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老照片:隆裕太後追悼會現場,5萬人致哀

來源: 2020-11-04 09:57:0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隆裕太後(1868-1913年),葉赫那拉氏,名靜芬。1888年入宮,1889年被光緒帝立為皇後。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宣統帝即位,尊其為皇太後,上徽號“隆裕”。

宣統帝年僅三歲,無力處理政事,隆裕太後實行垂簾聽政,和攝政王載灃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大清朝廷。

隆裕太後(右四)與溥儀在建福宮花園。

實際上,由於隆裕太後性格懦弱,沒有建立自己的勢力,她很少直接出麵幹預朝政。即便幹預了,那些王公大臣也未必買賬。其主要職責就是撫育幼帝,對國家有心無力。

三年時間都是載灃執掌朝政,可是,等到辛亥革命的槍聲響起,載灃辭職回家,隆裕太後在最為艱困的局麵下走上前台挑大梁。她毫無行政經驗,計無所出,隻得重用袁世凱,對他說:“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

隆裕太後與太監。

在各界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日益高漲之際,她召集王公大臣開會說:“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

她預感到清朝的滅亡已不可避免,並且主動承擔起了相關責任。

說到責任,她頭上能攤幾分呢?她取得過這個國家的大權嗎?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隆裕太後主持頒布《清帝遜位詔書》。此事給她帶來巨大的壓力,終日鬱鬱寡歡,身患疾病,於1913年2月22日淩晨在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

3月19日,國民哀悼大會在太和殿廣場舉行。

以袁世凱為大總統的民國政府對隆裕太後的後事還算盡心盡力,當天即向全國發出通知:“茲逢大清隆裕皇太後之喪,遵照優待條件,以外國君主最優禮待遇,議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軍官刀柄纏黑紗。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誌哀悼,特此通告!”

3月19日,國民哀悼大會情景。

3月19日,民國政府在太和殿廣場召開全國國民哀悼大會。設於太和殿的靈堂中,有隆裕太後遺像及“女中堯舜”的牌匾。牌匾題字源自副總統黎元洪唁電,稱隆裕太後為“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3月19日,設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後靈堂。

當天,社會各界5萬人到場致哀。參議院參議長吳景濂主祭,恭讀祭文,盛讚隆裕太後有遜位之德,以堯舜禪讓之心讚同“共和之美”。哀悼大會還決定設立皇太後的銅像,以表彰她的功勳。

3月19日,國民哀悼大會情景。

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後的薨逝均表示惋惜,除親去太和殿致祭外,哀悼會那天,各使館還下半旗致哀。

3月19日,隆裕太後靈堂一側的僧人。

據當時報紙的報道,隆裕太後薨逝後,輿論界普遍感到痛心。《亞細亞日報》說:“隆裕太後去歲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今一日崩禦,我五族國民,當同情哀悼。”

隆裕太後梓宮暫厝梁各莊行宮情景。

由於光緒帝的“崇陵”還沒有修完,隆裕太後的梓宮也隻能運到易州梁各莊行宮“恭奉暫安”,1913年12月13日才得以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