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之瑟

來源: 麻黃 2022-11-20 18:32:5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286 bytes)

,這裏要說的是樂器瑟。它失傳已久,無人識得真麵目。看百度上介紹,說的有鼻子有眼,好像是解決了這個問題。維基百科所記載的各類知識都不可全信,不是權威解釋,一個百度又有幾斤份量呢!所以我還是說說自己想了很久的這個問題,瑟可能不是目前公認的那個樣式。公認的說法是這樣,瑟比古琴要長一些,弦25跟,兩端方型。對於瑟的介紹文字不多,就這些,圖片隻能看到兩三副,再搜索視頻演奏的資料,看到複製出的瑟和琴沒有多大區別,放在曆史上根本就沒有存在感,和它本身在樂器譜係上的地位不符。現代製作的瑟,其音色沒有什麽不同,特異之處,要說琴瑟和鳴,更是談不上。

我認為,瑟可能與現在的木琴製式相似,是一種敲擊樂器。詩經上說到鼓瑟鼓琴鼓簧,有奏樂之意,可能也有敲擊之意。木琴現在隻流傳在南方少數民族和地方曲藝中,東南亞各國也保留著木琴藝術,而且給予其很高的待遇,重要的典禮必然要演奏這些傳統樂器。就這一點講,可以匹敵瑟在先秦以前的地位。那時的國家大典必然要弄樂鼓瑟,以餉神明。而現在製作的瑟可能隻是古琴的一種樣式,還是屬於琴的一種。

 

在甲骨文中,一個字從象形和會意的法則上反向推敲,從字的筆畫看它表示的意思,作為名詞,它怎麽簡化一個物象,把實物抽象成一個個符號。有人說琴瑟兩字其上半部分偏旁是這樣的這隻是楷書的寫法,之前的篆書寫的就不一樣。甲骨文的寫法也不一樣,琴上邊兩個王,說文解字闡述為琴弦,臻柱的布局,可以這樣講。但是瑟字上邊有時寫為豐字,有時又寫成聿字上麵一半。再說琴瑟兩字一樣就說不通了,字形不同,說明兩種實物也不一樣。篆書上的瑟字,上部是斜寫的聿,看似表示罄,就是懸掛起來的石片。豐字頭若表示琴弦的排列,它兩端是斷開的,和琴上部的王字頭不同,豐字反應出的“琴弦”,可能就是像木琴一樣是懸空的。

瑟字下半部分是必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必是一個勺子把,就是斯南那樣子,定出四方四維的方位。長柄的金屬勺子,代替了敲擊玉片的木槌。金玉良緣,可以說成這種合鳴的感覺嗎?那種珠玉散落,水滴叮咚的音色,隻有這樣的樂器能鼓噪出來。

 

有一處解釋說,瑟有寶瑟,錦瑟等種類,寶瑟是鑲嵌玉石的瑟。那要是鑲嵌著黃金叫什麽。當然上古時代把玉看得比金銀要高貴。不想過是把玉石片裝在瑟上做發音片嗎?漢代以前的玉石,高檔者都是和田玉,其密度在7以上,硬度也很高。此玻璃還要硬。我們敲擊瓦片都會有沉悶的聲音,敲擊玻璃會有悅耳的音調,和田玉做發音裝置,音色可能要更好。

過去的古墓,特別是秦漢以前的貴族墓葬都會出土大量玉片。玉圭,玉璋,玉璜,有的做祭祀用,有的佩戴。特別是玉璜,大都有兩個小孔。用於懸掛。怎麽沒有想過它可以作為樂器使用呢?

再說琴瑟都是用高檔木料製作,桐,檀之類,不同形製會發出特有的音色。再看看鼎,從商代開始始,青銅鑄造技術日漸成熟。銅器也越來越大。作為炊具,鼎是最主要的,後來又演變成了禮器,專門用於祭祀,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能不能做樂器的共鳴箱呢,我看是可以的。有一句話說,鍾鳴鼎食之家。按張愛玲的拆字法,也能念成:鍾,鳴鼎,食也。鼎是炊具,做飯煮肉用。拿鼎吃飯,難道貴族像豬一樣的飯量嗎,見過農村的豬槽嗎?除非是青銅鑄造的,鼎和豬槽作用是一樣的,一者為豬一者為人。奏樂佐餐,歌舞升平,貴族王侯的生活。鼎放在地麵上,不發出銅鍾的聲音,但是做為一個樂器的組成部分,做基座或共鳴腔,可以提高音調,改善音色。有學者得出結論,最先的鼎是有蓋子的,畢竟要煮食物,掉進去幾個蟑螂飛翼就不象話了,這個蓋子也是推斷,沒有見過,後來做為禮器,自然不用蓋子,插幾柱香,焚燒羔羊牛頭。

鼎的甲骨文自然是象形字,下半部就描繪了鼎的樣子,上邊的偏旁是目,這怎麽理解呢,蓋子還是烤肉的網子。不管什麽,鼎上麵是有一個網狀的物體,可能就是表示象木琴那樣的樂器。這樣講,就有點“有眼不識君”的意味了。

 

目前存世的瑟隻有三幾件,馬王堆漢墓出土一件,曾侯乙墓出土完好的瑟一件,據說台南的孔廟裏也有一件。考古學家是通過資料圖譜對比,認為這些是瑟。實物上麵可沒有寫著“我是瑟”

 

不過好像前朝留存的古書上有記載,瑟的製式和曲譜。那過去考古學上對瑟的敘述還是有一定根據的,隻要不是一個對考古界先入為主的逼供法,夏朝的斷代就是如此。我也不能肯定如上所述可否說得通,權當笑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