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男學生拖著大辮子打網球、做實驗

來源: 2021-01-13 10:47:3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清朝末年,近代化的高等教育方興未艾,尤其是在慈禧太後取消科舉製度後,很多大學應運而生。那時候大學裏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怎麽樣?今天我們通過一組清末老照片,走進剛剛創立的協和醫學堂。

協和醫學堂校舍動工開建。

協和醫學堂1904年動工興建,教學樓和宿舍樓於1906年1月竣工,同年2月14日正式開學,英國醫生科齡(Thomas Cochrane)擔任學堂監督(即校長)。

大街左側即是協和醫學堂。

1897年,科齡來到中國行醫。多年以後,他從切身的經曆中發現一個問題:“中國有病之人,每有非必死之症,而往往致死者,或由醫治之不精,或由調治之已晚,死於非命。”

協和醫學堂的校園。

有鑒於此,他於1904年倡議在北京建立協和醫學堂,專門培養中國學生,研究西醫醫理,將來這些學生學有所成,服務於廣大患者。科齡對學生的期待是:“不惟通都大邑廣設醫館,即僻壤窮鄉到處林立。則抱病者,既不受庸醫之害,又不至有耽誤之虞。”

協和醫學堂的教學樓。

由於科齡曾在1902年協助肅親王善耆控製北京霍亂,並常為王公大臣及其家屬看病,他在朝廷之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當他把建設醫學堂的想法拋出後,立即得到廣泛的支持。

協和醫學堂學生在打網球,都有大辮子。

1904年5月18日,他上書朝廷申請在京開辦協和醫學堂,5月29日即得到批準。不僅如此,慈禧太後還“賞給英國醫士科齡所建醫學堂一萬兩”,為其助力。那桐、趙爾巽等朝廷大臣也解囊相助。

同時,科齡聯絡了一批在京英美傳教士,組成華北教育聯盟,共同為學堂募集資金、管理教務。

協和醫學堂學生在做實驗。

協和醫學堂原計劃招收學生數百名,開辦之初實際招收了39名男生入學。就當時的狀況而言,入學考試難度極大。學生要經過國文、西文、動物、植物、格物、化學各學科考試,擇優錄取,寧缺毋濫。

對於熟讀“四書五經”的讀書人而言,外語、動植物學以及化學都是天外之物,不知所雲,能通過考試的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學堂未能實現預期招生目標並不奇怪。

協和醫學堂學生在上課。

這所新學堂的教學樓是兩層洋樓,設有化學實驗室、外科治療室、外科病房、內科、眼科。學生可在附屬醫院臨床實習,自行為病人診療治病。

協和醫學堂的師生。

被錄取的學生學製為5年。學堂最初兩年教授英語、普通學及醫學大要,第三和第四年教授內科、外科,最後一年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誌願專修某科。科齡親自給學生授課,開設低年級學生的骨學、關節和韌帶課程,對於高年級學生則加上了較低程度的解剖實習。

協和醫學堂的學生在考試。

學生學習期滿,要經過英、法、美、德、 奧、意、日等各國醫官共同校閱考核,合格者才準許畢業,發給蓋有清廷學部印章的文憑。沒能通過考核者,再展年限,繼續學習,直至達到合格水平。

因為畢業考核特別嚴格,能夠完成學業的學生很少。直到1914年,也就是協和醫學堂建校9年之時,隻有38人順利畢業。

協和醫學堂的學生在考試。

我們從照片中看,拖著大辮子的學生在考試時比較痛苦,有的拍腦子,有的咬筆頭,有的不專心答題……他們的種種滑稽姿態正說明考試之難。

根據科齡呈給主管外務部事務的慶親王奕劻的清單,學堂一年的開銷將近6萬兩白銀。到1911年開銷直線攀升至10萬兩,麵臨嚴重的經費短缺壓力。科齡不斷給朝廷寫報告,申請補助。那時候清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國庫空虛,隻撥下來幾千兩白銀,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

協和醫學堂的老師在工作。

此後多年,醫學堂的經費難題始終無解,到1915年跌入難以維持的地步。科齡無奈,隻得將醫學堂整體出售給洛克菲勒基金會。基金會接手後,沿用原校名,投入大筆資金擴建校園、擴大招生規模,使該校成長為著名的醫學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