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民(182)
1
201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我老公陳辰一家四口美滿的生活——婆婆發現癌症,晚期,很快便去世了。
陳辰無數次地跟我提起過婆婆,說她是個善良的人,性格開朗、為人和氣,情商特別高,
她活著的時候家裏經常高朋滿座。開追悼會的時候,全單位百多個人全部都來送行,無一缺席。
婆婆一走,全家人頓時失去了主心骨,一家人的心就漸行漸遠。陳辰的哥哥陳亮定居異地,
隻有偶爾才能回家看看。陳辰的工作又經常在外奔忙,同樣不太能管到家。
公公一直都是過著被婆婆照顧慣了的日子,很難適應一個人生活。
那段時間,他痛苦萬分,人瞬間衰老了很多,著實讓身邊的人擔心著急。
親戚朋友分頭行動,四處打聽有沒有合適的老伴人選。
婆婆去世後三個月,一個遠房親戚便介紹了一個叫李蘭芝的阿姨給公公認識。
公公當時也隻是抱著“去看看無妨”的心態,沒想到,兩人見麵還比較投緣,一來二去就好上了。
李阿姨年紀輕輕時就下崗了,那時53歲,比公公小“一輪”,租住在6平米的合租房裏,
平日在幹一些保潔、煮飯的工作,隻有一個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兒子。
而公公早年做生意,家底不薄,住在200多平的商品房,每月還有3000多的退休金,兩個兒子也算事業不錯。
在征得陳亮陳辰兄弟的同意後,李阿姨很快就搬來和公公一起同住。
2015年初夏,我與陳辰相親結婚。我還記得第一次見李阿姨的情景,她穿著一件淡粉色的衣服,
係著圍腰在廚房裏做飯,頭發高高地紮著個馬尾,身材比較富態但並不臃腫,步伐輕盈,人顯得很年輕。
她臉上笑意滿滿,看起來和藹可親,很容易讓人充滿好感,廚藝也精湛,做家務事勤快麻利。
那段時間,李阿姨將家裏大小事都操持得井井有條,買菜做飯打掃衛生一樣不落。
公公常年做生意,懂得生活不易,也養成了精明多疑的性格,再怎麽喜歡一個女人,也不會輕易給對方一分錢。
直到漸漸認定李阿姨就是那個能給他送終的人,才答應每個月給她1000元買菜錢,還口頭承諾,
如果她能一直陪伴自己直到老得動不了的時候,就把一筆20萬的存款作為回報贈給她。
麵對這樣的提議,李阿姨自然是答應。我們做兒女也都很讚成,想著有了這樣的保證,兩人能相處得更愉快。
我們都由衷地為公公感到高興,希望他們能幸福地走完後半生。
然而,好景不長。一年後,李阿姨提出要結婚,說她需要安全感,不想再這樣無名無分漂泊度日。
陳辰兩兄弟的意見是如果公公願意結婚,他們支持。李阿姨的兒子沒正麵和我們交流過這個問題,
多半是樂見其成。但公公考慮到名下的財產以及日後可能會出現的事端,表示堅決不結婚。
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李阿姨幾乎天天以淚洗麵,十天半月就要和公公鬧一鬧,軟硬兼施,
用盡各種辦法試圖說服公公結婚。但公公態度異常堅決,與此同時,還把名下的財產全都轉移到兩兄弟名下。
又大半年過去,李阿姨看結婚無望,也就不再提了,不過,兩人的嫌隙也就此產生了。
我們開始斷斷續續聽到公公對李阿姨的抱怨:每個月給她菜錢,她每次隻買一點點且買的都是爛菜爛葉,
根本吃不下去,剩下的錢全都裝自己兜裏。再有,每天都要洗澡,洗很長時間,對著鏡子照半天,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她還很喜歡打麻將,每個星期都要出去打一天。在家裏喜歡玩手機,也不怎麽跟我交流。”
在跟李阿姨深入的相處中,我們發現公公說的確實也沒太誇張。
李阿姨的確愛好廣泛,生活習慣也好,每天早睡早起,非常注重養生。
相比之下,公公為人古板,不喜交友,每天足不出戶,不是玩手機遊戲就是下象棋,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看來,兩人不管從價值觀到生活習慣,幾乎找不到共同點。
