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不異,本性自性空,空性圓滿

來源: 2022-01-07 17:01:35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前兩天寫了一段我自己對第一義的理解。我以前說過,所有能寫出來的對第一義的詮釋都隻是對第一義的接近,這是因為語言文字是有局限的,而第一義本身是沒有局限的。其實佛經中有關第一義的詮釋和說明,也不盡相同,同樣是因為言說都有局限,不過,雖然有些不同,它們的意思大同小異。從另一個方麵來說,言說和概念,雖然有局限,但是它是我們修行的利器和方便。為了便於溝通和交流,我還是非常鼓勵大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對第一義的理解。我相信這樣會有助於我們相互的交流,也能夠幫助我們加深理解。畢竟,離開了我們生活的環境去談解脫,隻是無源之水。

我所描述的對第一義的理解是,“空性相本為一體,不一不異;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有空性之處,必會顯現為相;而任何顯現的相,都是本性自性空,同時也是本具空性圓滿的。”

扇兄提了一些問題,表示這裏麵的“不一不異”,“本性自性空”,“空性圓滿”,都很不容易理解。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涉及到了對第一義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首先講不一不異。什麽是不一不異呢?這就好比是手心手背的關係,不管我們怎麽分,都會有兩麵,但是,其中的任何一麵,都不是手的全部。隻有全麵的看手心和手背,才是整個手的概念。空性,就是這樣的關係,空為體,性為用,它們兩者不是一個概念,是為不一;但是,有空必有性,有性必依空,這兩者從來就不曾分離,是為不異。這是第一層的不一不異。再來看空性相,顯然,相和空性不是同一個概念,不能把相當成空,那樣是頑空,也不能把空視為相,那樣是執實;它們是不一。但是,相是空性的自顯現,有空性之處,必有相的顯現,而任何顯現所示的相,都是以空為體,依性的功德而顯現,所以不管是世間還是超世間,空性相是從來不分離的,它們是不異。為什麽不一不異很重要呢?因為我們看待任何的事物和概念,在看到它們的表象的同時,也應該洞察它們的本質,也就是空性。而修行的法門,就更是如此,不管是打坐,禪修,觀心,其實都是在相中,不過,因為所有的相都是空性的自顯現,我們可以通過相,來體驗這其中空性的本質。所以不一不異不僅是一種理解,也是我們修行的基礎。

不僅空性相不一不異,在佛家的道名言裏,在很多地方用到了不一不異,比如說世俗和勝義的不一不異,識和智的不一不異,輪回和涅槃的不一不異。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在相中超越自己,去深入體會這世俗和勝義的不一不異,超越所有的概念和局限。而單從一個方麵入手,不管多麽高大上的概念,還是概念。我一直講以相入道,智識雙運,就是希望我們不要落邊。因為不管是落在有邊,還是空邊,都不是第一義。

再來講本性自性空。這裏可以吊點書袋,空師兄正在講龍樹的中觀,在《中論》的《觀如來品》中有一個頌:“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這個頌正好就是解釋本性自性空的。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世間萬物萬法的性就是如來的性。換句話說,相的自性就是如來的本性,也就是法界的本性。如來的本性是空,所以世間的相(包括了所有的萬物萬法)自性也是空。我們很多時候講證空,其實就是通過現證所有萬物萬法的自性,而最終證如來的本性。所以證空,絕不是舍離顯現,舍離相而證空;而是不離煩惱斷煩惱,由相入道。

最後講空性圓滿。這裏要講一些離概念的義理了。前麵講到了,所有的相,都是空性的顯現。但是為什麽還要講任何一個相,一個事物,一個法,都是空性圓滿呢?這是因為,空性是沒有大小,高低,內外這些相對的概念和區別的。任何一處或一點的空性,都是全部的空性。我們所能看到的,觀察到的,感覺到的,任何的相,都是空性的顯現,而這裏的空性,就是全部的空性,無漏的空性,這就是圓滿的意思。佛家講一花一世界,不僅僅是指相的層麵,其實也是包含了這個空性圓滿的義理。當然,不僅是花,一粒微塵,甚至一個分子,都是包含了所有的空性相,也包含了所有的大千世界。這一點可能有些難理解,不過,打破一下我們慣用的相對的概念和思維,可能對理解這一點有所幫助。

扇兄還提到了“非空非非空,非有非非有”,這是我寫的對本來麵目的理解。其實關於第一義的理解同樣適用於本來麵目,為什麽我要畫蛇添足,多寫這麽一句呢?主要的原因,還是要打破概念!

我前麵所有的詮釋和說明,都是概念,都是名言,最後還是需要大家自己的理解和現證。而現證的過程,就是一個離言的過程,不要持有,也不要持空;不要持非有,也不要持非空;不要持非非有,也不要持非非空。真正的本來麵目,是無分別,無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