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夜間過度光照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5年10月28日
一項針對成年人夜間光照影響的國際隊列研究發現,夜間光照會顯著增加50歲以上人群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
“除了現有的預防措施外,避免夜間光照可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有效策略,”丹尼爾·P·溫德雷德博士及其同事寫道。溫德雷德博士隸屬於南澳大利亞貝德福德公園的弗林德斯健康與醫學研究所。
該研究納入了88,905名受試者,平均年齡為62.4歲(標準差為7.8歲)。女性受試者占研究總人群的56.9%。該隊列研究的樣本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約 502,000 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於 2006 年至 2010 年間招募。其中 103,669 名參與者在 2013 年至 2016 年間佩戴光照追蹤設備於其慣用手腕上,持續一周。研究人員追蹤了參與者的心血管疾病(CVD)發病情況,直至 2022 年 11 月。
研究人員共從手腕光照傳感器采集了 1300 萬小時的光照暴露數據,並將其分為 0-50、51-70、71-90 和 91-100 四個百分位數。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超過 70 萬人年的隨訪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在調整了已知的CV風險因素(包括體力活動、吸煙、飲酒、飲食、睡眠時長、既往糖尿病史、社會經濟地位、多基因風險、種族、輪班工作等)後,處於第91至100百分位(即經曆最明亮夜晚的人群)的隊列,罹患多種CVD的風險顯著高於處於第0至50百分位的人群。
明亮夜晚隊列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比(HR)調整後為1.32(95% CI,1.18-1.46)。心肌梗死的風險比調整後為1.47(95% CI,1.26-1.71),而心力衰竭的風險比調整後為1.56(95% CI,1.34-1.81)。研究發現,房顫的調整後風險比(HR)為 1.32(95% CI,1.18-1.46)。在明亮光照組中,卒中的調整後風險比為 1.28(95% CI,1.06-1.55)。
“這些發現與實驗結果一致,這些實驗表明光照對已知影響心血管健康的因素(例如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分泌)的晝夜節律調節具有睡眠非依賴性效應,”Windred 及其同事寫道。
在女性隊列中,夜間光照與心力衰竭(交互作用 P = .006)和冠狀動脈疾病(交互作用 P = .02)風險的關聯性更強。在隊列中最年輕的人群中,夜間光照與心力衰竭(交互作用 P = .04)和房顫(交互作用 P = .02)風險的關聯性也更強。
“這些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即輪班工作會導致晝夜節律紊亂,從而增加女性患心力衰竭的風險,而男性則不然,”溫德雷德及其同事寫道。
作者指出,這項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探討了光照是否與心力衰竭或房顫相關。
以往關於夜間光照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主要基於衛星數據,而衛星數據無法準確評估個體層麵的光照暴露,因此這項麵對麵研究具有創新性。
溫德雷德及其合作者寫道,一項先前使用衛星數據定義光照暴露的隊列研究發現,夜間光照最強(前20%)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夜間光照最弱(後20%)的人群高出7%至23%。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還觀察到,夜間光照最強的人群(前25%)中風風險高出28%至30%,而此前一項衛星數據研究發現,夜間光照最強的人群中風風險比夜間光照最弱的人群(後25%)高出26%至43%。”他們還指出:“此外,我們還觀察到,夜間光照最強的人群心力衰竭風險高出45%至56%,房顫風險高出28%至32%。”
溫德雷德及其合作者表示,本研究收集的個體層麵數據還使研究人員能夠證實,夜間光照的影響獨立於一些可能與光照時間不當相關的因素。
“事實上,即使在調整了參與者的睡眠時間偏好(睡眠類型)、基於活動記錄儀的睡眠時長、睡眠效率、身體活動和光周期等因素後,夜間光照暴露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聯仍然顯著,”醫學博士、哲學博士喬納森·塞德納斯(Jonathan Cedernaes)在隨刊評論中寫道。“這表明,夜間光照暴露的風險並非繼發於睡眠不足或季節性日照時長變化等因素。”
塞德納斯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醫學科學係的一名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員。
盡管他稱讚溫德雷德及其同事的工作“前所未有”,但他表示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