我們明白,公公身上的問題也不少:脾氣暴躁、不會關心人、小氣、生活毫無情趣……
陳辰說,公公年輕時就對他母親不是特別好,都是母親一直在包容他。
兩個兒子也很難和他相處,陳亮為了躲避他,大學一畢業就留在外地工作、安家。
陳辰雖留在老家工作,但也不敢和他爸住一起,不然不出三天就會吵架。
磕磕絆絆又大半年,兩人的感情溫度江河日下,家裏的氛圍遠不如前。
以前未進家門先聞到菜香,一家人說說笑笑。後來,冰箱裏要麽全是剩菜,要麽空無一物,倆人各自玩手機,
很少交流。李阿姨也總是不見蹤影,經常十天半個月都不回來,也不再對我們笑臉相迎。
我們常勸公公,讓他想開點,不好的生活習慣要改一改,錢不要看得太緊,該花還是要花,對李阿姨好一點,
這樣也許她能留下來。公公說自己也並非一毛不拔,家裏的一切日常開銷都是他支出,
每年還要帶著李阿姨出去旅遊兩三次。算下來,每年花在李阿姨身上少說也有一兩萬。
“憑什麽要再給她錢?不想在一起就算了,誰還稀罕……”
其實,我們還是希望他不要這麽摳,畢竟在我們城市請個住家保姆,一年也得三四萬。
給人家李阿姨花這點錢,確實也是應該的。
2
2016年末,公公爬不動高層的樓梯了,我們也因為孩子即將上學要換房。
陳辰哥倆的意見是,從未來孩子上學、老人就醫、遊玩方便的因素考慮,
把兩套房子的錢集中起來換一套大一點的、在市中心的房子,全家人住一起,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可房子看了一套又一套,公公都是緊皺眉頭,一臉嫌棄。
有一次,公公帶著李阿姨一起來看房,看完房子後,李阿姨對我說:
“嘉嘉,你看買房子這個事,你爸和我都是這麽想的,兩代人還是不要住在一起了,
不然免不了時間一長會有矛盾。你覺得呢?”
我想,原來是他們不願意和我們一起住。
沒過多久,我們自己買了一套小一點的房子搬去了市中心。
公公和李阿姨在離原小區不遠的地方暫時租了一套70平的小兩室。
那是個老小區,環境一般,不過租金倒不貴,生活也方便,離李阿姨父母家也不遠。
公公對生活要求不高,甚至打算不買房,就在這裏一直租下去。
不知是不是生活條件大不如前的緣故,李阿姨出門頻率更加高了,我們每次去她都不在。
公公也總是車軲轆話:“要走就走,沒人攔她。”
那一年,陳辰的工作出現瓶頸,他想換個行業幹幹。我倆心血來潮就開了家服裝店。
有一回,一個員工突然辭職,店裏忙不過來,就臨時請李阿姨來幫忙,沒想到她幹得挺帶勁,
還表示說可以經常過來幫忙。於是,我們給她定好一個時薪工資,讓她在固定的時間來。
李阿姨雖然談錢,但我們一致認為她很務實,愛財但取之有道,也不失為一種真誠的性格。
那段時間,她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店裏幫忙,做事盡心盡力。下班時間一到,
她也一分鍾不多留,脫下工作服就走。我們按時給她結算工資,合作挺開心。
店裏沒生意的時候,她也會說到和公公相處時的一些瑣事。
也還是那幾點:公公生活習慣不好,晚睡晚起,打攪到她的正常作息;
公公從不出去玩,她一出去跟朋友聚聚就不高興;公公脾氣不好,經常罵人,會說一些難聽話……
說著說著,情緒就低落起來,不再興高采烈的模樣。我們也不知道怎麽勸她,隻能說,我們會給老爺子說。
但其實,我們也什麽都不能做,就算說了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翻過篇,2017年很快又過了一半。有一天,公公突然來到我們店裏,啥都不說,啥也不吃,逗了逗孩子,
就呆呆地坐著,一言不發。隔了好久,才長歎一口氣非常無奈地說:“李蘭芝走掉了,帶著東西走了。”
我驚訝得合不上嘴巴,李阿姨剛才幹完活從我們店裏離開,看不出她有任何情緒變化。
那是李阿姨的第一次“出走”,我和陳辰都很緊張,停掉手頭的工作,問公公究竟發生了什麽。
結果,公公還是避重就輕,反複說:“哎呀,還不是錢惹的禍,一不給錢就不高興。”
這樣的話說多了,不免讓人心生厭煩。
陳辰衝著他爸吼:“要錢就給錢嘛,你的退休工資,加上房租,每個月給她2000塊會死人嗎?”
