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奸商與娼妓:民國漫畫裏的上海灘殘酷又真實zt

本文內容已被 [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 在 2019-10-26 04:40:0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說起民國時代的上海灘,各位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誰?

答案一定少不了傳奇大佬杜月笙,絕代才女張愛玲,亂世佳人阮玲玉,神秘間諜川島芳子,抗日名將張治中。

受電影電視劇影響,還少不了《精武門》的霍元甲和陳真,《上海灘》的許文強和馮程程,以及《情深深雨蒙蒙》的何書桓和依萍、傅文佩和雪姨。

但是,不論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如果隻盯著他們,你無法看到一個激蕩時代的完整眾生相。

在同一個上海灘裏,活著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他們雖然身處同一個時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命運卻有天壤之別。然而在一般的電影電視劇裏,我們很難看到所有人的生活。

想更全麵,直觀,真實地了解上海灘,了解民國,推薦一份創辦於民國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2月15日的《良友》畫報。

《良友》畫報的讀者,大多是知識分子、公司職員和在大後方人士,也就是當時的中產階層。他們一般都有去影院消費的能力和習慣,所以《良友》畫報的封麵,基本上被當時的電影明星所占據。

30年代的南京大戲院

比如第一期的封麵,是電影明星胡蝶手捧鮮花的半身照。

第一期封麵人物胡蝶

此後,阮玲玉、王人美等等民國時代的頂級影星,以及宋氏三姐妹、歌星周旋、名媛陸小曼,影帝金焰等等,都曾擔任封麵人物。

1937年封麵人物影星鄭頻如、後參與刺殺汪偽高官被害。湯唯在電影《色戒》中飾演的王佳芝,原型就是她

不過,今天重點聊的,並不是這些芳華絕代的封麵女郎,而是《良友》畫報中的漫畫。

1945年停刊之前,《良友》畫報共出了172期。它刊載的漫畫多達614幅,寫實漫畫占比很高,有很多出自知名漫畫家。在中國漫畫乃至動畫發展進程中,這些大家不僅有開拓之功,自身取得的藝術成就也足以讓後輩們膜拜。

這其中有豐子愷——

豐子愷

有“三毛之父”張樂平——

張樂平

有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電影《鐵扇公主》,此後又為新中國動畫奠定基礎的萬氏兄弟——

中國第一部動畫大電影《鐵扇公主》,誕生於1941年

總之,《良友》的漫畫作者陣容,可以用大家雲集,群星璀璨來形容。

在這些將近一百年前的漫畫裏,我們可以看到民國社會的不同側麵。既沒有妖魔化,也沒有帶著時間濾鏡的美化。美與醜,光明與黑暗並存。

《良友》的漫畫作者,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不論是新潮白領,還是販夫走卒,不論是拿槍的警察,還是拉車的車夫,都被他們的畫筆記錄了下來。

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在《良友》畫報裏,看到一個無比全麵,無比真實的上海灘。

01

民國時代上海灘的人都什麽樣子,穿什麽衣服,出行方式是怎樣的?

《良友》畫報裏的漫畫對真實生活的還原,更為直觀,更為有趣,細節也相當豐富。比如衣食住行這四件事,我們先看衣。

民國時期,上海民眾的著裝風格呈現出整體西化的趨勢。

良友封麵上的現代化摩登女郎們

這一點在女性的服飾搭配上尤其明顯。許多都市女性對於西方的高跟鞋、玻璃絲襪、圍巾、手袋、帽子都青睞有加,同時馬甲、大衣、上杉下褲、連衣裙等西式服飾層出不窮。

漫畫家開心的作品《可厭的印象》,出現了手袋、高跟鞋和馬甲混搭的女性——

另外,他還創作了中性的上衫下褲的女性裝束——

萬籟鳴的漫畫《秋季新裝》,展示了這一時期流行的連衣裙——

葉淺予的《實用的裝束美》《冬季婦女新裝圖》《冬季裝束美》等漫畫,出現帽子、大衣等服飾,呈現出這一時期著裝風格的整體西化——

民國上海的男士們,大多也早已脫去長袍馬褂的舊裝束,取而代之的是西裝、大衣、燕尾服,搭配以禮帽、眼鏡和文明棍等西式配飾。

漫畫家開心的《可厭的印象》中(1926年、《良友》第5期)就出現了西裝革履搭配禮帽眼鏡的男性形象——

不過從旁白來看,作者對當時流行的張嘴就是洋文,見麵就握手禮這些西化現象很看不慣。

萬古蟾在1928年創作的漫畫《張冠李戴》,展示了大衣在當時的流行——

這組漫畫說的是,經理李伯允在“時新號衣服鋪”買了一件格子大衣,他的賬房張一之也買了一件一樣的,結果二人在辦公室穿錯衣服,引發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不難發現大衣這一西式服裝在當時的流行程度。

