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聞:山西4300年前八裏坪遺址

來源: 2025-11-21 19:48:09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考古新發現八裏坪遺址核心建築區功能類似 ...

山西沁水八裏坪遺址有新發現!

考古新發現!山西八裏坪遺址核心建築區功 ...

八裏坪遺址考古新發現!實證中原地區文明 ...

八裏坪遺址2025年考古發掘收獲

山西4300年前八裏坪遺址的核心發現,是中壕溝內圍合的“宮殿式”建築群,這處被專家認定為功能類似陶寺宮城的核心區域,藏著史前文明的權力密碼。2023至2024年,考古隊率先發現一處700餘平方米的高等級建築基址,而2025年的新發掘更令人振奮——在其東側五六米處,又一處200餘平方米的同期建築基址破土而出。這兩處建築采用相同的營建方式,先挖深基槽,再用純淨黃土逐層夯築,11層細密的夯土痕跡,見證著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藝。更值得關注的是,建築廢棄堆積中出土的有領玉環、玉璧、白陶鬹足等遺物,無不彰顯著這裏的尊貴等級,印證了這是一組功能關聯的宮殿建築群。

三重環壕的格局,更讓八裏坪遺址的核心地位一目了然。內、中、外三道環壕呈圓角長方形嵌套分布,外壕圍合麵積達46萬平方米,中壕之內5.5萬平方米的區域便是核心“宮城”,而內壕1萬平方米的範圍則是權力的核心。這種嚴密的規劃絕非偶然,環壕不僅是抵禦外敵的防禦工事,更以清晰的空間劃分,構建出“普通居住區—貴族核心區—權力中心”的等級秩序。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這樣的規模和布局在晉東南地區獨一無二,使八裏坪成為當時晉東南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也是連接中原與周邊區域的文化樞紐。

標誌性遺物的出土,為我們勾勒出這座“宮城”的生活圖景與文化脈絡。除了象征權力的玉石器,遺址中發現的燧石鑽頭、箭鏃,展現了當時發達的手工業與生產力;龍山晚期的陶窯群,則印證了這裏手工業的專業化發展。特別的是,遺址出土的陶鬲口沿外貼泥條附加堆紋的裝飾風格,既帶有晉中文化印記,又融入了本地特色,而後沿沁河流域傳播至晉西南與豫西,成為文化交融的鮮活例證。這些遺物如同散落的拚圖,拚湊出八裏坪作為文化“熔爐”的生動麵貌。

從2020年開始,一場跨越五年的係統考古,讓八裏坪遺址的麵紗逐步揭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多所高校組成的團隊,以探溝與探方相結合的方式,累計發掘麵積達2400平方米。麵對耕土層下遺跡直接暴露、且多被龍山晚期遺跡打破的複雜情況,考古隊員放棄效率低下的普通鑽探,通過精準解剖探溝,厘清了建築的年代序列與布局關係。在保護方麵,考古隊采用“邊發掘邊保護”的原則,對易損壞的玉石器進行現場加固,對夯土基址實施覆蓋保護,並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建立遺跡數字檔案,讓珍貴遺產在科技護航下得以永續傳承。目前,考古隊正聚焦於探尋宮殿群西部與南部的附屬建築,力圖還原“宮城”的完整格局。

當八裏坪遺址的光芒逐漸綻放,與之相距僅90公裏的陶寺遺址,共同構成了早期中國文明的“雙璧”,帶來深刻的文明啟示。陶寺遺址以“中國”最早都城的地位聞名,其規整的都城布局、成熟的禮樂製度,代表著中原文明的核心高度;而八裏坪遺址則以多元交融的特質,展現了文明傳播的廣闊脈絡。兩者一西一東,一為核心都城,一為區域樞紐,形成了“核心引領—樞紐輻射”的文明發展模式。

雙遺址的發現,清晰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曆程。八裏坪遺址出土的快輪製陶技術源自海岱地區,玉石工藝融合了晉中與豫北特色,這些多元文化元素經此中轉,最終匯入陶寺代表的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格局。從廟二晚期的文化傳入,到龍山晚期的多元交匯,再到二裏頭時期與中原核心區的凝聚,八裏坪的文化變遷,正是中華文明從“多元並存”走向“多元一體”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