公公也氣得跳起來:“我就是不給,死也不給,她在家裏白吃白住,一分錢不花還想怎樣?”
我勸他說:“爸,你現在年紀大了,我們也是一天忙,對你照顧不周。有個人在你身邊,我們也放心點。
現在隨便找個看護都是好幾千,如果李阿姨要的在我們承受範圍內,就不要計較太多了。
這樣吧,我們跟哥哥商量下,每個月給她2000,兩家平攤。
等有時間的時候多帶你們出去玩玩,您看這樣可以嗎?”
換作一般的老人,可能也就順水推舟接受了。子女有孝心,自己也能對老伴好一點,一舉兩得的事情。
但公公偏不,依舊是老態度,擺擺手,極不耐煩地說:
“不用你們管,我有錢,但就不想給,你們更不用給。她要走就給她走,隨便!”
看見公公堅持,我們又提出另兩種方案:
一是找個保姆來照顧他的日常起居;二是找一家條件不錯的養老院。
但公公也都拒絕接受,說自己還沒有老到需要人照顧的時候,他現在需要的是一個能說話交流、
一起搭伴過日子、一起出去遊玩的伴侶,而不是冷漠的照管關係。
“真到了那一天,我行動不便了,我就去養老院。”
其實,像公公這種情況的老年人並不止他一人。和公公私交很好的李大爺也是前些年老伴走了,自己獨居。
兩年前找了一個老伴,過了不到一年,老伴就走掉了,後來一直沒再找。
公公經常拿李大爺的例子寬慰自己:“老李在生活上更是一毛不拔,出去玩,連碗麵條錢都不出。
不僅不給女的錢,反倒要人家出生活費,這不,女的就跑掉了。他也說不想找了。”
言下之意,就是他比李大爺強,至少包吃包住包玩,李阿姨還不知足。
我有一個遠親,老太太是一位大學教授,80多歲,沒有結過婚無兒無女,
從退休開始就一個人每年出國三四次,至今已經去過40多個國家。
我去年去看望她,她穿著一條波斯米亞風格的長裙,非常優雅地展示各地的照片,活成令人羨慕的老年;
還有一位家裏的女性長輩,70多歲時喪偶,也沒有動過再找的念頭,平時就在自己家住,
偶爾去兩個兒女家輪流小住,兒孫有什麽事也常去幫忙,日子過得充實而繁忙。
我把這兩位老太太的案例給公公講,他倒是點頭說:“就是,就是,一個人也挺好。”
但轉眼間又開始陷入一個人落寞的哀愁中。
陳辰和我吵架,不允許我再給公公講單身的好處,說他爸文化素質、個人修養都沒有我家裏親戚那麽高,
讓他去過那種高雅的日子是不現實的。
知父莫如子,在後來的日子裏,我才真正理解了陳辰所說的話的確是事實。
不過,那時的公公,內心落寞又有著一股優越感。他的糾結的倒不在於找或不找新老伴,而是找誰。
在李阿姨第一次搬走的間隙,我們給公公在婚戀網注冊了賬號。
信息發出後,一天能收到好幾十封來自全國各地阿姨們的信件。
他鎖定了一些本地的,心情不錯的時候就去看看。
可是看回來的結果,大多是搖頭和歎氣,不是嫌棄別人長相,
就是嫌棄年紀太大(他說超過60歲的就不考慮),偶爾有一兩個不錯的,他還是在橫挑鼻子豎挑眼。
3
原本以為兩人鬧分手,李阿姨就不會再來我們店了。
但到了約定的時間,李阿姨竟然像什麽事都沒發生那樣依然準時到店裏幫忙。
我好幾次暗示陳辰去問問她,沒想到她自己開口了:
“我和老陳分手了,不過我這個人分得很清楚,你們是你們,
