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至1991年我曾在德國慕尼黑進修,期間與好多位德國人士有過交往,可是持續最久,交往最深的就是理查德、艾利斯夫婦及其一家,說起來認識他們也純屬偶然。
一天我在學生公寓的走廊上遇到了一對德國老人,他們是來走訪幾位中國學生的,見我也是中國人,於是主動地用中文跟我打招呼。德國人會講中國話?這引起了我的很大好奇,於是跟他們攀談起來。
原來,他們是基督教會來傳教的,不過他們的教派跟傳統的基督教有點不同。究竟不同在哪裏呢?簡單點說他們的教派被稱為“耶和華見證人”。具體的內容也是在後來跟他們的交往中才了解了一點,剛開始隻是因為他們對華人的友好和喜歡中國文化而願意跟他們來往的。
從那以後,我幾乎每周都要去他們家一次,跟他們學德語,討論“耶和華見證人”的一些理論,同時也教他們學中文。兩位老人和善,平易近人,虛心好學,對我就象對待他的孩子一般親切,讓我感到好像回到了家一樣的溫暖。
周日就同他們一起去教會。“耶和華見證人”的教會最大的特點就是簡樸,沒有高大的教堂,沒有複雜的裝潢,隻有一個十字架就像征了他們信仰。他們反對傳統基督教關於“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這也成為他們與傳統基督教的最大不同。
雖然我對宗教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卻希望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在那段時間裏,通過與他們的交往,使得我對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成為我深入了解德國社會的一個契機。理查德、艾利斯夫婦相互尊重,互敬互愛,溫文爾雅的生活作風,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周末經常陪他們外出散步,理查德知識淵博,一路上他會給我介紹周圍的樹啊,草啊,花啊,鳥啊,它們的名字,特點,習性等等,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不僅是大自然的敘述者,還是一位環保踐行者。一日,他去買了一些木棍和鐵絲,讓我陪著他來到他家附近路邊的一棵小樹旁,把那些木棒插在那棵小樹的四周,綁好。原來,他發現有人散步時牽著的小狗經常在這棵樹邊上撒尿,久而久之那棵小樹就會被燒死,因此他插上那些木棒以保護那棵小樹,反正小狗不認得哪是樹,哪是木棒的。家裏吃剩的蘋果皮,香蕉皮之類的,他也會借散步的機會帶到附近的森林裏扔掉,讓它們回歸大自然。德國的自然環境保護的非常好,也許與德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關。正是象理查德這樣的普通百姓,形成了德國大自然保護的堅實基礎。
(與理查德先生在一起,1991年夏)
有一個周末,理查德夫婦帶我去郊遊,驅車五十多公裏,到慕尼黑南麵去爬山。那座山不是很高,但風景秀麗,山上樹木蔥蘢,山下不遠處有個湖泊叫做“泰根湖”。別看理查德夫婦都已經六十多歲了,可爬起山來一點都不比我差。我們慢慢地登上了山頂,遠眺阿爾比斯山脈,山巒起伏,天高雲淡,景色無必壯美。
(同艾麗絲太太一起爬山)
最令人振奮的是那座山的山坡上還有許多滑翔傘愛好者在練習起飛,隻見巨大的彩色滑翔傘借著山勢在天空中張開,越飛越遠,越飛越高,有的還在空中翻著跟鬥,讓我第一次領略到這種運動的絕美景色,並記錄在我的相機中。
(滑翔傘愛好者等待起飛)
(助跑,起飛,成功了!)
(在高空中盤旋的滑翼飛行者)
在山頂上有一個巴伐利亞風格的小亭子供登山遊覽者休息,一旁還有一些長椅,我同理查德夫婦坐在那裏休息,一邊欣賞著眼前的景色,一邊享用帶來的水果,麵包和飲料。然後,當我準備把果皮等扔到附近的垃圾桶裏時,理查德卻擋住了我。他溫和地說:“這山很高,清理垃圾不容易。咱們既然可以把東西背上來,就可以背下去,以減輕別人的負擔。”簡單的幾句話,反映出一個老人無比高尚的情懷。沒有人要求,更沒有人監督,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裏也是很正常,很合理的事。可是,一位老人卻不這麽想。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方便與舒服,而是他人的辛苦和環境與自然,如果所有的人都象理查德先生那樣,還有什麽樣的山不保持長青?什麽樣的水不保持清澈呢?當年那山頂上的一幕,永遠印在了我這位東方人的腦海裏。回國後每當人們問我去德國的感受時,我經常會提到這段往事,更希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國人,都能像理查德老人那樣,珍惜自己家鄉的一草一木。
1991年9月我結束了德國的進修返回國內,同年11月份又陪著公司的副總重訪德國慕尼黑,考察一個與德國人的合作項目。由於來去匆匆,沒時間跟理查德夫婦見麵,隻好從旅館裏跟他打了一個電話問好,並告訴他們我很快就要離開。誰知,就在準備離開慕尼黑的那天早晨,我們登上火車後不久,突然聽到有人在站台上敲我們那個包廂的窗戶,一看,竟然是理查德夫婦!
原來,當他們得知我的行程之後,特地查了列車時間表,斷定我們必定乘坐這班列車離開,於是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很早就趕到火車站,逐節車廂查看,終於發現了我們,並送來一盒蛋糕和水果,特地為我們送行。我為他們的誠心感動的流下淚來,同行的副總也沒想到我結識了這麽好的德國朋友!
一年以後,我返回到德國執行與德方的合作項目,期間曾多次拜訪理查德夫婦,有一個周末還住在他們家裏,同到訪的其他朋友一起做中國水餃,品嚐中國菜,喜氣洋洋的好似一家人過節。
(跟德國朋友在一起)
理查德夫婦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還在讀博士,女兒已經出嫁,育有兩個小兒子一個女兒。每到周日,他們全家都去教會,好一個樂融融的大家庭。理查德的小外甥當年隻有五歲,名字叫“陶比亞斯”,生得特別討人喜歡,和我成為好朋友。每次去教會,他都喜歡坐在我旁邊,我們總有許多話要說。
(我的好朋友“陶比亞斯”,現在應該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了!)
1993年我們的合作項目執行完畢,我必須返回國內了。在臨走前我特別去看望了我的好朋友“陶比亞斯”,並訪問了他的家。那天,“陶比亞斯”和他哥哥老早就等候在附近的車站,把我迎進他們的家,一家人熱情地歡迎我這位中國朋友。我送給他,他的哥哥和姐姐每人一個中國的小工藝品作為禮物,以祝願我們的友誼長存。這麽多年了,我依然保存著我們分別時的留影。
(與孩子們在一起。1993年秋)
回國後長一段時間我還同理查德夫婦一家有通信聯係,後來聯係就漸漸稀疏了,自從我再次出國來到了加拿大後,就完全中斷了聯係,想來也是件很遺憾的事。這麽多年了,每當我翻看過去的日記,照片,回顧當年在德國的進修經曆,就會自然想起同德國朋友交往那些日子,懷念理查德、艾利斯夫婦以及他們一家對我的友好情誼,那是一段我的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
08/09/2016 寫於多倫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