻是具體擊傷的方式不同。

劉銘傳:中法戰爭之後,劉銘傳如願以償的成了台灣首任巡撫,1891年劉銘傳因政治鬥爭失利,被迫去職。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劉銘傳鬱悶而死。

馮子材:中法戰爭後,馮子材自然老去,卒於1903年。

劉永福:中法戰爭後,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之後成了一名大清軍官,甲午戰爭期間,曾率領黑旗軍赴台抗日,卒於1917年。

唐景崧:中法戰爭後,唐景崧去了台灣搞大開發,甲午戰爭期間,唐景崧任台灣巡撫,後來台灣軍民成立了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出任大總統,抗日失敗後,唐景崧逃回廣西老家,從此潛心研究桂劇,終成一代桂劇大師!

所有跟帖: 

1962中印戰爭結局才是:中國不敗而敗印度不勝而勝 -清邁- 給 清邁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2/2020 postreply 11:40:25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