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女兒的“窮養”和“富養”
家女兒8個多月了。 在物質上,以北美的標準,算是“窮養”: 衣服、玩具,絕大部分是別人給的二手貨,除了必須品,我和他爸就沒給她花多少錢買東西。最近她衣服又小了,昨天我還跑到朋友家拿了一大包二手的衣服。我的朋友聽說我家女兒還沒有鞋,隨手就送了一雙嬰兒的UGG(她做這個生意的)。她說:“她還沒有鞋呀”“她還不會走路,要什麽鞋呢? ” 我們的主張是,北美本來就是一個物質豐裕的社會。許多的需求是商家給造出來的,不必過分囤積東西。我們的房子不大,也不允許買很多東西。至於玩具,她最喜歡的是爸爸媽媽的臉,永遠不厭倦。其次是我家的狗狗。 她最不勢利了,給她買的比較貴的磨牙玩具,長頸鹿sophie ($20), 跟她強調“是Made in Paris哦!”,她一樣玩了一會兒就厭倦了,丟到一邊。 最喜歡的是不值錢的兩個塑料小碗,喜歡拿在手上敲。隨便廚房裏給她一個瓶蓋,一個木頭勺子,就能玩半天。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我家女兒又是“富養”:最主要就是媽媽辭了工作,全心全意帶她。“機會成本”巨大。 另外,我和她爸有時間都一定陪她,從此喪失了很多自由,但是這是我們的選擇。 她爸爸負責給她洗澡,每次一邊洗澡,一邊唱歌給她聽,我們喂她奶的時候,都忍不住親她額頭--這些細小的地方,沒法指望保姆,但對孩子很重要。 我覺得,從父母的陪伴、愛、安全感和肢體的撫摸等方麵,我家女兒是“富養”。
當然,我從小出生貧窮,唯一的玩具就是一個撥浪鼓,到了6歲,才有一個塑料娃娃,但我的童年非常快樂,在外麵和小朋友玩泥巴,其樂無窮。所以我一直認為孩子的快樂,和物質多少沒什麽關係。我看到一本書上說,孩子需要的,是很多很多的父母的時間,不是很多很多的玩具。--我讚同。
但我先生覺得我還是很摳。他從小家境不錯,爺爺是玩具商,爸爸是玩具代理商,所以有很多玩具。一次我讓他將朋友送給女兒的玩具憑“gift receipt" 到店裏退了,因為那玩具比較大,太占地方了,他憤而發言:“OK, so our daughter will grow up without toys !" 一副很委屈的樣子。 可是我覺得我們女兒整天笑,很快樂。她當然有玩具,隻是可能沒有特別多的玩具而已。因為有人陪她玩呀。我將一條毯子蓋住她的頭,問“寶寶呢?寶寶在哪裏?”她努力將毯子從頭上扯下來,笑得像花一樣。:“啊,寶寶在這裏啊!” --她玩不厭。這樣的玩具,唯一花錢的就是媽媽的時間。
這讓我想起一個同事,她要在ebay上賣一個Gucci的狗項圈,我問她:“那你的狗呢?” 她說她的狗自殺了。我很詫異。她說這個狗是丈夫送的,原來她很愛,但是有了孩子後,她就一點都不愛這個狗了,嫌他麻煩,後來她和丈夫說:“將他送走吧”,也說好了過幾天送人,然後她的狗就從家裏跑出門,在街上給車子撞死了,她覺得是狗聽懂了她的話。我覺得這個同事很恐怖,後來都不愛搭理她了。給狗買什麽Gucci項圈呢?可憐的狗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能摸摸他,抱抱他呀!我覺得那個Gucci項圈,純粹是我同事買給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