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話補水
前幾日多倫多連續高熱,日最高溫度35-37°C,體感44 -46°C。我們聊聊如何預防急性脫水和“慢性脫水”。
正常成年人每日尿量為400-2500ml,平均約為1500ml。合理補水就是根據尿量(腎髒的量入為出)來調整的飲水量(量出為入)。尿量遠少於1500,多喝點水;尿量太多,少喝水。另外,也要注意飲水的時間,比如睡前夜間喝點水,使每小時的尿量比較一致。
不合理補水可導致急性脫水,主要有兩種情況:1.攝入多於日常的液體,但同時沒有相應地多攝入鈉。多攝入的部分,不管從那種途徑排出---尿液、汗液和消化道,都要帶走一些鈉。單純補水(大量)而不補鈉,可能出現水中毒或低滲性脫水;2.水分攝入不夠,沒有根據飲食、環境、疾病等因素相應調節飲水量,可導致低滲性、等滲性或高滲性脫水。
至於“慢性脫水”,可為低滲性、等滲性和高滲性,低滲性和高滲性脫水容易發現和糾正,應該少見;“慢性等滲性脫水“,血鈉在正常範圍,存在如何定義的問題。何為慢性,3個月、6個月或1年?即使“慢性脫水”的標準為6個月,你怎麽知道自己脫水已經多久了;何為脫水,丟失體重的3%、5%或10%?你怎麽知道自己體重減輕是由於脫水或丟失其他化學成分,你怎麽知道自己的含水量。所謂的“慢性脫水”往往是“慢性等滲性脫水”,意味著機體含水量下降的亞健康狀態。
慢性等滲性脫水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先談談人體的水代謝。人體的水分布是由滲透壓決定的,滲透壓由水中的微顆粒產生,Na+是細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顆粒。水代謝也就是水電解質代謝,主要是水鈉代謝。保持內環境(滲透壓)穩定是機體的初心,維持鈉濃度穩定是核心。慢性脫水,實質上是慢性缺鈉。缺鈉時,機體為維持內環境穩定,必須要排出相應的水分。
慢性脫水發生非常緩慢,細胞內液外同時丟失。糾正慢性脫水,首先要治療原發的疾病,減少鈉的丟失;鈉的正平衡將帶來水的正平衡。如無原發病或不能去除原發疾病,應增加鈉的攝入量,開始可每日多攝入50—100mg鈉(相當於15—30ml水分),同時注意飲食鈉濃度的大致平均。在此過程中,注意監測體重,至少1次/周,一當體重增加,馬上增加鉀的攝入。慢性脫水是緩慢發生的,糾正時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如果單純補水,機體為維持鈉濃度的穩定,需要把這多補的水分排出,這過程或多或少帶走一點鈉,進而加重缺鈉缺水。
預防急性脫水,主要是根據尿量調整水的攝入量,如需要量較大,適當增加鈉的攝入。預防慢性脫水,實質是攝入足夠的鈉;糾正慢性脫水,一定要緩慢,同時補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