如果店裏需要,我就繼續來上班,不需要的話,我明天就不來了。”
店裏缺人,我們也留了點私心,想通過這個途徑再看看能否挽回她對公公的感情。
李阿姨每天雲淡風輕地出現在店裏,不聊私事,不摻雜個人感情。
公公的精神卻一天不如一天,有一天又突然出現在我們店裏,兩眼充滿血絲,頭發亂蓬蓬一堆頂在頭上,
走路東倒西歪、歪歪斜斜,整個人又可憐又滑稽。
落魄的樣子出賣了他的內心:不是李阿姨離不開他,而是他離不開李阿姨。
“李蘭芝是不是還在這裏上班?”公公問。
“在的。”我說。
聽完這句話,他似乎安心了不少,但嘴裏仍在嘟囔:“她怎麽臉皮這麽厚,為了錢什麽都幹得出來。”
我也不好再說什麽,就自己去忙了。
李阿姨照著點來了,看見坐在大廳的公公,明顯愣了一下,但隨即麵不改色從他麵前經過,招呼不打一聲,
立刻幹起活來,還時不時和另外一個員工說說笑笑。
坐在一邊的公公顯得極其尷尬,明明離不開李阿姨,偏偏要做出輕視的態度。
李阿姨下班了前腳剛邁出店門,公公就一個箭步跟了出去。
倆人說了些什麽不知道,隻看到他微縮著肩膀,很卑微地跟在趾高氣昂的李阿姨身後,
像個受盡了委屈的小媳婦。
那之後的每一天,公公開始定點到我們店裏“上班打卡”,“打卡”的時間和李阿姨一模一樣。
李阿姨照樣不理他,隻偶爾跟他打個招呼。可有了這個招呼,公公精神狀態明顯好轉了很多。
我們試探著問公公:“要不要跟李阿姨說說,讓她回去算了。”
得到的回應依然是:“哎呀,管她的。她想怎樣就怎樣,這個人太愛錢,留不住的。”
但對婚戀網上的那些阿姨,公公還是絲毫不上心。經過這次分手事件,公公意識到離開李阿姨還真不行,
態度也就漸漸沒有那麽強硬了,最後也就變成“她想回來好好過,就好好過吧。”
2017年年底,陳亮專門為了買房的事回來了。
做大哥的雷厲風行,說一不二,一天看好幾個樓盤,也不管老頭子同不同意,看好了就拿出圖紙全家人投票。
公公也終於想開了,在他原來住的區域,挑了一個品質比較好的樓盤,定了一套四室的大房子。
敲定了房子,陳亮請大家吃了一頓大餐,專門邀請了李阿姨,給了她一個大紅包,
席間也一再說希望她能回來、有什麽要求都可以提之類的話。
陳亮這次回來,算是力挽狂瀾:敲定了房子,消除了李阿姨的一些顧慮,成功勸說她搬回了公公身邊。
這也使得兩個老人在2018年都相對比較消停。
2019年年初,新房子交房,那是一個高檔住宅區,從環境到房子本身,品質都很好,住起來非常舒心。
李阿姨來看過房子後,又恢複了往日的笑容,也當著我們所有人麵前“保證”,“往後一定好好過日子。”
我們想,這回好了,新家新氣象,一切從頭開始。
兩個人經曆了上一回分手的痛苦後,應該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4
時間進入2020年。春節前,店裏有一些盈利,我們給李阿姨發了獎金,還帶著全家人出去旅遊了一周,
陳亮也發給李阿姨一個5000塊的紅包。收獲頗豐的李阿姨心情很好,每天哼著小曲,變著法給我們做好吃的。
可是,這樣的快樂氛圍卻讓公公極不開心,他埋怨為什麽陳亮要給李阿姨那麽多錢,
埋怨我們出門旅遊花了那麽多錢,為什麽李阿姨照單全收?
