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的隨筆
關於死亡的隨筆
清明節前一天,陽光如往常一樣,灑向後院的森林,勾勒出生命的氣息。在這溫馨的午後,朋友的電話打破了寧靜,淩女士不幸去世。我與妻子默默相視,輕聲歎息。當年充滿青春活力的姑娘,如今在異國他鄉,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世界 。
我與淩某相識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我在市翻譯協會導遊培訓班上課。班裏一位安靜優雅學員坐在教室一隅,那雙明亮眼睛透露岀聰慧而專注。23歲小淩是市委機關的翻譯。她是上外86屆畢業生,語言能力出類拔萃。培訓結束後,小淩和幾位同學曾來我家拜訪。
十年後,我在奧蘭多與小淩重逢,她已嫁為人婦,在地區大學做財務工作。妻子邀請小淩夫婦參加聚會。那晚,小淩單身而來。我注意到她很沉默,眼神暗淡,這是我們最後見麵。此後,小淩仿佛與世隔絕。她不參加任何華人社交活動,沒有微信交流,悄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兩周前,朋友介紹了淩女士的近況,她出租房和淩相鄰。淩女士患了乳腺癌,做了雙乳全切手術。不幸腫瘤複發擴散,生命岌岌可危。淩決定放棄治療,在生命最後時光,選擇有尊嚴離去。她留下遺言:不願任何人探望,也不想有任何悼念活動。她的年邁丈夫也已去世,喪事由兩剛成年女兒操辦。60歲淩女士的生命故事,就這樣靜靜地畫上了句號。
最近幾月,我沉浸在一部以死亡為主題的美劇《六尺之下》。這部長達63集的電視劇,以一家從事殯葬服務的家庭為核心。每一集都從一個人的生命終結揭開序幕。死亡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意外,搶殺,病逝,甚至是荒誕不經和色情的。劇情描繪了生者與死者對話,展現了人間的冷暖,反思生命的短暫,探討人生的哲理。
劇中所描繪的人物都充滿艱辛和挑戰:外遇、婚變,同性戀、抑鬱,精神創傷和疾病。每個角色都經曆不幸和痛苦。在複雜的人生旅途中,無法控製生命的曲折和長短,但人們仍然努力活出真實的自我,感恩每一天的平凡和存在。
西方文化認為個體的存在不僅是肉體,還包括靈魂。他們相信除了眼前的世界,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死亡不是終結,而是一種超越和升華。我曾參加女婿家人去世的追悼會,感受到親人對逝者的不舍。他們的悼念並不像東方人那樣充滿悲傷。儀式上,人們回憶逝者生前點滴,氣氛相對輕鬆。
華人傳統認為死亡輪回重生,佛教向往涅槃,進入極樂世界。道教強調生與死是一體的,人死後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人們更多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死亡,彰顯其意義和價值。我們平時情感表達比較內斂。然而,麵對死亡,尤其是失去重要親人時,我們不會掩飾心底的哀傷。我在父親的葬禮上,悲傷痛哭,流露真實的情感和思念。
其實,在多文化背景交織中,生命的故事是相互交融。電視劇主角最後突然去世,他不信基督耶穌,選擇在參天大樹下土葬,回歸大自然,兄弟悲痛欲絕。而淩女士仿佛是《六尺之下》的死者。她的生命軌跡與劇中眾多角色一般,匆匆而過,生命暮年,平靜離去。
淩女士的離去觸動我思考。我們無法預知生命的長度,但可以選擇如何度過每一天,麵對生命中的挑戰和困境,坦然活出自我,以微笑迎接每天清晨的太陽。
此時,我與淩女士的孩子們同在,願你們盡快走岀喪失雙親的悲哀,早日恢複平安的生活。願淩女士安息!
寫於2024年清明節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