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也迅速改編為八路軍,編製兵力約45000人,下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作戰師,作戰師采用丙種團編製,每師轄2旅4團。
以此來說,八路軍當時所轄的3個師共計有12個作戰團。
即115師所屬的685團、686團、687團、688團;120師所屬的715團、716團、717團、718團;129師所屬的769團、770團、771團、772團。
其實除了這12個團之外,八路軍115師另有獨立團、騎兵營、輜重營、炮兵營、教導隊;120師另有教導團、騎兵營、特務營、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129師另有教導團、騎兵營、特務營、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
另外八路軍總部還有1個特務團和隨營學校,總部及附屬單位約3000餘人。
其中特務團負責八路軍總部的保衛工作,隨營學校、教導團/隊則為幹部及戰鬥骨幹的培訓單位,而直屬營其實大都名不副實,如輜重營、工兵營等實為戰鬥部隊。
抗戰全麵爆發後,115師所屬4個番號團和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開赴前線,共計14000人;120師帶3個番號團和教導團、騎兵營開赴前線,共計9000多人;129師帶3個番號團和教導團、騎兵營開赴前線,共計9000餘人。
其餘團隊和直屬營留守陝甘寧邊區。
當時八路軍的步兵團采用的是國軍編製,但又有所不同。
按照國軍步兵團編製,一個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不過八路軍的一個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排。
也就是說,當時國軍的一個步兵團普遍是9個步兵連,而八路軍的一個步兵團則是12個步兵連。
所以在一些曆史資料中,出現4連的話,那麽便是1營4連;而出現11連、12連這種番號的話,則是所屬於3營,而非筆誤或錯誤。
而營屬機槍連/排,指的是有的單位是機槍連,有的則稱為是機槍排。
如129師的部隊中便是稱為機槍連,而115師的部隊中則稱為是機槍排。其實就裝備機槍的數量來說,都是差不多的,少的有2挺,多的則為4挺。
采用機槍連編製更多的是著眼於以後,而稱為機槍排則是基本以當時的具體實力而論的。
若以國軍的標準編製來說,當時一個機槍連要有6挺重機槍,此外每個營還會配有2門82毫米迫擊炮。
當然了,八路軍的營屬部隊是不可能有迫擊炮的。
而在團直屬部隊中,八路軍也比一般的國軍步兵團要強化很多。如編有特務連、警衛連、偵察連等,這些連隊多為戰鬥部隊,戰力比普通步兵連要高。
而具體到每個連,由於八路軍不吃空餉,而且參戰前還普遍加強了兵力,故而每連兵力數都相當充實,兵員多者可達200人,這樣下來八路軍每個團的兵力數也是比較可觀的。
八路軍115師兵力最為充實,開往前線的5個戰鬥團中,除獨立團較為特殊為1700餘人,其餘4個團的平均兵力有近3000人。
120師和129師的兵力略少,平均每個團也有約2500人左右。
當然了,兵力雖然比較充實,武器彈藥方麵就比較缺乏了。
盡管八路軍出征前幾乎將所有的武器彈藥帶走,但依然有相當多的徒手兵存在。請注意,這些徒手兵並非是技術兵種,因為八路軍沒有多少特殊兵種部隊。他們就是實打實的戰鬥兵,隻是因為沒有武器,而不得不徒手而已,以待作戰繳獲裝備後裝備自己。
以八路軍120師為例,其每個團平均有步馬槍約1000支、駁殼槍/手槍約150支、重機槍約10挺、輕機槍約40挺,子彈約7萬發。
以八路軍129師為例,其每個團平均有步馬槍約1000支、駁殼槍/手槍約150支、重機槍不到10挺、輕機槍約30挺,子彈不到3萬發。
參照國軍中央軍的裝備標準,其一個步兵團裝備有步馬槍約1000支、駁殼槍/手槍約150支、重機槍18挺、輕機槍81挺、迫擊炮6門、子彈20餘萬發。
由此可見,八路軍當時在武器裝備方麵是盡可能按照編製數裝備的,基本在步馬槍的配置上不缺,但輕重機槍、迫擊炮等重火力仍比較缺乏,子彈方麵的問題則更大。
另外八路軍武器的質量不佳,多為雜械步槍,且步槍上基本沒有刺刀,120師全師刺刀僅117把、129師全師刺刀更是隻有55把。
當時八路軍的基本情況就是進行火力戰沒多少彈藥,而打白刃戰,其實也沒有趁手兵器。
因此120師鳳凰山戰鬥中出現了這樣的記載:敵以刺刀戰刀亂砍,我以步槍與敵格鬥,結果我被敵刺刀刺傷多人,亡數人,敵被我用槍打死十餘人。
129師在夜襲陽明堡機場時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肉搏時,我隻以手榴彈殺敵,我戰士用腳踢敵,缺少大刀,刺刀。
所以當時八路軍以遊擊戰為主的作戰方式也就很好理解了,畢竟有什麽武器,打什麽樣的仗,能最大限度減輕自己的損失,而最大限度殺傷敵軍才是取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