他有意無意又說了一些難聽話,李阿姨當著我們的麵從不還口,隻是默默走開。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們給李阿姨打電話,問她家裏有什麽菜,需要買什麽。
她說:什麽都有的,大白菜、土豆、番茄……我心想,大過年的,拿了那麽多錢,不會去買點好菜嗎?
采購完年貨後,我們來和公公過年,家裏冷火秋煙,李阿姨不見蹤影,絲毫沒有過年的熱鬧和喜悅。
公公拿著平板電腦從陽台走出來,看見我們買的東西便埋怨:“買那麽多幹嘛,隨便點兒就行了。”
“隨便點兒?你一輩子什麽都是‘隨便點兒’,如果我們不來,你恐怕都不吃飯了吧?”陳辰又生氣又無奈。
“李阿姨呢?”我問。
“回她媽家了,隨便吧,愛來不來。”公公又是滿不在乎的口吻。
吃完年夜飯,李阿姨回來了,看了一會兒電視,就回自己的房間在電腦上玩麻將,一直沒出來,
公公則繼續在陽台上鬥地主。大年三十過得沒滋沒味。
後麵的幾天,因為疫情全城封閉,沒過幾天冰箱就空了,米也快沒了。
但李阿姨每天還是該玩玩,該睡睡,一點兒沒有要出去買點菜的意思。
她兒子來過一趟,送了幾個口罩就走了,她把口罩放在她自己房間,並沒有分給大家。
反而一再傳遞他兒子帶來的消息:
各大超市正在搶購,很多貨架已經清空——分明是在暗示我們趕快出去搶購食物。
我們到了超市才知道,除了一些方便食品外,超市的蔬菜、大米一切供應充足,完全不存在“搶購一空”之說。
等我們買足了東西提回家,李阿姨倒勤快起來,馬上把東西收拾進冰箱,並開始大吃特吃我們買回去的零食。
年後,我們的店麵生意一落千丈,高昂的房租無法支撐下去,隻能關店,李阿姨當然也沒了時薪的收入。
陳辰的事業又陷入低穀,遭遇中年危機的他,隻能天天在家裏帶孩子。
偶爾我們去看望公公,李阿姨都不在家,說是去照顧她爸媽了。
少數在家的時候,也是見到我們十分勉強地從臉上擠出一點笑容,打個招呼就躲進臥室不再出來。
公公說,疫情期間吃的東西多半都是我們買去的,這兩個月就沒給李阿姨菜錢,
所以她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給過自己笑臉,動不動就出門不回來。
接著又說:“其實她年前就想走了,又尋思著過年可以拿紅包,就又忍了下來。
人啊,江山難移本性難改,她胃口太大,我是滿足不了她的。”
我們都勸公公說,不行就算了,經過那麽多次,也該看清一個人了,強扭的瓜不甜,讓她走吧。
其實,我們也知道,搬入新房後不到半年,李阿姨開始頻繁“變臉”,常常對我們都愛答不理,
可一旦我們給她個紅包或一點什麽好處,她又迅速變身和藹可親的樣子。
這變臉頻率高得我們都有心裏有怨了,可想而知公公的心理狀態。
可公公卻一直不肯開口說和李阿姨徹底斷了。到了4月,李阿姨又鬧過“出走”。
當時我和陳辰尋思著,他們總是這樣吵吵鬧鬧,不像過日子的樣子,不如我們在住的小區附近租一套房,
讓公公搬過來,一方麵方便照顧他,一方麵也可以就此疏遠李阿姨。
誰知,隔天公公又無事一身輕地說:“李蘭芝回來了,你們不要管了。”
今年5月的一天,公公突然打電話,說想來看看孫子。
幾小時後,見他獨自前來,陳辰就問:“李阿姨呢?怎麽沒和你一起來?”
