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會了,但到底何意???

來源: 2025-04-07 06:27:5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險要不持堅”並非古代典籍中的原句,而是後人根據軍事思想概括或化用的一種表述。結合晁錯《言兵事疏》及相關兵家理論,其含義可解析如下:


字麵與核心含義

  1. “險要”
    指地理上的險峻關隘、易守難攻之地(如函穀關、劍門關等),古代軍事中常視為防守優勢。

  2. “不持堅”
    “持”即依賴,“堅”指堅固的防禦工事或地形。全句意為:不可僅憑險要地勢的堅固而高枕無憂


深層軍事思想

這一表述的核心邏輯與以下經典理論一致:

  1. 晁錯《言兵事疏》

    • 強調地形需與“士卒訓練、武器精良、將領才能”結合,否則“險要”毫無意義。

    • 例如:“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士兵不善戰,險要如同虛設。

  2. 《孟子·公孫醜下》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指出國家穩固靠民心而非地理險阻。

  3. 《孫子兵法·九地》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即使占據險地,也需主動謀略,而非被動死守。


反麵例證(曆史教訓)

  • 蜀漢滅亡
    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鄧艾偷渡陰平,蜀後主劉禪不戰而降,說明僅憑險要無濟於事。

  • 馬奇諾防線
    二戰中法國依賴堅固防線,卻被德軍繞道攻破,堪稱“持堅”而敗的現代案例。


現代應用

  • 商業競爭
    企業不可僅依賴技術專利(“險要”),還需持續創新、團隊協作(“不持堅”)。

  • 個人發展
    學曆或資曆(“險要”)不如能力與適應力(“動態優勢”)。


總結

“險要不持堅”是對傳統軍事智慧的凝練,警示人們:
優勢條件(如地理、資源、先天稟賦)必須與動態能力(如策略、人力、應變)結合,否則終將被顛覆
若需引用典籍,晁錯、孟子、孫子的相關論述均可作為思想支撐。

即使擁有有利條件,如果不善加利用和守護,最終也會失去優勢,甚至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