從這些將近一百年前的漫畫裏,我們還能看到有一些事情啊,是從來沒變的。

舊上海時尚女性街拍

30年代中期,女性服裝的流行式樣不斷出新,追逐潮流的時尚女性越來越多。然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卻成為一筆不小的開銷。

但是時髦的摩登女郎們則認為,買買買是必須的。春天的新裝到了秋天再穿出去,就要被大家譏笑是怪物。

因為出新的速度太快,有時候衣服剛被裁縫做好,卻因為款式已經過時就不值錢了。幾十塊的新衣服,在當鋪也就值個一兩塊錢,最後當鋪索性不收了。

這一點,在賽輝的《穿新裝的時髦》漫畫中(1933年《良友》第78期)得到很好的展現。漫畫中,一位妻子正在試穿新買的皮毛大衣,而丈夫卻兩手托腮悶悶不樂——

看到此情此景,各位男同學是不是覺得一百年前的這位男士,有著和自己一樣的煩惱?

再來看食。

這時候,西餐逐漸進入上海民眾的日常飲食中,當時上海出現了很多西餐館。

1934年《良友》第94期的漫畫《習慣成自然》,描繪了一群音樂家聚餐的場景。麵包被像小提琴一樣切來切去,手拿刀叉的人像指揮家一樣,記錄了國人初次嚐試西餐的窘態——

接下來就該說住了。民國時代的上海灘,人們同樣要為住房問題而發愁。因為時局的原因,很多鄉下難民不斷湧入,租界內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住房成為老大難。

為了解決難民的住房問題,房地產商抓住時機建造了大量低價住宅:裏弄。

最早出現的裏弄是石庫門裏弄,將民國初年的三間兩廂變為單開間或雙開間的聯立式,陽台、灶間上的亭子間、曬台都在一個小房子裏,正所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小丹在1931年《良友》上創作的漫畫,就展現了亭子間的“威力”,漫畫中小偷正在爬樓,而寓公不以為然,嘟囔道,“小心跌破你的頭!”

由此看出,亭子間的房屋格局比較緊張,但可以容納很多租戶,緩解了上海的外來人口住房壓力。

同時,西式的壁爐、沙發、茶幾、吊燈乃至熱水器、浴缸、洗漱台,也逐漸成為家居生活必需品。有些富裕家庭,連電話都已經安排上了。

藍蔚邦的漫畫《買了一張沙發》(1932年《良友》第70期),就反映了這一現象。

萬籟鳴的漫畫《陸小姐》(1932年《良友》第69期),諷刺了一些上海的無聊男子通過電話冒充有錢人追妹子的現象,同時也反映了電話在市民階層中的普及。

最後再來說說行,上海的城市交通比較多元。

1901年,小汽車進入上海,並且逐漸成為上海民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各式出租車廣告常見諸報端,私家車也不再是什麽新鮮事。但隨著汽車的增多,交通事故也層出不窮。

1908年,有軌電車進入上海,但是最初通行的時候根本沒有乘客,因為大家擔心稍微不慎就會觸電。好在電車公司不斷推出廣告宣傳,穩快價廉的電車也終於慢慢被市民接受。女士們還享有優待,可以付三等車資坐頭等座位。

