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政策於2018年開始實施,鼓勵藥品製造商之間激烈競爭,成功大幅壓低了藥品價格。但今年,外國品牌藥品基本沒有出現在中國國家醫保覆蓋的藥品清單和公立醫院提供的藥品清單上。
這一變化實際上已經將許多不願意與中國公司競爭的外國製藥公司擠出了市場,這些中國公司願意以極低的價格出售藥品。
現在,醫生們對部分國產藥物的療效發出了警告。醫生們正在尋求改變,讓患者可以選擇支付更多費用購買替代藥物。
“一直有人抱怨說,如果降價,製造商就會偷工減料,”上海的艾意凱谘詢主管合夥人、醫保專家陳瑋表示。“現在很多人說這種情況正在發生。”
多年來,政府一直未能降低成本,於是建立了一個集中招標係統,該係統傾向於廉價藥品,這些藥品大多是中國公司生產的仿製藥。作為交換,政府保證從每個供應商處購買更多藥品。
公立醫院占據中國藥品市場的約70%。使用私人診所的患者更容易獲得更廣泛的藥物選擇,包括外國品牌。
根據最新的政府數據,年度招標係統(即集采)已使大多數藥品價格降低了一半以上,並在第一個五年內為北京節省了4400億元。
“集采確實是把價格壓低了,”上海著名的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在接受當地官方媒體的
視頻采訪時表示。
但他補充道,“在這麽價格低的情況下,藥物質量可能不穩定”,並舉了幾個例子,包括抗生素過敏、血壓不降和瀉藥不瀉。
上周,有20多名醫生和共產黨員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提案,鄭民華醫生是其中的一位。提案提出允許患者獲得原研品牌藥,即使該藥不在批準的采購名單上。保險報銷將根據該藥是原研品牌藥還是仿製藥進行調整。
北京朝陽醫院心髒內科主任盧長林也提出了類似提案,建議不要強製醫生和患者使用集采清單上的藥品。
由於醫學界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強烈,負責國家醫保的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派官員前往上海與醫生了解情況,並檢查這些藥物的臨床數據。該部門本周在一份
聲明中表示:“無‘一刀切’不允許采購使用‘進口原研藥’的製度安排。”
在公眾的強烈抗議之後,一些醫療專業人士開始審查一些仿製藥的試驗。杭州市中醫院的夏誌敏醫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一篇帖子中比較了原研藥的試驗數據和仿製藥的數據,發現有太多相似之處,這引發了人們對這些數據是否存在欺詐的質疑。
“連小數點後兩位的數據都完全一樣,”曾任熱門醫療專業人士在線論壇“丁香園”副主編的夏醫生寫道。“中國仿製藥質量太差,”他寫道。
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個部門在周五的一份
聲明中承認數據重複,並稱這是“公開相關產品信息時,由於編輯錯誤”造成的。
當許多人因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
消費經濟的乏力而感到不安全之際,這個問題觸動了人們的敏感神經。
“這件事不算底線的話,我不知道在我們社會還有什麽是底線了,”記者、熱門播客主持人孟常在一篇社交媒體帖子中寫道,該帖子後來被刪除。“絕大多數好大夫都在公立係統,這是長期形成的現實,”孟常寫道。“現在做手術時再想用進口藥和器械,就都得去私立自求多福了嗎?”
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在生病時都會去醫院就診。各省的
醫療保險製度各不相同,但通常平均可以報銷處方藥費用的近四分之三。
在社交媒體上,一些患者和醫生表示,醫院中仿製藥的增多使人們甚至很難找到像拜耳莫西沙星抗生素這樣的原裝進口藥。來自東北的醫生李響講述了一個故事,她的一個家人需要一種進口藥,這種藥在公立醫院已經買不到了。但當她試圖聯係醫藥代表時,卻被告知這種藥已經缺貨。
李醫生批評了政府的采購製度,稱其導致人們不願意使用的藥物供應過剩,而替代品卻太少。
李醫生寫道:“你說醫保穿底不可以用醫保開進口藥,我能理解,”但她還說,為了買到進口藥,她願意做任何事情,甚至賣掉房子。“我不敢冒險換其他的平替,怕藥效不好病情反複,”她寫道。“這是家人的命,我不想賭不敢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