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相中無性,諸法無性的討論
我們的修行,第一步就是見地,也就是自己對世界,對萬物,對佛法的認識。而講到佛家的見地,當然就會講到空,性,相。什麽是空性呢?空性不可說,因為它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和概念,但是佛經裏偏偏又處處說空性,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喻,這是我們可以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手段和法門。能夠明了言說的局限而又能很好的利用它,正是修行人誠於心的修法態度。
關於相中有性或是無性,諸法有性或是無性的討論,可以先從空和性的關係談起。我以前講過,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那麽,除了空性一體的情形,有沒有隻有空,沒有性的情況呢?這裏要再次強調一點,那就是空為體,是所有的基礎,也就是說,空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而性呢?性可以用佛光普照來比喻,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所以,空性永遠都是一體的,沒有任何的地方是隻有空,沒有性,或是隻有性,沒有空的。
好了,明確了空性是一體,再讓我們來看看相的問題。相中無性,相中有性,是兩種可能。首先來講相中無性,我們講過了性可以用佛光普照來比喻,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相就是佛光照不到的地方。可不可能呢?我認為是不可能的。而且從另一個方麵來講,如果相中無性,而空性一體,無性的地方,必然也沒有空,那麽,有相的地方,也就是沒有空的所在。這和空為體也產生了矛盾。
同樣的邏輯,我們也可以用來辨析諸法無性或是諸法有性的問題。
那麽就有了一個問題,如果相中有性,而性是恒常不變的, 那麽相是不是也就不會生滅變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空性的功用談起。但是,空性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容易把握。我們不妨講一講容易把握一點的東西,比如說,分子。
以前不師兄曾經用水為例來形容空,性,相。首先,指出水的體 “天下眾水之根本是水分子, 此其不可變不能變者,是為水之”體“。”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在兩百年以前,沒有人知道分子的概念,分子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佛家在幾千年前就提到了極微的概念,認為萬物的體是空,是極微,是不變的。我們現在當然知道分子並不是極微,不過,以看不見的水分子比喻水的體,比喻空,仍然是一個很好的喻。所有的水都是這個體的具體表象,純淨水,汙水,河水,海水,而水分子是它們共同的基。我們可以用水的表象來比喻相。有師兄認為水的性就是指水本身的性能。我的理解是有點不同的,我覺得空性中的性,不是指相本身的性能,以水為喻,這裏的性是指水分子這個水的體的功德,也就是指水分子能聚合為水。而水本身的功能,像流動性,粘性,表麵張性,等等,都是水自身的性能。而空性中的性是不同的,它是空這個本體的功德。
和所有的相一樣,水的表象也是千變萬化的,有固態,液態,氣態,但是不管是哪種態,都不是它的本體。而且,很重要的一點,這些千變萬化的態(相),都是空性的顯現。水的變化是不斷的,可以比喻無始無終的無生。但是,不管是什麽樣的態,什麽樣的變化,對水的體,對空性,都是沒有任何損失的。這裏也正好講講為什麽性並不是水本身的功能,像流動性,粘性,表麵張性這些,因為這些功能在不同的水的狀態是會改變的。比如說,固態的水就沒有了流動性。但是,空性的性,是不會受相的狀態所影響的。
當然,比喻總是有局限的。這裏的水分子,到底還是有局限的,它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構成,一層層的往下,基本的基本,就是空了,它完全無概念,無分別,也恒常不變的,是萬物萬法的基礎。千變萬化的相,都是空性的自顯現。而相的變化,從來不離空性,也無損空性。
我們搞清楚空性相的關係,其實還是為了修行。凡是世間有生命的個體,佛家叫有情,都具足空性圓滿,都有覺性,也就有覺悟的因。而這裏講一切有情,包括六道眾生,當然也包括了佛。因為大家都有覺性,所以一切眾生平等。佛有覺性,一切眾生自然也有覺性,這個就叫做平等性。所以佛能覺悟,我們也能覺悟。
這都是關於見地的。還有師兄問,如果我們已經有了見地,到底該如何脫此凡夫心性,而得生死解脫?首先,思想是識,它是我們有情的功能,但是,和所有的相一樣,它也是空性的顯現,是具足空性圓滿的。如果我們沉迷於識本身,見不到空性的本來麵目,並不是說本來麵目不存在,隻不過是我們的意識,隻關注了相的這一邊而隨波逐流。生與死也是一樣,生死都是相,也都具足空性圓滿,如果我們為生而歡,為死而悲,見不到空性,我們同樣是落了邊。其實不論是在生老病死的任何一個狀態,空性從來不離。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還有什麽畏懼,還有什麽局限,這就是自由的境界,就是生死解脫了。什麽是智?這就是智了,它和識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麵,從來沒有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