漫畫家開心的《可厭的印象》(1926年《良友》第7期),就描繪了二十年代上海汽車肇事的現象以及有軌電車內的場景——

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開汽車的年輕人橫衝直撞,對長袍老者罵罵咧咧——

這樣的不文明駕駛,在當時並非孤例。僅1927年,上海租界發生車禍死亡就達82人。而司法部門又縱容了不文明駕駛,對司機的懲罰卻形同虛設,大多歸罪於行人自己不小心。

看來,對於“馬路殺手”的痛恨,當年的上海灘民眾早已有之。

02

不過,上海的十裏洋場,盡管有著上述漫畫裏呈現出的繁華、新潮現代化,但當你真正融入這座城市,就能發現它滿目瘡痍的另一麵。

絕大多數人,並不能像瓊瑤筆下的癡男怨女那樣,每天情深深雨蒙蒙。大多隻是為了生存而終日勞作。

那裏有沿街乞討的乞丐,有拚命奔跑的黃包車夫,有小心翼翼的清潔工,更有斤斤計較的小攤販和口齒伶俐的江湖術士。

《良友》畫報的的漫畫作者眼裏不隻有光鮮亮麗的白領麗人,還會走上街頭走進民間,畫出了上海市井的人生百態。

30年代的上海,有五萬多靠拉人力車為生的黃包車夫,他們如牛馬一樣辛苦,用血汗換取最低廉的收入,養活家人在這大都市中生活。

民國時期上海多如牛毛的黃包車

前文提到的漫畫家開心,在《可厭的印象》中就多次描繪了上海的人力車夫。

他們以勞力換取生存,還要受到車主的剝削。他們是繁華都市背後的暗麵,也是上海灘不被關注,容易被遺忘的大多數。

《良友》畫報的第5、6、7期都被開心的專欄《可厭的印象》所承包,展現了民國上海崇洋媚外、不文明、不禮貌、不道德的一麵。

比如上圖漫畫中,下屬對上司卑躬屈膝的醜態,瘦小的黃包車夫拉著肥胖的洋人,都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海的貧富差距巨大,人力車夫大多是逃離家鄉的底層民眾,他們不僅要負擔房租、黃包車租金、稅捐,更沒有選擇所拉客人的權利,當時車夫辛苦一個月、收入也僅僅不到10元。

在另一幅《可厭的印象》漫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警察凶相畢露,拿著槍狠砸黃包車。

那個萬惡舊社會的上海警察,麵對達官顯貴和外國人沒有地方施展神通,隻好拿黃包車夫來撒氣。上海街頭的巡捕,撕毀黃包車夫的照會(執照),奪走坐墊是習以為常的,被欺負車夫不僅沒處說理,往往還被扣上違反交通規則的惡名。

民國上海執法的巡警與流離失所的難民兒童

繁榮的公租界不僅吸引有錢人玩樂,也吸引了大批流民。漫畫中就出現了很多沿街席地而睡的流民。這些乞丐晚上蜷縮在弄道裏,白天則在繁華的南京路上討生活。

還有不少漫畫,揭示了上海灘更為隱秘的一麵。

黃士英的漫畫《幾種吃飯之靠法》,展現了當時上海的幾種熱門職業。分別是靠病人吃飯的醫生,靠死人吃飯的棺材店老板,靠皮肉生意吃飯的妓女和靠妓女拉客賺錢的老鴇。

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灘,一定不會對這張“大尺度”漫畫感到意外。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妓女和老鴇已成為最熱門的職業之一。

民國時期的娼妓業有明確的等級劃分。“書寓”為妓女中的最高級,往往以藝技謀生,但進入20世紀後便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長三”與“麽二”,也就是民國時期最高等級的娼妓,她們往往周旋於富商和達官顯貴中間。

老照片中民國街頭的娼妓

而“野雞”作為民國時期上海的底層娼妓群體,人數眾多,往往集中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大馬路兩旁,拚命在小商人和走街串巷的小販走卒中拉客。

在這數量巨大底層娼妓群體中,地位最低下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俄國妓女。

在少飛的漫畫《倘若罷工》中(1937年《良友》畫報第129期),漫畫旁白為:倘若“馬路天使”罷工,則會出現一批“羅宋姑娘”來接班。

這裏的“馬路天使”指的是中國野雞,而羅宋姑娘則是俄國野雞。由此可見,羅宋姑娘的地位在馬路天使之下。

對流民與娼妓的展現,在上海當局眼中,肯定是有辱城市形象的。但《良友》畫報的作者們卻堅持用畫筆畫出一切,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真實的上海灘。

03

當然,這些漫畫作者眼裏絕非隻有黑暗,他們對新氣象也有敏銳捕捉,讓人們看到社會向前發展的希望。

漫畫《一對好夫妻》中(1926年《良友》第2期),展示了新時代家庭何氏夫婦的日常生活——

丈夫何某人不光掙錢養家,更是支持夫人出去走走看看長見識學習文化,於是擔當起做飯、洗衣等家務。

在封建社會的倫理價值觀中,女性的責任就是傳宗接代、操持家務,但上海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在男女平等的號召下,一部分男士主動承擔起家務勞動,照顧妻女和老人,女性也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啟蒙下走出閨房,學習才藝甚至出入職場,成為民國上海的新女性,不再處於家庭中順從的弱勢地位。

既然出現了新思想,那麽就必然會出現新與舊的衝突。

萬古蟾的漫畫《秘密信箱》(1928年《良友》畫報、第23期),就描述了當時男女自由戀愛的場景,和對父母包辦婚姻的反抗——

小王與李小姐通過秘密信箱交換信件,被李父得知後將螃蟹放入信箱、懲戒小王。結果小王急中生智,自導自演了一出英雄救父的大戲,將李父打動,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

