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年齡之謎: 活了101還是141?

來源: 2020-05-31 11:58:0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主要摘於黃衛平《揭示孫思邈之謎》

研究孫思邈,揭開孫思邈之謎,主要應依據第一手資料即新發現的這塊墓誌和唐代的原始史料(包括官修正史兩《唐書》),有如下數種(按時間順序排列、唐人記載孫思邈神話的《酉陽雜俎》、《宣室誌》《續仙傳》等不屬史料係列不錄):

①《備急千金要方》 孫思邈著 永徽三年(652年) 

②《病梨樹賦序》 盧照鄰著 鹹亨四年(673年)   

③《千金翼方》 孫思邈著 永淳元年(681年)   

④《大周故太子中允孫公誌文並序》(以下稱孫行墓誌)徐彥伯著 聖曆三年(700年)

⑤《(唐)會要》 蘇冕著 建中年間(780-805年)

⑥《大唐新語·隱遺》 劉肅著 元和元年(806年)

⑦《舊唐書》 劉昫著 後晉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940—945

⑧《新唐書歐陽修等 宋嘉祐五年(1060年)
現代人著作:

我國著名的老中醫幹祖望撰《孫思邈評傳》

《藥王孫思邈傳》

《藥王全書》中張作記作《孫思邈生平與學術思想研究》
當代出土的孫思邈兒子孫行的墓誌《大周故太子中允孫公誌文並序》

 

關於孫思邈的生年和年齡,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這麽幾種說法:

1、《新唐書·隱逸》:101歲,從永淳元年(682年)往上推算(下同),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年);

2、《醫仙妙應真人傳》:167歲,生於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年);

3、《孫思邈生平略考》:141歲,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

4、《孫思邈究竟活了多少歲》:81歲,生於隋開皇辛酉年(601年)。

最早記載孫思邈年齡的是《新唐書》。《新唐書》根據“永淳初”為孫思邈的卒年,明確推算出孫思邈的年齡是“年百餘歲”,即101歲說,為後世普遍接受。最早的陝西地方通誌—明代嘉靖《陝西通誌·孫思邈傳》等,都記載孫思邈活了101歲。這在明以前並無異議。到了清代,紀昀總纂《四庫全書》提要(1782年刊行)、《十七史商榷》等提出他的生卒年質疑,之後有了種種不同年齡的說法,而在孫行墓誌發現後,《百家講壇》又有逝年81歲之說。實際上,最早記載了孫思邈年齡的是師事孫思邈的盧照鄰。他在《病梨樹賦並序》中說,孫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矣”,原文為《舊唐書》采用,《新唐書》在此基礎上得出“年百餘歲”,那麽這個記載正確與否?

查隋代開皇年號內沒有辛酉年,隻有辛醜年,即開皇元年(581年),辛酉年是仁壽元年(601)。盧照鄰寫《病梨樹賦並序》在唐鹹亨四年(673年),那麽到這一年按辛酉年計算,孫思邈應該是72歲,而非92。如果是92歲,上推生年應該是公元581年,即開皇元年,是年為辛醜年。從一般常識講,一個人對於自己出身和生活的朝代是不會記錯的,對自己的年齡更不會記錯,多說20歲是根本不可能的。容易混淆說錯的是農曆的天幹地支,“開皇辛酉”應該是“開皇辛醜” 之誤,而是年92歲當無誤。

從孫行墓誌記載孫行的年齡,對照、應征孫思邈的年齡,101歲是真實和符合史實的。該墓誌記載,孫行“以(大周)久視元年(700年)十一月七日遘疾,終於(洛陽)道化裏之私第,春秋六十”。久視元年(700年)距孫思邈去世的永淳元年(682年),相隔18年。是年孫行60歲,他的出生之年是公元640年,為唐貞觀十四年,是年孫思邈59歲。以此推算,孫思邈去世時孫行42歲。如果孫思邈是141歲,減42年,那麽他是在99歲時才有了兒子,這無論從生理上和科學上都不太可能;至於167歲之說也即孫思邈125歲才有兒子就更不符合生理科學。很顯然,孫思邈大醫精誠,一心醫學,至59歲方生子傳後。該墓誌還記錄孫行在父親去世若幹年後又為其母守孝,孫思邈夫人或比孫思邈年齡更大,這在古籍中不能沒有記載。事實上對孫思邈“執師贄之禮”的孟詵活了90多歲,在《新唐書》中即有記載,孫母沒有。孫思邈的生年“開皇辛酉(醜)”,來源於與孫思邈同時的盧照鄰文《病梨樹賦序》,是當事人記當時事,且出處是孫思邈“自雲”。盧照鄰作為弟子,對其老師年齡以散文筆法作了種種推測,本意是一種溢美之詞,不能改變孫思邈的年齡。從目前發現的史料分析,印證於孫行的墓誌銘,孫思邈年齡為101歲,當是鐵證。

