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裏的客家情感

來源: 2010-11-13 07:34:3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天主堂裏的客家情感



船就快停靠碼頭的時候,看見一架遊艇上的新人高興的揮著手,他們正在拍婚紗照呢 !


站在碼頭上望向大海,遠處的山與近處的海合而為一成美景。

鹽田梓,又名鹽田仔,位於西貢海的小島。開村先祖是客家籍陳姓夫婦,三百多年前由中國觀瀾搬到沙頭角東北寶安縣的鹽田村,再由鹽田遷至此地,設田曬鹽為生。「梓」是鄉裏,意思是不忘故鄉。該村全盛時期有一千二百多人居住。時移世易,務農生活甚為艱困,今天鹽田梓的村民已全部搬走,遷往外國或市區謀生。


又一對金童玉女站在荒廢的村屋裏拍照,經過的遊客紛紛舉起相機不想錯過此良機,包括我這個看熱鬧的。


不知它在看誰,但我在它背後欣賞著它身上美麗的花紋。


昔日鹽田,當年客家人聰明的引用海水到開墾的田裏,海水曬乾之後製鹽,大約在1920年停產,原因可能是英國租借新界此地,並徵收鹽稅,所以停產。




黃樟樹 (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Yellow Camphora Tree)),據說這裏的文化每生個女兒,就會種1棵這樣的樹木,隨著子女長大,樹木越來越高,家中女子嫁人的時候,就會把樟樹砍下作為嫁妝。


排列在鄉村小徑的樟樹木塊。


1841年,教宗已派傳教士到香港傳教,1861年原屬廣東省新安縣[即今之寶安縣]的西貢地區歸香港教區管理。和神父(Fr. S. Volonteri)與柯神父(Fr. G. Origo)1864年抵西貢鹽田梓探訪及傳教。1866年聖誕節,陳氏家族有三十人領洗奉教,並捐出一大塊空地給天主教會,興建小聖堂和學校,奉聖若瑟為鹽田梓主保。及至1875年,鹽田梓全島居民領洗。新聖堂亦於1890年落成祝聖,取代原有小堂。每年五月的首主日,四散於歐洲、美洲等地的村民因著共同的先祖,共同的信仰,藉著主保瞻禮慶日而回到故鄉,聚首一堂,舉行感恩祭及慶祝活動,同頌主恩。



經過傳教士的努力,鹽田梓村民熱心事主,是教友村的典範。同時,該村為香港教區培育出不少聖召的果實。度獻身生活的村民計有陳誌明副主教和他的叔公陳丹書神父(18901975)及五位修女,包括陳副主教的百多歲姑婆及八十多歲的姑媽,她們分屬寶血會及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


這便是香港早期的天主教發源地,並有一座獲得聯合國亞太區文化部「文物優異獎」(2006)的天主堂。


聖福若瑟神父故居 (Former Dwelling Of St.Josf Freinademetz,SVD)


古舊無人居住的屋子。


陳誌明副主教祖居 (Rev. Dominic Chan, VG'S Anccstral Home)


斑駁的牆身,盡是頹垣


石頭砌成的老屋子雖然沒有人居住了,屋前的燦爛植物依然茁壯。


微涼秋日果然是出海吹吹風的好日子。




備注 :

文字引用 :

http://www.travelinsaikung.org.hk/chinese/sea/yim_tin_tsai.shtml

http://www.travelinsaikung.org.hk/english/sea/yim_tin_tsai.shtml

Yim Tin Tsai Sai Kung

http://shc.catholic.org.hk/yimtin/index.html

http://shc.catholic.org.hk/yimtin/history.html

背景音樂:宮崎駿.久石讓-魔女宅急便-風之丘(木吉他)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生活中的佛法 ~ 走對門
  • 一時心軟,流浪生死91劫。
  • 雨後閑逛大英博物館
  • 拜 佛 要 訣
  • 夏川りみ /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