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7年高考zt

來源: 2021-01-18 05:10:4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高考製度的恢複,是改革開放前的重大事件,是黨中央和鄧小平作出的重大決策。得民心,順民意。功在當代,澤潤千秋。它改變了億萬人的命運,激活了億萬人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我有幸參加了恢複高考後的首次高考,並成功跨入大學校門,成為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七七級)大學生,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雖然高考已過去40多年了,但對高考的記憶仍日久彌新。

文革期間,大學招生不是考試,而是推薦;且招生數量少,絕大部分青年無緣跨入大學校門。1970年,我在南陵縣東河公社(現以並入南陵縣弋江鎮)東河中學讀書,教師是蕪湖市第五中學下放的中學老師。當時每個公社都要求辦中學,但那時“讀書無用論”的謬論又泛濫流行,雖然中學就在家門口,有很多農村青少年仍然不上學,因為不上學可以參加生產隊勞動、掙工分而有收入。

1974年元月,我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是回鄉知青,但不是下放知青。回鄉知青和下放知青在待遇上不一樣,除了原來的戶口、居住在城鄉不一樣外,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下放知青在農村插隊算工齡,而回鄉知青則不算工齡。我回鄉後,被選為生產隊會計,其職責主要有兩項:一是每天記工分(記分員),二是負責生產隊的生產經營核算和收效分配。我由於長期在校讀書,回鄉務農時,雖然年齡已有21歲,但體力和技術不行,所以每天的工分為8.5分,而整勞力每天為10分。

1975年我成為整勞力,每天可以掙10分工。那時生產隊幹部每年選舉一次,我被選為生產隊隊長。負責全隊的生產經營管理,人民公社體製是三級(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為基礎。生產隊是基本核算單位,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以生產隊為單位來進行,隊長是最難幹的差事。1976年我任東河公社黃城大隊革委會副主任兼民兵營長,成為在編集體幹部。當年我們大隊意向性的分到一個推薦上大學(含中專)的指標,全大隊有上海、蕪湖和縣城50多個下放知青和近20位回鄉知青,這麽多人競爭一個上學的名額,所以非常激烈,因我是大隊幹部,參與決定推薦上報人選,為體現風格,便主動放棄申報。上大學似乎此生與我無緣了。

但時隔一年以後,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布了恢複高考的消息,這猶如春天的驚雷,響徹雲霄,人們奔走相告。同時也激活了我的大學夢,我決定參加高考。雖然在高考消息發布之前,社會上已有小道消息,說大學招生要恢複考試,但我身處農村基層,沒有得到任何有關考試的消息。這與家住城市而有小道消息的人比起來,在複習迎考上要稍微遲一些。

決定參加高考後,接著就開始複習。在正式開始複習前,首先要決定考文科還是考理科。我在高中學習階段,各科成績比較平均,所以決定考理科。有句順口溜:“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見理科地位之重要。接著,我把我所讀的高中課本全部找齊,按照考試要求開始複習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

開始,白天參加勞動或按照大隊幹部的分工,到包片的生產隊了解情況,晚上複習。11月上旬,當複習物理和化學時,感到很生疏,因為回鄉務農已4年,平日用不上它,好多知識已忘了。覺得考理科成功的把握性很小。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改考文科。好在政治、語文、數學這三門課不管考文科還是考理科都必須考,故浪費的時間不太多。隻是複習物理化學的時間成了無用功。考文科要考曆史、地理,曆史我比較喜歡,平時看了很多課外書,是我的強項,複習比較順利。地理稍微花了一點時間,但總體上也比較順利。

大約到了11月中旬,我向大隊黨支部書記楊啟才請假,公開了參加高考的決定,並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複習迎考。

為了提高複習效果,我采取了以下辦法:

一是以我的高中課本為主,力求鞏固和提高已學的高中知識。我的中學老師是文革前的中學教師,他們是下放到東河公社支援農村教育事業的,他們的知識和教學水平都很高。我們身處農村,受外界幹擾較小,因而高中階段我們學得比較紮實。在以課本為主的基礎上增加和補充一些新內容,特別是政治,因為已經粉碎了“四人幫”,因而需要更新和補充新內容。

二是回到母校——東河中學,和過去的中學同學(已成為東河中學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共同複習,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高複習效率。蕪湖第五中學教師68年下放,從72年起,分期分批陸續上調回蕪湖。到1977年11月中旬時,留下的蕪湖老教師已經不及原來的一半,填補他們空缺的是原來比較優秀的小學教師、老三屆高中下放學生以及與我一道高中畢業的回鄉學生。這後兩部分人和我一樣都參加高考。我們多人在一起互相啟發,互相猜題;互相交流複習心得,收獲頗豐。

