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改變對奧茲海默症的影響(轉)

來源: 2025-08-10 06:14:0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我是神經科醫生——我懇請每個人做這四件事來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Laura D. Baker 腦科臨床研究
 
2025年07月30日 00:19

一、研究結論:生活方式可以逆轉大腦老化軌跡

 

在美國,我們完成了一項曆時兩年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對象是2111位年齡在60至79歲之間、認知尚未衰退但存在高風險的老年人。

 

我們的核心發現是:隻要堅持4件日常小事,就可以在兩年內顯著提升大腦認知能力,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這項研究結果剛剛發表於《JAMA》(IF:55.0),第一次驗證了多維生活方式幹預在美國多樣人群中的有效性。我們發現結構化、帶指導的幹預效果顯著優於“自我摸索”式的改變,這意味著預防認知退化,需要科學引導,而不僅僅是“靠自律”。

 

圖片

二、為什麽我們要做這項研究?

 

在老年人中,認知功能下降並不罕見。我們知道,阿爾茨海默病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它的前期可能持續10年以上,是多個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目前,已有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而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運動、飲食、社交、腦部鍛煉等行為幹預可以通過影響心血管健康、炎症水平、代謝狀態和神經可塑性等機製,延緩甚至逆轉認知衰退過程。

 

全球種族、文化、生活方式高度多樣,這些幹預策略是否適用?我們決定進行這項名為 US POINTER 的研究來找出答案。

 

三、我們是怎麽做的?

 

我們招募了2111名老年人,他們都具有認知退化的高風險特征,包括久坐不動、飲食不健康、家族病史或代謝指標異常(如血壓高、血糖高等)。

 

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

一組接受結構化幹預:每周有指導的鍛煉計劃、飲食管理、認知訓練、社交活動及定期健康監測,持續2年。

另一組為自我引導幹預:我們為他們提供資料和建議,但不做任何幹預引導,由他們自行決定怎麽做。

 

四、四件小事,真的有效!這是實打實測出來的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讓2111名60到79歲的美國老人堅持做那四件小事,持續兩年。

 

結果非常清楚

那些堅持鍛煉、健康飲食、動腦、社交的人,大腦在兩年後“變得更靈活”,記憶力、注意力、反應速度都明顯提升了。

 

研究中發現

1、結構化幹預組(有專業帶隊):分數每年都在漲,進步更明顯;

2、自我摸索組(靠自己練):也有進步,但漲得不如第一組快;

3、平均下來,第一組每年多進步了一個“小台階”;

 

雖然這個“多進一個小台階”看起來不大,但長期來看,就可能是“還能自理”與“開始認不清人”的分水嶺。

 

更關鍵的是:效果在所有人群裏都有效,包括有遺傳風險的人(攜帶APOE ε4基因),也都有效果。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結構化的“認知幹預組合拳”比隨便自己做要有效得多。

 

五、降低認知退化風險的“四件小事”——詳細執行指南

 

1、規律運動

 

建議:每周至少4次有氧運動 + 2次力量訓練 + 2次柔韌/平衡練習

 

怎麽做?

 

類型

推薦項目

時長/頻率

有氧運動

快走、騎自行車、遊泳、慢跑

每周至少4次,每次30–35分鍾

力量訓練

啞鈴操、彈力帶訓練、爬樓梯

每周2次,每次15–20分鍾

柔韌與平衡

拉伸、瑜伽、太極、站立平衡

每周2次,每次10–15分鍾

 

為什麽規律運動這麽重要?

運動能提高腦供血量,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這是大腦的“生長激素”。有氧運動尤其有助於執行功能(如注意力、決策力)提升。研究中,運動是認知改善幅度最大的幹預因素之一。

 

開始建議

從每天快走20分鍾開始,逐步增加時間;

找朋友結伴,或加入社區鍛煉小組更易堅持;

可用手機APP記錄運動時間,形成正反饋。

 

2、MIND飲食:吃對東西,養腦比吃藥還快

 

建議:采用“MIND飲食”原則——是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的融合版

 

重點吃這些

綠葉菜(菠菜、生菜、羽衣甘藍)——每周6次以上;

全穀類(糙米、燕麥、全麥麵包)——每天3次;

堅果(核桃、杏仁)——每周5次;

藍莓、草莓等漿果類水果——每周至少2次;

橄欖油、豆類、魚(尤其是深海魚)——每周2–3次。

 

盡量少吃這些

紅肉、加工肉(如火腿、香腸)

油炸食品、奶油、黃油

含糖飲料、甜點、高鈉高油快餐

 

為什麽MIND飲食這麽重要?

大腦特別怕“炎症”和“氧化”。MIND飲食富含抗氧化成分、好脂肪、植物多酚,可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達53%(既往研究)。在本研究中,結構化組參與者每月還能領取藍莓補貼,鼓勵執行。

 

開始建議

用橄欖油代替炒菜油;

每天早餐吃一把堅果 + 一碗燕麥;

每周計劃吃兩頓深海魚(如鮭魚、鱈魚)。

 

3、腦力訓練 + 社交互動:用腦+“有人陪”效果翻倍

 

建議:每周進行定量的認知訓練 + 保持定期社交交流

 

具體怎麽做?

腦力訓練:可以用數字訓練療法軟件,訓練練反應力、記憶力等,每周3次,每次15–20分鍾;

社交活動:每周至少1次,與人麵對麵聊天、參與讀書會、下棋、跳舞、誌願服務等。

 

為什麽這部分非常重要?

認知活動能激活大腦神經網絡,而社交則能防止情緒低落、孤獨和退化感,是預防認知衰退的重要“保護因子”。研究中,結構化組的“團隊模式”極大促進了參與度和堅持率。

 

開始建議

用手機數字訓練療法軟件進行小任務訓練;

主動組織親友聊天,不限形式(視頻/麵對麵都可以);

參加社區興趣班,哪怕隻是每周去一次。

 

4、定期健康監測 + 目標設定:把大腦當成需要“保養”的器官

 

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綜合身體檢查,並根據結果設定生活改善目標

 

監測哪些指標?

血壓(目標:< 130/80 mmHg)

血脂(LDL<115 mg/dL)

血糖/HbA1c(目標:<6.0%)

體重/BMI(目標控製在25–30以內)

 

為什麽重要?

心血管和代謝異常是認知退化的高風險因素。通過定期檢測 + 反饋 +行為引導,能讓大腦“早發現、早幹預”。在本研究中,結構化組每半年都獲得醫生指導和幹預建議。

 

開始建議

給自己準備一本“健康手賬”或記錄表

和醫生製定具體生活目標

在血壓儀或體脂秤旁貼一句提醒:這是大腦健康監控器!

 

總結:這四件事,是你能掌控的“認知處方”

1、規律運動:有氧4次 + 力量2次 + 平衡2次,提升供血、增強神經可塑性;

2、MIND飲食:堅持每餐遵守搭配原則,抗炎抗氧化,減少神經退化;

3、腦+社交:腦練3次 + 社交1次以上,激活認知網絡,增強情緒動機;

4、健康監控:每6個月一次 + 目標反饋,提早幹預高風險,守護大腦整體狀態。

 

這四件事,看起來簡單,但卻是基於科學證據、真實人群、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驗證過的認知幹預方案。

 

請您從今天就開始堅持!

 
來源:Baker LD, Espeland MA, Whitmer RA, et al. Structured vs Self-Guided Multidomain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Global Cognitive Function: The US POI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July 28, 2025. doi:10.1001/jama.2025.1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