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中藥材研究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
呆在家裏,偶然翻出一本好多年前別人送的書《植物旅行》,葡萄牙人寫的,翻譯成中文,圖文並茂的小冊子。
突然想到中藥材。
有一種中醫理論是神農本草經中記述的三百多種藥材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開發。
但是,根據《植物旅行》,許多東西在國際交流中已經改變了,新的品係雜交,農作物產量提高,味道改進,其中一些是藥食同源的東西,例如扁豆。根據這本書,原來歐洲有扁豆,但是發現美洲的更大更好吃,就引進了,淘汰了原有的物種。相信中國也是一樣。現在的扁豆和漢代的扁豆(如果有的話)藥性還一樣嗎?
國際交流中主要是糧食水果蔬菜的引進和淘汰,還有許多野生植物,說不能能找到比中國本土植物有更好的解表、祛濕等作用的外國野生植物呢!
其實很多現代重要中藥材都是漢代沒有的,比如北板藍根、白花蛇草、雷公藤等等。
某位大師說,就是中國的最好,其他國家的都不能用。我深表懷疑,如果按照他的邏輯,必須是中原的才最好,人參就不能用長白山的,川芎也不能用西南的。
問題是,如果不用生物化學方法,中醫自己如何測試一種植物的升降表裏寒熱等等,除了神農自己舍身嚐藥,有沒有什麽更好的辦法?
我要是中醫,會集中精力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