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既有黃金十年,為何武器落後?海量經費,花哪了zt

來源: 2020-06-03 01:40:0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除極少數蔣軍嫡係中的精銳部隊外,絕大多數軍隊的裝備可謂慘不忍睹。中日兩軍火力可以說有數量級的差距。抗日官兵拿著相對簡陋的裝備,用血肉之軀對抗侵華日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雙方傷亡交換比可謂懸殊。這其中,除去戰役指揮、戰術素養方麵的因素,裝備極度落後、火力嚴重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對此,人們不禁要問:南京方麵不是口口聲聲說自己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在“忍辱負重,積攢國防實力,準備將來對日一戰”嗎?每年占預算超過三分之二的海量軍費支出,究竟都花到哪兒去了?

 

其實,無需查找什麽“密檔”“日記”,將明麵上的賬一算,答案便不言而喻。

以1935年為例,當年南京方麵的軍費預算為2億9301萬4600元法幣。這筆錢首先要用以維持軍隊的日常開銷。

全麵抗戰爆發前,蔣氏嫡係軍隊的陸軍部隊,共計有37個步兵師,1個教導總隊,1個步兵旅,騎兵第7師及幾個獨立炮兵團、工兵團等,約40多萬人。這些部隊供給充足,每個師每月的薪餉、夥食補貼、辦公費、訓練費用共計25萬元法幣。1個師1年約需300萬元法幣的維持費。僅這40多萬人,加上5-6萬的機關院校人員,每年的維持費就需1.2-1.4億元法幣。

除去嫡係,朱培德部2個師、孫連仲部4個師、原譚延愷部2個師,原五省聯軍被收編而成的4個師,因為依附於蔣軍嫡係,所以每個師每月可得到16-18萬元法幣的政府撥款。雖然時有拖欠,但1年下來,大體上還需消耗2200萬元法幣左右的軍費。

閻錫山部12個師,宋哲元部4個師,韓複榘部5個師,何健部6-7個師,楊虎城部3個師,東北軍15-16個師,南京每月要給每個師2-10萬元法幣的補助,餘下不足部分要靠這些部隊自籌。即便如此,一年下來,南京也需給予這些地方派係軍隊至少3000萬元法幣的軍費。

此外,沒有地盤或收入很少的15-16個師的地方軍閥部隊,南京給予每師每月10-15萬元軍餉,但每年都要拖欠一到兩個月,拖欠的最後基本賴賬。算下來,每年至少也需撥款1500萬-2300萬元法幣。

對一些桀驁不馴、不服從指揮管理的地方軍閥部隊,南京每月隻給每師發餉5-6萬元法幣。雖然南京經常用停發軍餉的辦法來迫其就範,但每年也得花費數百萬元。

以上總計,僅每年陸軍部隊的維持費,就需支出至少2億元法幣。此外,還有海軍、空軍要維持。雖然抗戰爆發前,中國海空軍的規模都不大,但其人員待遇較高,因此每年也需一筆不菲的軍費。

綜上所述,1935年度南京編列的293014600元法幣軍費預算,僅維持費就至少要耗去2.2億元以上。餘下的不到7000餘萬元法幣,還要支付在西南、西北地區與紅軍作戰的巨額開銷,能用於裝備更新的錢,應該不超過5000萬元法幣。這其中還得分出相當一部分給海軍、空軍這兩個吞金巨獸,因此陸軍能分到的裝備購置費,不大可能超過每年3000萬元法幣。

按南京的整軍計劃,從1935年整軍開始到1938年年底整軍結束,需要整編出30個“26年調整師”和30個“26年整理師”。

根據編製表,配齊這30個“26年調整師”和30個“26年整理師”,至少需要山(野)炮1440門,20毫米機關炮1200門,82毫米迫擊炮2880門,重機槍4320挺,輕機槍19800挺。而從1932年至1936年,南京兵工署隻生產出了325942支步槍,3492挺輕重機槍,976門82毫米迫擊炮。至於火炮,整軍開始時統計,堪用的身管火炮不到400門,且大多裝備預備炮兵,距整軍計劃所需數量相差甚遠。而小口徑機關炮,國內完全無法生產。這還僅僅是數量不足,還沒有涉及到產品性能和質量問題。

