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

來源: 2021-01-12 09:23:1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五燈會元】係列是從靈山法會上釋迦摩尼將正法眼藏付摩訶迦葉開始的,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來說,還是不明白在此之前的事情。所以這一篇,不在五燈會元係列中,算買一送一,白送的。

佛教的緣起來自於釋迦太子見到了生老病死。

佛陀的一生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釋迦族的太子。佛陀於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 出生於印度迦毗羅衛城。太子從小生活在皇宮, 錦衣玉食,無憂無慮。十八歲時在父王的安排下娶了妃子。一次偶爾的出遊, 在途中年輕的太子見到了孩子出生,垂垂老朽,生病之人,以及恒河邊的葬禮。 於是明白了世事無常. 世間的一切, 都逃不過生老病死,是不可能永久擁有的。太子於是下決心出家悟道, 以求了脫生死, 破除無常。

第二個階段是出家求道。太子放棄王位,離妻別子,周遊列國, 遍訪名師。父王當然不許,將他鎖在王宮,一天夜裏,他悄然離去。第二天早上,父王發現後,知道無法阻止這個不聽話一意孤行的兒子,就派了四位侍者去跟隨照顧他,希望太子在外不要太辛苦,碰壁之後能回心轉意再回來。

太子周遊天下,造訪了當世所有修道的名師, 所有的名師都不能解其心中之惑。從太子能夠不被名師們的名氣所迷惑, 便知太子智慧之高。佛家有觀師三年之說,就是佛弟子在把自己的慧命托付於某個師父之前,先觀察三年,看這個人是不是值得你托付。在此之前,心裏先打個大問號。

太子遍訪名師之後一無所獲,於是自己進入苦行林, 希望通過苦行而悟出了脫生死之法。經典上記載,渴了, 喝雨水。 餓了, 吃野果, 或者飛鳥之屎。然而六年過去了, 除了把自己弄得形同枯槁,一事無成。

一日,林外的河中有一艘船經過。太子聽到船上的老樂師在教導學生:“繃緊的弦易斷, 太鬆又彈不出調。。。 ”太子聞言, 如醍醐灌頂, 終於明白苦行不是解脫之法,不苦不樂, 不鬆不緊, 離開兩邊才是真理。六年來, 太子第一次走出苦行林, 來到河中, 洗淨身體。 並第一次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 喝完了供養的羊奶後, 補充了體力, 太子將缽放入河中, 道:“若我今生能悟道,此缽當逆流而上。 ”

缽果然逆流而上。 於是太子信心大增, 來到菩提樹下, 入甚深禪定,以“空為體性在用”六字真言, 破除魔王的一再騷擾和引誘, 終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三個階段是說法度眾。太子走出苦行林放棄苦行之後,四位跟隨的侍者以為他放棄了求道,大失所望,便棄他而去返回王宮。當太子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在野鹿苑這個地方追上了這四位侍者,並給他們講授了四聖諦。這便是野鹿苑初轉法輪。 四位侍者由此皈依,成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

佛陀開悟成佛後, 說法四十九年, 然後示現寂滅。

從佛陀的一生, 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 要道心堅固, 修行路上磨難多, 隻有道心堅固, 才可能終成正果。
  • 修行要有智慧, 不可人雲亦雲。
  • 眾生本質上都是佛,釋迦太子在開悟前, 隻是一個無明的眾生。釋迦太子可以即身成佛, 大家都可以。 隻要無明去盡, 自性顯現, 你就是佛。 你的一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重現。 你就是佛陀。 

那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什麽?佛陀沒有直接說出來。若有弟子問,佛陀就說“不可說。”其實不可說就是說了, 隻是世人不明白。因為不說法, 所以才是法。

大家還記得達摩祖師初來東土, 上法座,下法座, 一言未發,卻說“說法畢”。 道理是一樣的。 這是一出古代版的行動劇。這個過程傳達的正是無上的心法。

很多人說,這是故作神秘似是而非,算命先生常這樣,反正最終不管發生了什麽算命先生都是對的。嗬嗬,其實不是這樣,我解釋給你為什麽正法眼藏不可說。

說,就是一個定義,至少要主謂賓才能成一個句子。每一個字,是有含義有定義有界限的。有了界限,就有了界限內和外的分別,這就是兩邊,於是就起了分別心。就有了什麽是,什麽不是。而這個分別,是與正法眼藏相違背的。所以不可說,隻能以心印心。

我們修行要有智慧, 要善於總結, 善於把經典讀薄, 善於問問題。 很多時候其實答案很簡單, 隻是我們不會問問題。現在我問佛弟子們幾個問題。

釋迦太子為何出家?答案很簡單,求了脫生死, 破除無常之法。

那如果根本沒有生死呢?

明明有生有死,為什麽說沒有生死?

對了,對了,就這樣繼續問下去, 道就是這樣悟出來的。當你再也問不出問題的時候,所有的問題就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