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心語(55)死亡的意義

醫路心語,一位美國華人心髒科醫生的行醫筆記

55. 死亡的意義

昨晚值班,接到急診室電話會診。一個60多歲的婦女昨天下午在健身房遊泳時溺水,被發現時臉朝下浮在水麵,旁觀者馬上進行了急救,心肺複蘇,而且使用了自動除顫器做了一次電擊。之後緊急救護人員到達,繼續進行複蘇搶救,並且現場氣管插管。急診科醫生向我匯報了病史,心電圖沒有急性心梗表現,我同意急診科的意見,使用胺碘酮治療室速室顫(自動除顫器在自動辨認出室速室顫的情況下才會做出電擊的指示),低溫處理,收入ICU。

今天上午去醫院看這個病人,ICU重症科醫生和我說,病人既往身體一直很好,沒有既往病史,不使用藥物,平時經常運動遊泳,直到昨天的意外發生。目前病人在呼吸機上,多個升壓藥維持,心跳平穩,實驗室檢查顯示重度代謝性酸中毒,病人體檢沒有任何自主反應,兩側瞳孔散大固定。重症科醫生剛和病人家屬交代病情,很不樂觀,家屬表示理解,如果再發生突發狀況,將放棄繼續做搶救複蘇。ICU會在24 小時後複蘇體溫,然後評判神經係統反應,如果確認腦死亡,將會討論器官移植。這一切的步驟在ICU都是常規。

醫生經常麵對生命和死亡的話題。我認為生命和死亡都隻是一個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曆而且是必將經曆的過程。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去體驗,則是每個人世界觀和自我認識的體現。一個生命的降臨,開始的第一聲音是哭喊,而旁人給出的是歡笑;一個生命的結束,是安靜和安息,而旁人的感覺是憂傷和悲哀。我們選擇生命的方式是基於自身的喜好還是為了討好他人的評論?或許這才是生命和死亡的真正意義。

2012 年加州醫生Murray在 “why doctors die differently” 中記載了他的導師查理在診斷胰腺癌後,放棄手術,用最少的藥物來控製病情,然後將精力放在安排好餘生和最後時光的享受中,平靜離去。這樣的選擇是不是會被大眾接受?

今天看到的這個病人,家屬說,她平時享受生活,積極樂觀,家庭和睦,生活美滿。病人說過,如果哪一天自己有不測,不希望在導管和呼吸機下延長生命。

我曾經有過一個病人,把DNR(Do not resuscitation )紋身在他的胸前,他不希望自己在生命末端時使用儀器和藥物來勉強延長數月的時間。

死亡的意義在於,我們更能珍惜當下的生命和生活。

(更多醫學科普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第二診療意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我做過livingwill, 不希望被搶救, 有點兒好奇,被送往醫院時... -快樂的一天- 給 快樂的一天 發送悄悄話 (103 bytes) () 07/18/2025 postreply 06:50:45

you need this..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98 bytes) () 07/18/2025 postreply 14:17: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