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曆史: 蔣介石怎樣贏得美國的支持

來源: 2025-04-23 08:18:4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https://www.krzzjn.com/show-607-46818.html

                                     2017-03-22   來源:鳳凰網曆史 作者:佚名 

 

蔣介石怎樣贏得美國的支持

 

1941年6月1日《時代》雜誌封麵:蔣介石(圖片來源網絡)

自從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之後,美國媒體對中國事務的關注與日俱增。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袁世凱稱帝,這些大事在美國媒體的版麵上都有鮮活的記錄。這個記錄,和美國的利益有著緊密的關係。

例如,袁世凱稱帝前後,《紐約時報》給予持續關注。從1915年8月14日“籌安會”成立至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承認帝製為止,關於袁世凱的報道有33篇之多,其中正麵報道達17篇,平衡報道占12篇,負麵報道隻有4篇。

如此青睞袁世凱,即便他稱帝也不予以強烈譴責,顯然和美國的價值觀有悖。當然,這背後有著美國的政治考量,因為即便號稱“力求真實,無畏無懼,不偏不倚”的《紐約時報》,也不知不覺地把美國的國家利益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這是因為,中國有一個強有力的、和美國關係良好的中央政府,才可以保證美國的在華利益。中國采取什麽樣的政體,美國並不關心,這在21世紀的今天同樣適用。沙特的皇族政權,是專製的、落後的,但它可以維持沙特的統一,同時這個政權的政策取向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美國就會支持,而美國媒體也知道“政治正確”,不會對沙特過於苛責。

這就是政治和媒體之間微妙的關係。在國內事務上,美國媒體批評政府、保障言論自由;而在國際事務上,無論是媒體老板還是記者編輯,都受自身位置和國家利益的製約。能夠突破這層桎梏的人,少之又少。

袁世凱之後,中國的革命不斷,而政權也走馬燈地換,其中有可能穩定大局的人物,都無一例外地得到了美國媒體的關注和垂青。

美國媒體的議程設定和對特定人物的關注,有一個重要指標——《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這本雜誌的封麵人物,不僅僅是代表一本雜誌,更是美國政治精英和意見領袖對於中國局勢的判斷。

翻開這段時期的《時代》周刊封麵人物,赫然可見下列耳熟能詳的名字:吳佩孚(1924)、馮玉祥(1928)、閻錫山(1930)、溥儀(1934)、汪精衛(1935)。

當然,榮登《時代》封麵人物最多的還是蔣介石。從1927年首次登上該雜誌封麵到1948年內戰瀕臨失敗的邊緣,他一共9次被選中,是毫無疑問的“頭號男主角”。

這些名字登上美國主流媒體,或被媒體報道,是源於新聞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媒體自發的舉措。然而,抗戰開始後,美國媒體的對華報道,卻多了些中國國民政府“策劃公關”的因素。

蔣介石明白,靠中國自身的力量很難打敗日本,必須取得美國的支持,欲取得美國的支持,需要先取得美國輿論的支持。

為此,蔣介石給當時的國民政府宣傳部發出指令,讓他們加強對美宣傳,並密電副部長董顯光,積極聯絡在華美國記者,以擴大對美宣傳,抵製日本對美英輿論的收買。據蔣介石1938年2月6日自武昌發出的電文,國民黨中央黨部檔案,現藏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

為了讓美國同情、支持中國,國民政府在“請進來”的同時,也走出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外宣工作。

當時的國際宣傳策略之一就是雇傭有經驗的外國名記者,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海外新聞網。在人選方麵,不拘泥於是否是中國人,而是采取唯才是舉的策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的記者田伯烈(Harold·Temperley)被國民政府宣傳部的國際宣傳處聘為駐美主持人,以泛太平洋新聞社(Trans Pacific News Service)為發稿基地,黎甫(Earl·Leaf)主持紐約事務,艾文思(Henry·Evans)主持芝加哥事務,羅學特(Malcolm·Rosholt)主持舊金山事務,同時在世界各大城市派駐記者。

據統計,從1925—1949年,來華采訪的美國記者至少有184人,除兩名自由撰稿人外,其餘均為各大報社及通訊社派駐記者。

該處還創辦了多種中外文刊物如:《戰時中國》(China at War)、《中國通訊》(China Communication)、《現代中國》(Contemporary China),並出版宣傳中國抗日的書籍,向海內外進行新聞廣播,其中美國是重點對象。

在駐美大使人選方麵,蔣介石也精挑細選,派遣了解美國、在美國各界人脈深厚的胡適先生出使美國。而胡適在美期間的重要工作,就是到處發表演講,尋求支持,同時也在美國報界撰寫文章,到美國的廣播電台發表演講,以喚起美國民眾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胡適先生在哥倫比亞廣播電台演講前,電台看了他的演講稿,覺得言辭太尖銳,提出修改,希望委婉一些。胡適則答複說,寧可取消廣播,也不能修改。電台無奈,隻好按胡適的原稿去錄播,這次13分鍾的廣播演講,效果頗佳。

最後,蔣介石以及夫人宋美齡,也都經常會見美國記者,向美國傳達中國的抗戰決心。1937年9月4日,蔣介石接見美聯社記者,希望借此喚起國際輿論的支持。同年9月12日,宋美齡在南京接受美國廣播公司的專訪,向美國民眾介紹中國人民艱苦抗戰的情形,呼籲美國提供支援。9月14日,美國不為所動,發表聲明稱,對中日兩國仍將采取中立政策。對此,9月24日,蔣介石以行政院院長名義接見外國記者,呼籲美國轉變政策。

蔣介石的以美為重點的媒體策略效果顯著。根據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的統計,該處從1937年年底到1941年2月,在武漢、重慶兩地接待外國記者168人,其中美國占77人,接近外國在華記者的半數。這些記者大都來自美國的著名新聞機構,如美聯社、合眾社、《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篇言報》、《紐約先驅論壇報》、《生活》雜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