眾所周知,舊中國重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工藝、材料非常落後。有的人吹上天的所謂黃金十年,主要靠長三角地區一些輕工業撐門麵。真正關乎國防安全的重工業卻原地踏步,甚至水平還有倒退。國產武器的仿製原型本來就性能落伍。好不容易仿製出來的產品,性能還不如原型。以火炮為例,設備最好的沈陽兵工廠早在1931年便已落入日寇手中。太原、金陵、上海、漢陽兵工廠仿製的山炮、野炮基本都是一戰時期的水準,且包括炮管、複進簧等主要零部件皆依賴進口,且產能不足。因此,整軍所需的火炮隻能大部依賴進口。

以瑞典博福山炮為例,每門炮售價1.5萬美元,炮彈每發售價20美元。南京方麵在戰前共引進了132門此種山炮,每炮配1000發炮彈,裝備了2個預備炮兵旅和3個獨立炮兵營。僅火炮和炮彈,便花費462萬美元。按1936年5月中美達成的協議,100法幣兌換30美元計,462萬美元折合1540萬元法幣。外購火炮之昂貴由此可見一斑。雖然抗戰前夕,南京方麵也曾計劃過建設炮廠自行生產,但此議久拖不決,直至抗戰爆發仍未付諸行動。以當時國內的工業基礎來看,即使炮廠建成,主要部件及原料仍需進口,考慮到勞動生產率及成品率不高等因素,國內仿製品的價格恐怕並不比進口貨低。

按照1936年南京陸軍整理處的計算,外購1個師屬炮兵營需150萬元法幣。以30個“26年整理師”師屬炮兵團折合成90個炮兵營,加上30個“26年調整師”師屬炮兵營,僅購建這120個炮兵營就需花費法幣1億8000萬元。此外,無論是山炮還是野炮,都需要大量的騾馬馱載或挽曳才能機動。按“26年調整師”平均每師2352匹馬,“26年整理師”平均每師3000匹馬計算,完成整軍計劃至少需購置16萬匹軍馬,這還沒考慮馬匹的汰換問題。當時的市場價,最便宜的馬每匹售價也在60元以上。考慮到軍馬的選用標準高於民馬,僅購置這16萬匹軍馬,就需1000萬元法幣以上的資金。

也就是說,僅僅配齊整軍計劃規定的師屬炮兵和馬匹,就至少要花費法幣1億9000萬元以上。如果再加購置、更新其他武器裝備,其花費則更為巨大。而根據前述計算,從1935年整軍開始到1938年間,南京方麵陸軍充其量隻能得到約1.2億元法幣的裝備購置費。這點錢連配齊配齊整軍計劃中的師屬炮兵和馬匹都遠遠不夠,就更別談其他了。

雖然在1936年,南京方麵獲得了1億馬克的德國貸款,將其中的9成以上用以購買德國軍火。但對於數量多達200餘萬,裝備欠賬甚多的龐大軍隊來說,實屬杯水車薪;再則貸款是需要還本付息的,不過相當於提前預支軍費罷了。若自身無雄厚財力支撐,靠外國貸款重整軍備斷難持久。

以上這筆賬,還是建立在南京方麵上上下下都一心為國,清廉辦事的基礎上。而實際情況,大家都清楚。整個當局從上至下,就找不到一個幹淨的。無論是國內采購,還是外購,吃回扣居然成了明規則,經辦人毫不避諱。更有甚者,1936年蔣氏50大壽之際,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獻機祝壽活動。名為自願捐獻,實則強製攤派。搜刮了一圈地皮,各級經辦人員都得了油水,最後公布的賬麵上的錢,仍能買500架至1000架飛機(依機型不等)。可是,身為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卻把錢存進外國銀行吃利息,還美其名曰:等戰爭爆發再買不遲結果事到臨頭,洋大人們紛紛以“中立”為名,實施對華武器禁運。戰前中國空軍積攢的那一丁點家底,不出3個月便損耗殆盡,無以為繼。

如此總總,說一句南京高層買辦誤國,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