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為什麽牛奶要倒入河裏?你原來學的都是錯的
在學生時代,我們的政治課本上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在美國的大蕭條時期,有牛奶廠商因為牛奶銷量不佳,於是將牛奶大規模的傾倒在河中。在當時的課本中,這件事情讓我們控訴資本主義唯利是圖,寧願倒掉,也不願低價或免費送給餓著肚子的窮人。
然而牛奶為什麽要倒掉呢?真的是資本家們唯利是圖?通過倒牛奶的方式來平衡市場,保護牛奶價格?答案顯然不是的。我們都知道,像牛奶、水果、鮮花等商品都有一種特性,就是要保持新鮮。在19世紀的美國,從美國中西部的農場將牛奶運送到大西洋邊上需要一周以上的時間。而在大蕭條時期,百廢待興,時間要更久。很有可能我剛剛運送到,牛奶就變質了。更何況,在美國,如果你喝了牛奶不幸拉肚子,住院索賠怎麽辦?在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企業是負擔不起這樣的經濟損失的。而我們的課本實際上偷換了概念,資本家倒掉的是牧場中的牛奶,而窮人們需要的是家裏麵的牛奶,這兩種“牛奶”並不是同一種。對於資本家來說,你如果來牧場裏喝,沒問題,我產量過剩,你能喝多少喝多少,甚至打包帶走都沒問題。但是讓我們把牛奶“送”到你家,你再喝,這個就做不到了。像我們課本裏講到的,有那麽多窮人,把牛奶免費送給他們不好嗎?那麽,誰來送?送的過程中牛奶變質了給人們喝了怎麽辦?這個責任是由誰負責呢?
以前我們都知道,牛奶的成本=奶牛產奶+人工加工,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逐漸知道了,運輸成本實際上也是存在於牛奶的成本中的。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運輸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說,並不是資本家唯利是圖,眼中隻有錢,而是如果在當時賣牛奶的話,反而會賠的更多,這才是把牛奶倒掉的原因。
現如今,要賣掉一桶牛奶,其成本應該是:奶牛產奶+人工加工+物流運輸+銷售成本。那麽什麽是銷售成本呢?一卡車的牛奶從內蒙古大草原運送到了北京,那麽到了北京之後要怎麽辦呢?卡車司機就直接打開車門開始賣嗎?如何確保牛奶能都賣出去呢?所以,銷售成本可以簡單的看做為經銷商,也就是城市中的超市、奶站,或者網絡上的TB、JD等平台。所以這其中的任何一項成本升高時,都會造成牛奶“倒入”河中。
同樣的道理,你可以理解,“我們要節約用水,因為非洲十分幹涸,那為什麽不能把我們的水給他們?”
現在,你明白為什麽牛奶要倒入河裏而不是免費送個窮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