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這樣解釋“中年”
人到中年容易發胖,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代謝能力會下降。
生理功能由盛到衰
人在20~25歲時,生理功能達到一生中的全盛時期。經過短暫的穩定,大約從30歲始,人體各器官係統功能開始緩緩衰減,每年約遞減1%。因之,隨年齡增長,患病率也逐漸高於青年,以高血壓為例,患病機會是青年人的8倍。
心血管係統,從50歲起,每10年心輸血量下降6~8%,同期血壓卻上升5~6%。血管壁彈性因動脈逐漸硬化而降低,血管運動功能和血壓調節能力減弱。血液膽固醇濃度也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心髒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可因而發生粥樣硬化。病變進一步嚴重時,動脈管腔變窄,引起心髒或腦的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諸如慢性心肌缺氧、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軟化等心腦血管病。這些疾病對中年人的健康與生命是最大威脅。
呼吸功能也逐年下降,肺泡和毛細血管的直徑隨年齡增長而擴大,肺組織彈性逐漸減小,肺的擴張與收縮能力隨之下降,肺活量因而變小。由於肺泡間質纖維增生,毛細血管壁增厚,肺的氣體交換功能也逐年降低。在肺呼吸功能下降的同時,其抗病能力也下降,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
消化功能下降,最明顯的是胃液分泌量逐漸減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降低,其他消化腺的功能也減退。這是因為人體生長發育停止,不再需要滿足新陳代謝正平衡的營養要求;同時,機體功能減退,新陳代謝變慢,基礎代謝率逐年緩慢下降,需要的營養也相應減少。
應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後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開始出現功能減退現象。抗體生成減少是一個突出表現,各種抗體的滴度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機體出現變異蛋白質,免疫識別係統會將此作為異體蛋白而產生自家抗體,與此相關的是血液中還會出現抗原抗體複合物;細胞免疫功能也減弱,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殺滅能力都有所減退;免疫監視係統對發生癌性突變的細胞的監視功能減弱。這種變化在五十歲左右和五十歲以後十分明顯。這就是五十歲前後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種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癌症的發病率在五十歲前後是高峰期。
這種功能減退的生理變化如與不良的心理相結合,就可能導致中年人疾病的發生。
心理能力繼續發展
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學基礎。中年人的心理能力處於繼續向上發展的時期。一個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不僅與社會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觀努力。勤於實踐、積極主動地接觸社會、接觸新生事物、不斷擴展生活領域、不斷更新知識、勇於探索和創造的人,其心理能力在整個中年期都在繼續增長。反之,則會停滯,甚至提前衰退。
孔子對自己的心理能力發展精辟地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有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則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這種分析說明心理能力不僅在中年期仍在發展,到了老年也還沒有終止。
這裏的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能力的綜合和總和,而非單項能力。因為就某一單項心理能力來說,從中年之始就處於下降過程、如機械記憶能力、反應速度等。中年人應充分利用心理能力繼續發展的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完善人格,努力實現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諧。
1.能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和思維,組織自己的生活,決定並調整一生的目標和道路,則不必依賴長輩的訓誡和保護。目標和道路的決定絕非臆造,而是以符合社會進步和民族利益的個人抱負為前提,依條件而靈活地選擇時機和決定方向。
應當指出,成熟的界定指標還能列舉許多,但上述諸項為其要者。
還有太多,你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