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醫學論文。

來源: 2015-05-28 12:05:00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中國第一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醫學論文。

《科學》(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1942年,北平協和醫學院內分泌科醫生劉士豪,朱憲彝在 《科學》 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來自中國醫學界的學術論文: 二氫速甾醇(A.T. 10)和鐵對腎性骨營養不良的治療 (Lieu S H, Chu H I. Treatment of renal osteodystrophy with dihydrotachysterol (A.T.10) and iron. Science, 1942, 95: 388–389.). 劉士豪,朱憲彝分別在1925年和1930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他們是最早受到現代醫學係統訓練的中國人之一,並在美國做過博士後研究。1934年至1942年期間,他們在協和醫院開展了對佝僂病、軟骨病及其他代謝性骨病的研究,發表了十多篇學術論文,在 《科學》 雜誌上的這篇文章以及一九四三年在巴爾的摩《醫學》雜誌的另一篇論文《鈣磷代謝研究對腎性骨營養不良發病機理的意義及AT10和鐵劑的治療作用》,提出了腎髒可以激活維生素D假設,這一假設20多年以後被美國教授Deluca證實。在研究中,他們首次提出了 "腎性骨營養不良"概念,這個名詞現在依然在醫學界普遍應用。這兩篇論文被推崇為代謝性骨病研究之奠基石,也奠定了他們是世界鈣磷代謝之父的地位。

由於日本侵略和戰亂,及1949年後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環境中,使他們無法再進行他們的研究,這是醫學界的一大憾事。劉和朱分別病逝於1974和1984年。尊重知識是人類的共性,幾十年過去,醫學界並沒有遺忘他們。改革開放以後,好幾位世界骨代謝專家專程訪問了當時已是天津醫學院院長的朱憲彝,包括加拿大教授Jaworski和我在底特律工作時的老板Parfitt. Parfitt於1980年代初,在當時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吳階平的幫助下,成功的訪問了中國。他專程去了劉,朱在協和醫院當年實驗的病房和配餐室,並去天津拜訪了朱,進行了學術交流。1984年當朱憲彝病逝,Parfitt還在專業雜誌上撰文悼念,他說朱的去世標誌著代謝性骨病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曆史時期的終結。

20年前,我在Parfitt實驗室工作時,閱讀了劉,朱的論文,了解到他們的研究。 從現在看來,當時進行研究時,儀器簡陋,條件艱苦。但他們靠精心的設計、精細的測量、精確的計算、精密的推理,獲得了醫學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讓人由衷的欽佩。我當時想如果沒有戰亂或1949年後的政治動蕩,如果他們有安定的環境繼續研究,他們會不會有更大的突破,甚至問鼎諾貝爾醫學獎,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隻是人生沒有如果,人生隻有太多遺憾。這種遺憾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也是民族和全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