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鴻章是如何出租香港,而不是出賣香港的zt. 後人罵李鴻章賣國,實在是冤枉他了

來源: 2025-04-04 09:08:3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英國要租香港100年,李鴻章卻隻肯租99年,最後...

 
$13,999
2018 Subaru Forester
188265km
詳情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充滿爭議的一個朝代,它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在清朝的曆史中,出現了文字獄、閉關鎖國等一係列被人詬病的事實。但是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達到頂峰,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文化也比較繁榮,這一時期被史學家們成為“康乾盛世”。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整個國家的狀況江河日下,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列強隨即湧入。而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要手段,就是和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而李鴻章就是經常被清廷派出去簽訂條約的那個人。英國要租香港(專題)100年,而李鴻章隻肯租99年,最初人們不理解,現在終於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在西方國家經曆了工業革命後,為了進行資本輸出,不斷地擴展自己的殖民地。終於,在1840年的某一天,英國的軍隊到達了中國的邊境。因為鴉片的原因,中英開始了一場戰鬥,無疑,中國輸了,並且輸的徹徹底底。於是清政府希望通過割地賠款來緩和兩國之間的矛盾。

於是,《南京條約》落成了。這個曾經自命不凡的天朝上國以為這件事到此為止了,殊不知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後續英法聯軍、美國俄國、日本(專題)等國家進一步侵略中國,清政府不得不繼續簽訂這些不平等條約。這時候,身為外交官員的李鴻章自然而然的被清政府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李鴻章的人生可以說是開了掛的,他在二十出頭便考取了進士。要知道,在中國傳統科舉製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五十歲能考中進士,都算是年輕有為了。可見李鴻章的才華和學問。在二十七歲時,便拜入朝廷大員曾國藩的門下,開啟了順風順水的事業。

李鴻章為了使國家富強起來,一手創建了北洋水師,並且還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一些科學技術以及先進的軍事工業。還派遣一大批留學生(專題)出國學習,為國家培養了一些人才。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中的一員。

 

但是李鴻章也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最先提出與西方國家議和的主張,率先提議以割地賠款的方式來求得西方列強的原諒。包括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作為代表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談判,並且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因此,很多人對李鴻章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畢竟他的功與過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但是有一件事,卻讓人對他恨不起來,那就是關於香港的租借期限的問題。

《南京條約》簽訂後,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婪的欲望總是難以被滿足的。於是英國進一步提出補充條約,要求租借香港100年。這時清政府已經畏縮到了極點,就在清廷準備答應的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說這個條約絕對不能簽。

這個人就是李鴻章,而清政府對於為什麽不能簽這個問題並不感興趣,他們隻是興奮,為終於找到一個替罪羊而感到沾沾自喜。於是李鴻章便成了談判官。於是在1898年,李鴻章作為談判官出席了這場注定被釘在恥辱柱上反複展覽的談判。

 

談判過程中,英國人可以說毫不客氣,逐條逐句地念著自己開出的條件。李鴻章幾乎答應了英方提出的全部條件,除了租借香港一百年這一條。並且他的反對是堅定的,不容置喙的。而隨他同去的官員們幾乎嚇傻了,他們偷偷提醒李鴻章不要太過分,但李鴻章不予理會。

於是在他的強烈反對之下,這場談判暫時中止了。再次談判開始後,李鴻章依舊表示,金銀財寶都可以給,但是租借香港的期限,最多99年,不然他至死都不會在合約上簽字。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也決定見好就收,租借香港及其周圍島嶼99年。雙方達成了1989年的《香港條約》。在當時,大家都對李鴻章的行為感到迷惑不解,就一念之差,能有什麽差別呢?

原來西方列強製定的國際法早有規定,一旦租借一片土地滿100年,就可將這片土地視為租借方所有。這就是李鴻章的高明之處,在1997年鄧公主張收回香港的時候,遭到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反對已經英國的多方阻撓。就在這關鍵時刻,外交部拿出了香港條約,最終成功地收複了香港。

 

就在1997年7月1日,當五星紅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的時候,在舉國歡騰的時候,不知道眾人的心中,是否還記得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拚死力爭的身影。英國人在簽訂《香港條約》的時候,可能也不曾想到,99年之後的中國,真的有實力和魄力去接住這個百年以前的火炬。

雖然說,曆史上李鴻章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但是我們通過種種細節發現,好像並不是那麽簡單。盡管他代表中國簽訂了一些列使我們受到屈辱的條約,但他在背後做出的種種努力,並不應該就此被忽視。而香港能夠順利回歸,也不單單是李鴻章的努力,還有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

 

作為讀史觀史的曆史學習者,我們絕對忌諱用單一的視角去看待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更加忌諱人雲亦雲。我們在看待一位曆史人物的時候,一定要還原最真實的人。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曆史符號,去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