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全耀: 當年工農兵小吃店破舊立新的四大舉措

來源: 2019-03-03 12:44:09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文革的初起是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而帶了這個頭的不但有紅衛兵還有三輪車合作社的三輪車夫。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沒過幾天,東城區登三輪車的大爺大叔們就有組織地集結到北京市委大樓前集體請願,要求轉業加入國進民退的隊伍,長無產階級誌氣,滅資產階級威風,打死也不再為資產階級臭小姐、闊太太拉車服務了。從那天起,北京沒了三輪車,連拉病人去協和,都一準變成了平板車。

至今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麽文革要廢了三輪車?其實道理很多簡單,文革的全稱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三輪車夫和坐車的人都是無產階級,是平等的。如果誰坐了三輪車就會產生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就會產生不平等。文革就是無產階級革剝削階級資本主義的命,那誰還敢坐三輪車呢?坐了三輪車不就成了剝削階級資本主義者了嗎?會被揪鬥、遊街、開批鬥會。三輪車沒人坐自然要被取締。

三輪車消失後,又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北京最著名的四聯理發店終於被迫改名“新風理發館”低下了高貴的頭:可以推禿瓢了,一毛伍。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服務業落後引起了中央的重視,在周恩來的親自安排和過問下,上海的“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四家理發名店集體遷到北京。

1956年7月27日,“四聯理發館”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樂鬆生給理發館起了“四聯”這個名字,寓意取其“四家聯合”之意。

四家名店遷京後,在北京理發同行中,逐漸形成了女活兒的四大名旦、男活兒的四大名派,後來又有了女活兒的四小名旦。女活兒四大名旦:陳寅良、王錦裕、高在宏、陳才厚男活兒四大名派:楊敬貴、田永源、吳少卿、於忠萍女活兒四小名旦:吳永亮、薑長餘、於誌純、劉文榮 。

從1956年到1966年不過十年功夫,紅衛兵一鬧文革,好端端的四聯理發館就易名“新風理發館”門前被貼上“剪刀不留情專裁牛仔褲,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飛頭”的對聯,橫批是“興無滅資”。

可以說也是老秦目睹,不論“反帝醫院”、“反修路”,四聯變新風,北京服務業的破舊立新都是東城區開始帶的頭。就拿老秦住家的隆福寺來說,東四劇場改名井岡山影劇院,蟾宮影院改名文革影院,東華和光陸照相館分別改名東風和燎原。就連北京城最大最牛逼的隆福寺回民小吃店也改成了工農兵小吃店。

改名工農兵小吃店後相繼推出了破四舊立四新的四大改革舉措:

一、時時刻刻觀注階級鬥爭新動向,店內的資本家和小業主一律在胸前戴上黑布條掛牌上崗。

二、為預防階級敵人報複投毒,店內的資本家和小業主嚴禁食品製做和櫃台售貨,他們的工作隻能是刷盤子洗碗筷和打掃衛生。

三、為廣大工農兵服務,終於在京城推出了二兩糧票三分錢一個的貼餅子和窩頭,一舉填補了先前棒子麵不上餐館的空白。


四、不慣著就餐者沾染上資產階級的壞習氣,用餐後必須將盤子碗筷親自送到指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