漫畫反映的現實是,當時社會上的年輕男女流行自由戀愛,但家長卻持反對態度,往往橫加幹涉。但自由戀愛已經成為洶湧的時代大潮,父母的阻撓隻不過是逆流而上。

04

在這些漫畫裏,我們還能看到時局的變化,以及漫畫作者們的家國情懷。

抗日戰爭爆發後,“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作為漫畫先驅的《良友》畫報也對抗戰積極聲援。

國軍將領白崇禧成為封麵人物

漫畫作者們以自覺的民族責任感,將內容重點由繁華都市轉移到抗戰動態,通過漫畫宣傳抗戰,號召民眾積極支援抗戰,鼓舞國人心生必勝信念。

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戰聲名鵲起,黃祖耀創作了《十九路軍將領漫畫像》(1932年《良友》畫報第69期)。

漫畫中從左到右的將領依次是蔡廷鍇(十九路軍軍長)、蔣光鼐(十九路軍總指揮)、黃強(十九路軍參謀長)、譚啟秀(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師長)和翁照垣(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

為了號召軍民積極參加抗戰,《良友》畫報在1939年刊載了一係列征兵題材的漫畫。

如張樂平的《拿起槍杆不要苟且偷安》,張仃的《為保衛國土你應該當兵》,葉淺予的《生命犧牲事大,財務損失事小》,以及《從軍救國》。

其中的《從軍救國》分為八幅分鏡,講述了戰亂之下,幾個普通人從躲避戰火,再到奮起反擊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家國命運是緊緊相連的。

九一八東三省被毀了,家被焚了。在北平重新建了一個家,結果盧溝橋事變,家又被毀了。一家人成為難民、生活備感艱辛。他們走到哪裏,日本飛機就追到哪裏。

最後他們覺得隻有當兵才能擁有出路。有幾位害怕征兵的壯丁都被他勸回,大家一起成為保衛祖國的勇士。山西大戰他們不肯退到黃河南,拚死肉搏最終取得勝利。

然而,即便是在轟轟烈烈的全民族抗戰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麵。

在上海這座“孤島”裏,投機商哄抬物價的情況比比皆是。

1940年,《良友》畫報上黃駒的漫畫,就揭露了上海米糧緊缺的背景下、黑心商販囤積糧食發國難財的現實。米販子囤積的米因為時間過長已經變為黴米,但即便這樣,依然被他們倒來倒去,不斷加價。

抗議奸商的遊行

可以看出,雖然國難當前,不同人群依然呈現了鮮明的兩極分化。一方麵難民四處逃亡,熱血男兒在前線英勇抗日,另一方麵租界內卻舞照跳馬照跑,更有人幹起了囤積貨物發財的買賣。

《良友》這些漫畫告訴我們,即便是在國難當頭的時代,也是光明與黑暗並存。但哪怕身在最黑暗的時代,也要相信光明依然會在不遠的前方,成為世界的主流。

後期宣傳抗戰的良友畫報

因為戰事膠著,《良友》畫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於休刊狀態。1945年,《良友》在抗戰勝利前短暫複刊,但由於時局依然動蕩,不久便永久停刊。而《良友》畫報誕生,繁榮與消逝的過程,並不單單隻是一本雜誌的消亡史,從中我們能看到將近二十年的時代浮沉。

05

在民國的上海灘乃至全中國,《良友》畫報是最搶手的雜誌之一。而漫畫作為畫報的主力內容,功不可沒。

《良友》第一期售價小洋一角,由於價格便宜,一共銷售了七千冊,可謂一炮走紅。在巔峰期,考慮互相傳閱與口耳相傳,每期雜誌影響人群可達百萬人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風雲激蕩,救亡與啟蒙是時代的主旋律。那也是一個充滿危機與苦難的時代,外有列強環伺,內有軍閥割據,亂世之下的國人除了要解決物質問題,更需要解決精神上的迷惘。

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棄醫從文,想要用文字喚醒民眾。而一些專業畫家和民間畫家,也以畫筆充當武器,畫出了大量民眾心裏想說的諷刺漫畫和幽默漫畫。

這些將近百年之前的漫畫,不僅是一種幽默諷刺的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活”史料,讓我們知道那個時代發生了什麽,人們是怎麽活著的。

而且,這些漫畫的意義不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可以讓我們在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中,看到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坎坷。

所有跟帖: 

好帖,謝謝前輩……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6/2019 postreply 23:18:47

喜歡謝謝, 看到過去, 看到文明的倒退和起伏 -水粉畫- 給 水粉畫 發送悄悄話 水粉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9/2019 postreply 09:37: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