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師的三個團在玉門
“一團鑽,二團煉,三團開著汽車轉”。對石油開發有幫助,但並沒有解決找到石油的關鍵問題。一團的鑽井在玉門老油田,不屬石油普查勘探。
找石油就是石油普查勘探,需要用地質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學法和鑽探法等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質狀況,認識生油、儲油、油氣的運移、聚集、保存等條件,綜合評價含油氣遠景,確定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找到儲油氣的圈閉,並探明油氣田麵積,搞清油氣層情況和產出能力。石油普查勘探包含理論和各種技術和工程方法。石油普查中的物理勘探(物探)比較複雜,比如需要野外大麵積的人工爆破,產生地震波,記錄反射數據,計算處理地震資料,做出地下構造圖,給地球作出“掃描”。這是找到石油的最初有效步驟,確定石油勘探鑽井的具體井位。本人在70年代中期做過石油普查鑽井,先後在兩個石油勘探鑽井隊,從學徒鑽工,到實習副司鑽扶刹把子,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三班倒,井架要人拉肩抗,沒有生活基地,野外流動走天涯。在一起的工友,都已退休,早年的高強度體力勞動,或多或少,都留下了身體的傷痛。
在石油普查勘探找到石油之後,才能進行石油開發。在相對固定的已知油田,把找到的地下石油取出來,設備比勘探階段的條件好,有生活基地。但是在開始開發的時候,生活基地沒有還建好,可能要“先生產後生活”,生活條件差。機械未到,需要人工作業。王進喜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是指在這特定的環境和時間,需要吃苦和創新精神,值得學習。但不能任意推廣,這與找到石油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更不能替代石油科學和技術。大慶油田會戰之前,在找到大慶油田的過程中,地質部的石油普查勘探專家及各物探隊,包括蘇聯專家及匈牙利的物探隊,都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