對於確認孫思邈的年齡為101歲,有兩點還應予於補正。一是141歲說有一條所謂“推不倒”的依據是《備急千金要方》中有孫思邈在開皇六年治療蛟龍病的記載,“如果孫思邈生在開皇元年,6歲孩童怎會治病?”經查《備急千金要方?肝髒?堅症積聚》,原文是“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似癲癇,麵色青黃,因食寒食餳過多,便吐出蛟龍,有頭有尾,從茲有人患此病。令服食寒食餳三鬥,大驗。”很顯然這是孫思邈在書中記載了發現蛟龍病的時間是開皇六年,他的治療方法是“令服寒食餳”,是兩層意思。而同書孫思邈記載自己親曆病例,皆以“餘”、“餘以”、“令餘”等字標出。如“餘以大業中數以合和(太乙神丹)”、“餘以武德六月中得此疾”、“永徽元年秋,令餘診看(功臣背脂中流矢)”、“貞觀初,有人久患羸瘦殆死,餘處此一方”、“餘以貞觀年中,將一病士入山”等等。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確是研究孫思邈的最為原始的史料。從兩書的序和各卷方子中可以看到孫思邈的人生軌跡:“吾幼遭風寒,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資”;“吾十有八而誌學於醫”;“至於弱冠,頗覺有悟”;“青衿之歲,高尚茲典”;“餘年三十八九,嚐服五六兩乳”;“白首之年,未嚐釋卷”、“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文”,且以百歲高齡,完成《千金翼方》傳於後人。這些自述,也是在孫行墓誌出土後,有專家提出孫思邈實際年齡為81歲而為我反對的根據。81歲說的直接理由就是墓誌提供的孫行的年齡,提出孫思邈39歲生子最為合適,但是孫思邈自己的著作已經給了答案。同時孫思邈的著作中沒有他在隋大業年前治病的病例和活動記載,如果按141歲說,孫思邈在北周末已經40歲、大業元年64歲,經過的病例應該有很多卻沒有一例寫入,說明其時他的正確年齡是24歲。按孫思邈自述“吾十有八而誌學於醫”,這時他的醫學醫術尚在學習和鑽研階段。

《大唐新語》和兩《唐書》有“周宣帝時以王室多故,隱於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監博士,不就”“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此聖童也,但恨器大,難為用也”等記載,這“三大事件”是誤導孫思邈研究特別是他的年齡研究的。其中前兩大事件見於《大唐新語》,後者為《舊唐書》作者所加。很顯然孫思邈出生在開皇元年,這些記載是空穴來風。究其原因,當是稗官小說製造的紊亂。唐宋之際文風,趨向於故事性趣味性,著作都有神仙鬼怪、先知先覺等,很多離奇的故事都加在曆史人物身上,是為詭筆,作為正史的《舊唐書》也不例外。誠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後序》中所說,“世俗妄人……以附致為奇”;同時,孫思邈立身於儒,誌歸於道,業從於醫。醫在古時歸為雜家,“一儒二道三陰陽四法五名六墨七縱橫八雜九農”,故明《醫學入門》謂“思邈為名進士,因知醫見貶為技流,惜哉!”在孫思邈傳中加入“三大事件”神異孫思邈,既是當時的文風,也是為孫未列朝班鳴不平的一個反映。

應該肯定的是,兩《唐書》還是比較客觀地記載了孫思邈史事的。如《舊唐書》有“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觀”。《新唐書》作“初,魏征等修齊梁周隋等五家史,屢谘所遺,其傳最詳”。很顯然這說明作為大儒的孫思邈的博學廣記,“有如目觀”。讀孫思邈兩《千金》書,也可以看到他的博學、對曆史的異常熟悉,引用自如;對儒、佛、道三教非常精通,很自然地貫穿全書。書中所應用前人著作,有《黃帝真經》《素問》《甲乙》《周易》《莊》《老》《史記》等等,列事跡、名言語錄有儒家孔子;道家老子、莊子、列子、天老、淮南子、彭祖、高陽負、嵇康、張湛、張天師、仲長統、皇甫隆、張季伯、王良;亦儒亦醫之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陳延之、衛訊、徐嗣伯、徐之才、陳廩秋、甑權、張笛;亦醫亦道黃帝、岐伯、伯高、雷公、葛洪等等;而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之史前史;黃帝、岐伯、雷公所創醫學、後醫和、醫緩、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繼承發揚之醫史以及“孔宣係十翼之辭”、“陸績增玄翼之說”、“項橐顏回”等曆史掌故,更是琳琅滿目,有的人物今人早已不甚了了,為後人保存下豐富的史料特別是醫藥醫術史料。魏徵等受詔修飾史中有令狐德棻,他和孫思邈同為華原人。令狐德棻纂《周書》、和魏徵同纂《隋書》,都沒有將孫思邈寫入,曆周、隋朝的令狐德棻之父令狐熙在《北史》《周書》《隋書》皆有傳。可證《周書》《隋書》沒有寫孫思邈不是作者不知道孫思邈,而是孫思邈不是北周時代人,貞觀十年(636年)《隋書》帝紀、列傳完成時孫思邈為55歲,正當壯年,故亦未寫入。這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他的年齡。《舊唐書》載令狐德棻逝於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時年84歲,則令狐德棻生於公元528年即隋開皇2年,小孫思邈1歲。

--------------------------------------------------

基本上都言之成理, 但“孫思邈夫人或比孫思邈年齡更大,這在古籍中不能沒有記載”,這個說法有問題。 難道孫不能後來娶個年輕很多老婆再生下孫行,要是比他還大,現在女人過了60生孩子很困難了,或說古代基本不可能吧。

此外,成書《備急千金要方》652年之後他死前的《千金翼方》,他在《千金翼方·針灸上·取孔穴法第一》中自雲:“吾十有八而誌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   假如“開皇辛醜歲生” (581年)而不是”(與)開皇辛酉(同)歲生“(541年), 他會在遲於581年左右才會寫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