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00多年,清朝人口為何從5千萬暴漲到4億?這3點是關鍵
https://new.qq.com/rain/a/20190730A0SPTR
僅100多年,清朝人口為何從5千萬暴漲到4億?這3點是關鍵
曆朝曆代,無論是漢唐的鼎盛時期,抑或是宋明工商業快速發展時期,我國的人口都沒有突破一億,基本都維持在5-6000萬左右。明朝初年的洪武年間,朱元璋對天下人口進行了認真登記,全國人口五千多萬,朱元璋向來以嚴格著稱,這個統計出來數字是比較準確的。有些專家說明末人口超過1.5億,甚至達1.9億,這個完全是信口開河。
有明一朝先後276年,國土麵積不增反降,農業技術沒有跳躍式提升,社會生產力也沒有明顯進步。新的糧食作物倒是有,明朝末年,馬鈴薯、番薯等高產海外糧食品種已經開始傳入中國,明朝末年,福建長樂的陳振龍就從菲律賓帶回了番薯。至今福州烏山上麵還有紀念陳振龍的先薯亭。可惜,這些外藩的糧食作物傳入的太晚了,還來不及推廣種植,明朝就滅亡了。
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年),當時國家還沒有大亂,《明熹宗實錄》記載此時人口5100多萬,我認為這個是當時比較正常的人口數量。隨後,由於戰亂、災荒等原因,人口開始銳減,特別是崇禎年間,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滿清入關後與南明大戰,都使得人口出現大麵積的減少,其中也有包括張獻忠屠四川、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些非人道的事情發生。
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複台灣後,全國開始全麵穩定下來,再無傷筋動骨的大規模戰爭。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嘉慶初年(1796年)。在這一百多年間,除了幾次展布於邊疆的軍事活動和波及範圍相當有限的小打小鬧之外,社會整體上是太平的,興許也稱得上是祥和的,這段時間也成了清朝人口快速膨脹的一個重要拐點。
僅僅一百多年後,到了道光年間,清朝人口已經增長到了四個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清朝人口爆炸增長的這一百多年,中國依然處於生產力落後的傳統農業社會。清朝是如何在農耕文明占主導的古代實現了人口數量的爆炸式增長?
一、糧食充足。無論什麽時候,糧食產量都是跟人口數量成正比的,人們傳統種植的“五穀”:稻、黍、稷、麥、菽,產量不高,無法養活更多人口,但是明末引進的馬鈴薯、番薯、玉米等都可以作為主糧,口感還很好。這些作物在清朝得到大麵積推廣產量驚人,不但不會餓死人,甚至還有了剩餘糧食喂牲口家禽,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稅賦改革。清政府的稅收政策比之前朝發生了極大地改變,以仁愛留名史冊的康熙帝,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的,此君寬厚仁德,心腸很可稱道,在位六十一年,頗以普天下的民眾生活為自己眉間心頭之事。康熙以一道著名的“仁政”為清朝人口激增添加了一股強大的助力,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大白話就是,新出生的人不收稅。
這以前,國家最主要的稅來自於按人頭收的“人頭稅”,有錢沒錢,有地沒地,全按人頭收稅。所以一些大戶吃香的、喝辣的,而上的稅卻和窮人差不了多少,這是一個極大的不公平。康熙將丁稅的總數固定在康熙五十一年,從康熙五十一年之後出生的人不再額外征收丁稅。
而到了雍正年間,雍正開始實行"攤丁入畝製",即按土地收稅,地多,多交稅;地少,少交稅;沒地,不交稅。在雍正主導下,“攤丁入畝”迅速開展,廣大的窮人終於敢多生孩子了。大量的"黑戶"湧現出來,因為百姓再也不需要擔心多交稅。“攤丁入畝”對於人口的增長絕對是起了巨大的助力。
三、社會發展。雖說乾隆年間中國還未進入工業化國家,但整體社會的文明還是有了很大的改觀。不論是醫學還是人們生活方式都有較大的進步。清朝是距離近代國家最近的一個朝代,所具備的醫療經驗應當是曆朝曆代最多的。明朝後期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總結了中國曆朝曆代的藥物,在清朝人的用藥治病上起到了比較顯著的效果,減少了因用藥錯誤而意外死亡的人數。
久無戰爭的世道,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多見,碰巧生於這一時代的人無疑是幸運的。有和平穩定的環境、有充足的糧食、有惠及百姓的政策、有相對先進的醫療技術,生孩子、養孩子還算什麽問題?不過清王朝對於人口過度增長明顯力不從心,民間糾紛不斷增多,階級矛盾不斷惡化,生態資源的破壞愈發嚴重。所謂的盛世並沒有因人口的繁榮如約直至,社會問題卻越來越複雜。
在這以後,清朝人口數目就再也沒有什麽變化了,一直到二十世紀上葉清亡的時候,中國人口還是隻有四億人。雖然清政府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一時間國家的生產力有所提高,但清政府卻大肆斂財,苛捐雜稅使國內民不聊生,再加上戰亂不斷,這都影響著清朝末期人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