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北青秦腔笛音, 跟風風城西北民歌: 一小段秦腔+散文朗誦
跟風要趁早, 趁風城轉風格之前趕緊來湊個熱鬧, 給北青和風城的秦腔秦韻添把火!也為周末年慶大戲暖場!
1. 幾年前在唱壇發表的一小段秦腔音頻, 秦腔經典戲”三滴血“選段。(很慚愧,本人學會的秦腔隻是屈指可數的兩三段), 趁機把它做成簡單視頻以便更好保存和分享, 當年聽過的同學們包涵! 全劇比較複雜, 這場戲大家隻要記住是“英雄救美”的故事就足夠啦!主要是了解一下秦腔秦韻。有興趣了解全劇情節的同學可參考百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6%BB%B4%E8%A1%80/3685412
未開言來珠淚落,
叫聲相公小哥哥。
空山寂靜少人過,
虎豹豺狼常出沒。
除過你來就是我,
二老爹娘無下落。
你不救我誰救我?
你若走脫我奈何?
常言說救人出水火,
勝似焚香念彌陀
2. 鬥膽用北青笛仙前麵發的“秦腔即興曲”做背景音樂,朗讀的陝西作家賈平凹的散文“秦腔”(節選)。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劇不同腔;京,豫,晉,越,黃梅,二簧,四川高腔,幾十種品類;或問: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經者,是非最洶洶者?曰:秦腔也。正如長 處和短處一樣突出便見其風格,對待秦腔,愛者便愛得要死,惡者便惡得 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誇於長江流域的纖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評論說得婉轉的是:唱得有勁;說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於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戲台下以絨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訓某人:你要不怎麽怎麽樣,今晚讓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懲罰的代名詞。所以,別的劇種可以各省走動,唯秦腔則如秦人一樣,死不離窩;嚴重的鄉土觀念,也使其離不了窩:可能還在西北幾個地方變腔走調的有些市場,卻絕對衝不出往東南而去的潼關呢。
但是,幾百年來,秦腔卻沒有被淘汰,被沉淪,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陝西這塊土地上。如果是一個南方人,坐車轟轟隆隆往北走,渡過黃河,進入西岸,八百裏秦川大地,原來竟是:一扶黃褐的平原;遼闊的地平線上,一處一處用木椽夾打成一尺多寬牆的土屋,粗笨而莊重;衝天而起的白楊,苦楝,紫槐,枝幹粗壯如桶,葉卻小似銅錢,迎風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會明白了:這裏的地理構造竟與秦腔 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統!再去接觸一下秦人吧,活脫脫的一群秦始皇兵馬俑的複出:高個,濃眉,眼和眼間隔略遠,手和腳一樣粗大,上身又稍稍 見長於下身。當他們背著沉重的三角形狀的犁鏵,趕著山包一樣團塊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著腦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臥的石滾子碌碡上吃著牛肉泡饃,你不禁又要改變起世界觀了:啊,這是塊多麽空曠而實在的土地,在這塊土地挖爬滾打的人群是多麽“二愣”的民眾!那晚霞燒起 的黃昏裏,落日在地平線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裏一村,十裏一鎮, 高音喇叭裏傳播的秦腔互相交織,衝撞,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
------------------
大家周五快樂!預祝周末年慶熱鬧紅火, 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