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傳統美食

來源: 2025-03-18 09:51:55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說的傳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

那時在北京的大學生,男生每個月口糧定量是36斤,分為米、麵、粗糧三種票。在市麵上,這是不能通用的。但是隻要在我們學校,換成食堂的票,就能通用了。我的中學校友,在其他學校有半個月吃不上米飯,就來我這裏蹭飯。他們都說我們的食堂夥食好,米飯足,菜的品種多。

食堂裏麵最好吃的,我認為是紅燒排骨。燒好以後,已經看不清是什麽材料做的,大概有桂平、八角等香料。主要是肉香,從骨頭上啃下肉來,特別有感覺。七毛錢一份的紅燒排骨,比一塊多的小炒都好吃。

那時餐館還有不少是國營的,我第一次掙了些錢,去外麵吃飯,居然先交錢。而且工作人員像大爺似的,對客人呼三喝四,大概看不起我這些地方上來的人。學校裏的小賣部,售貨員也是很傲慢。但是大學生之家倒是服務周到,不知道是否被承包了。我愛去買酸奶,有一次錯過了食堂的飯點,去大學生之家點了一份魚香肉絲,5塊錢,端出來居然有鍋氣(在北京這太難得了),配上熱騰騰的白米飯,太香了。之後,過一段時間我就會之家去解饞一次。

冬天來了,北京的同學從家裏帶來中間有個煙筒的銅鍋,我們一起去買羊肉、買碳,在宿舍裏涮火鍋。我沒有搞過,就看著怎麽用碳生火,怎樣調醬料。那時油水不多,第一次這樣純吃肉,居然一人能吃差不多一斤。在宿舍裏涮羊肉,吃得過癮,吃完以後,宿舍裏的味道、衣服上的味道,好些天都散不出去。後來去王府井附近的東來順吃了一次,還是國營餐館的體驗,還沒在宿舍裏吃得舒服。

到高年級時我做項目多了,收入多了些,常請同學到南門外的小餐館(都是民營的了)吃飯,京醬肉絲印象最深,香香的醬、配上蔥絲、裹上餅,口感最好了。平時我不吃蔥,但是京醬肉絲裏的蔥我愛吃。一桌下來,才三幾十元。有時同學還點二鍋頭,我是受不了那個辣,喝得很少。但是聞著二鍋頭的香氣,吃肉非常愜意。

畢業前在複興門附近參與了一個公司的軟件項目,坐車去和騎車去要一個多小時,我每周隻過去兩三次,但是進度不比全職的人慢。經理有時拉著幾個骨幹一起去吃飯,第一次出去,經理說不點豬肉,因為其中一人是回民。點了一道香酥鴨,真的很香、很酥,和我以前吃過的鴨子味道很不一樣。因為沒有鴨子味,而且炸後看不出鴨子得形狀。我總覺得它不是鴨子做得。後來好幾次,我都點香酥鴨,自稱回回的哥們說,其實隻要別人不說,他也會跟著吃豬肉。我說不是為了你,是因為我喜歡吃香酥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