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筒子樓老照片:樓道擁擠不堪

來源: 2020-07-17 11:09:5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其實出生在00後的人,對於筒子樓這樣一種住宅已經很陌生,隻有90後對這一類住宅房屋有印象,不過大部分也是很小時候,因為隨著後來家庭生活的好轉,大家都搬出了筒子樓。

筒子樓簡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條長長的樓道,直通到底,兩邊都是各門各戶,住戶麵積狹窄,樓道裏麵堆滿了各家不用的雜物,有時候就連廚房也都設在樓道裏麵。

更為重要的是,廁所共用也是筒子樓裏麵的一大特色,如果非要計較來看的話,筒子樓和現如今各大高校的宿舍樓差不多,裏麵也基本上是筒子樓的造型。

隻是學生一般不需要做飯,加上物品也少,所以不會出現擺在屋外的情況,不過在過去的年代裏麵,類似於宿舍以及單身宿舍改建而來的筒子樓環境幾乎是最差的。

因為從一開始他們考慮的就是一個宿舍可以住很多人的情況,甚至因為層高可以放置雙人床,但卻不適合一家三口居住,所以有條件的會打通隔斷,加上簡單的裝修,形成多間。

筒子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建築的特殊產物,是那個分配住房時代的特殊產物,因為住房少,所以平均每家每戶隻有十幾平米。

不過偶爾也有一種特殊的筒子樓,是按照前蘇聯專家建議下建起來的,按照一戶分為臥室、廚房、客廳(廁所仍為共用),這種筒子樓住宅相對豪華些。

但在實際上分配的時候,會形成幾家公住的情況,所以也無所謂豪猾不豪猾,還有一類是辦公室改建,這種筒子樓比一般筒子樓燒好是因為可以有暖氣。

大部分的筒子樓在冬天是沒有暖氣的,一般隻有每家每戶燒爐子取暖,但即便如此,在大冬天裏麵仍然會凍的瑟瑟發抖。

其實筒子樓也隻是為了解決特殊時期供房不足的情況下的產物,這種產物在蘇聯赫魯曉夫時期同樣存在,但隨著到了90年代以後,這種筒子樓與人們對舒適生活理解的矛盾與衝突,所以後來大部分都被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