三是專程赴蕪湖,請教我原中學時期的班主任,時已回師大附中任教的劉桂芳老師。劉老師既是我們的班主任,又是我們政治課老師。她的愛人黃德淵老師在師大教黨史。政治課的內容變化最大,她們給予我指點和幫助。同時,我寫了兩篇作文,黃老師請了師大中文係老師進行評點和指教。這次蕪湖之行,收獲很大。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蕪湖,第一次離家出遠門,第一次乘坐市內公交車。

1977年的高考在報名時,就要填報誌願,確定是報考大學還是中專中技。招生的學校和具體的專業,公社教育幹事處有詳細的書麵材料,可以查閱。東河公社會堂的外牆上張貼著很多學校的招生通告。其中就有安徽勞動大學招生通告。在回鄉務農的那幾年,我經常購買一些通俗易懂的政治性讀物閱讀,如《1848年歐洲革命》《勞動價值論》等,我對政治比較有興趣。看到安徽勞動大學政治係政治經濟學專業招生,我就作為第一誌願填報了,安徽大學政治係作為第二誌願填報。報名填誌願時,我的母校——東河中學文革前參加過高考的老師給予了指導。

1977年12月9日,東河公社大約60多位考生在公社革委會(鄉鎮政府)門前集中,統一安排乘坐兩輛帶車廂的東方紅大拖拉機前往南陵縣城。大家有的站在車廂四周,有的在車廂中間席地而坐,雖然一路顛簸,一路塵土飛揚,但大家有說有笑,好不熱鬧。午飯前到達南陵縣城。安頓好住宿後下午去看考場。考場設在四姑橋附近的南陵中學。我找到了自己的考場和座位,並核對了座位上的準考證號碼。回到旅社後繼續看書學習。

12月10日上午,我提前來到考點,隻見到處都是考生,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群。那時考生大都獨自赴考場,不像現在由父母或其他長輩陪同。當我走進教室後,暗自下決心:我一定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定要充分發揮潛能,一定要不慌亂、不急躁,考出自己真實的水平。

在連續兩天的考試中,我全身心投入。每場考試都能堅持到最後,響鈴了才交卷;考卷發到手後先通覽全卷,然後采取先易後難方式進行答題,以免造成不會做的浪費很多時間,會做的沒有時間;強化考前複習,頭天晚上複習第二天上午考試的內容,中午短暫休息後複習下午考試的內容。臨時抱佛腳有時很管用。政治很多內容平時複習到了,考得比較順利。語文的作文題有兩個:一是緊跟華主席,永唱東方紅;二是葉劍英元帥的詩: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考前猜題中,對第二個作文題有所考慮,語文考試感覺不錯。曆史、地理我比較感興趣,知識積累比較多,考得也比較順利。隻是數學考得很差,首先是看錯了一道題,本應做對的卻做錯了;其次是數學知識不紮實,是我的弱項,考卷未做完就響鈴了。

考完後,我非常懊惱,認為考砸了,上大學沒有希望了,回家後抱頭就睡。我母親和大姐夫對我進行勸慰和開導,很快我就振作起來,忘掉考試,重新投入生產勞動和大隊工作中。

大約是1978年元月上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公社電話通知,說我進入了預選。在我認為不可能上大學的情況下突然聽到這個好消息,那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我考多少分?預選的分數線是多少?我全不知道。當時考試分數是保密的。據後來看到的資料,安徽省進入高考的預選分數線是240分。我2012年才知道自己1977年高考成績是252.25分(政治74.5、語文71、數學37.5、史地69.25)。

當時預選和錄取比例大約是1:1.5,進入預選的不能全部錄取,還要淘汰30%左右。預選後主要進行政審和體檢。文革剛結束,那時政審非常嚴格,既要審查本人政治表現,又要審查家庭成分、曆史和社會關係。我回鄉務農後於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又成為農村集體幹部,政審我應能順利通過。我身體健康,體檢也不會有問題。所以預選後我信心倍增,我的大學夢即將實現了!

1978年春節剛過,大約農曆正月初五、六,公社來電話,要求大隊(行政村)派人去公社取通知書。黃城大隊小學校長王永輝去公社取入學通知書。我在大隊部參加支委會。下午3點左右,王校長在距大隊部好幾百米就大聲呼喊我的名字,說考取了,考取了。在場的大隊幹部和熟人都為我考取安徽勞動大學而高興。當即我在大隊代銷店買了糖果,分發給在場的每個人,讓大家與我共同分享快樂。

從後來看到的有關資料得知:1977年參加高考的有570萬人,錄取27萬多人,錄取率5%,是曆屆高考錄取率最低的一年。我有幸參加高考,並成功錄取,由此開啟了我人生新的征程。我感謝黨的英明決策,感謝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