公公輕描淡寫地說:“回她媽那裏了。”我們也沒太在意,邊吃飯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可話題還是圍繞著李阿姨——這段時間李阿姨頻繁地出門,讓人覺得事有蹊蹺。
“她這次可能真要走了。”
當聽到公公嘴裏蹦出這句話時,我和陳辰齊刷刷都把筷子放下。
“是不是又吵架了?”陳辰問。
公公擺擺手皺著眉頭說:“我哪裏會和她吵架,都多少天沒講話了。
她就是想要錢,要走就走吧,我終於等到她走了。”
一聽又是因為錢的原因,我們就對公公說,不行就算了,這種貪財的老伴不要也罷。
公公得到我們的支持和勸慰後,心情似乎好了一些,跟孩子玩了一會兒就回家了。
三天後,公公一大早便給陳辰打來電話:“李蘭芝走掉了,剛剛來拿了東西,他兒子開車來接的。”
這話如一聲驚雷,把我們從夢鄉中驚醒。
“那你怎麽辦?要不就到我們這邊租一套房子,我們好照顧你。”陳辰已經跟大哥陳亮商議過,
大家都覺得是折中的好辦法。
“先穩著一下,不要慌。”公公每次都這樣說。
“就讓他先冷靜幾天吧。”陳辰無奈地對我搖頭。
又過了兩天,陳辰突然接到李阿姨的電話。
李阿姨哽咽著聲音說:“小辰,這次我真的是要走了。實在是受不了了,我真的跟你爸爸合不來……”
陳辰還是試圖挽回:“李阿姨,我爸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的,我們會說他。
你們在一起也都六七年了,分開了對誰都不好啊。”
但李阿姨這次還是堅定地說“不可能”了,接著就說了一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話。
大意是:第一,公公經常罵她,罵得很難聽,絲毫不尊重她的感受;
第二,公公在花錢方麵很小家子氣,上醫院的掛號費都讓她出,出門旅遊偶爾也要她花錢;
第三,公公從來不陪她做任何事,很少去看她的父母,她覺得兩個人越來越沒話講;
第四,兩人那方麵生活不和諧。
陳辰的臉青一陣白一陣,李阿姨說的這幾點,除了最後一點無法考證外,其餘幾點倒也不假。
想不到幾天後,李阿姨又打來電話,言語間很是生氣:
“你爸不停打電話給我,一開始是問我在哪裏。不告訴他,就說要來家裏和我父母談。
我父母都老了,怕受到刺激,叫他不要來,跟誰說都是不可能,這次我是真不會再回頭。
他就逼我還回小亮過年時給的那5000塊……你們勸勸你爸,不要再來打攪我的生活。”
陳辰想不通事情怎會鬧到這個地步。
自己的父親一輩子商海裏各種摸爬滾打,也算是條硬漢,怎麽臨老了還這麽感情用事?
我們趕到公公家,家裏沒有了李阿姨,煙火氣蕩然無存,屋子裏沒開燈一片漆黑。
公公獨自坐在陽台上抽煙。陳辰有些生氣地質問他為什麽又要去找李阿姨,沒說兩句話,兩人就開始大吵,
隻聽公公大吼大叫道:“我不要你管,你不要管我的事!”最後,隻能我試著跟公公溝通。
果真不出所料,公公其實隻是嘴硬,內心深處還是舍不得李阿姨。
之前公公一直不願意給李阿姨錢,這時為了挽回,說每月除了1000元菜錢外,再每個月另給李阿姨3000元。
但李阿姨聽了這個條件後還是一口拒絕,還說本來上個月走了那次就決定斷了,
誰知公公又天天到她家樓底下喊她,為了不讓90多歲父母擔憂,才隻能又跟著他回來。
其實,我們都知道促使李阿姨離開的真正原因在於,她希望公公盡快兌現那20萬。
她馬上就要60歲了,與其不死不活在這裏拖著,說不定還能找到更好的老伴。
她的兒子已結婚,還給了她一套房子住,經濟上大大好轉,不需要再依賴於旁人。
而對於公公來說,他也不是給李阿姨開空頭支票——存折上有20萬的確是預留給她的,
隻不過他不想“提前”給,擔心竹籃打水一場空。
5
今年6月,公公他姐姐的老伴走了,80多歲的老姐姐兒孫滿堂,子女都表示可以接她同住,
但她還是選擇了去養老院。老姐姐太了解自己的兄弟,沒有勸他去養老院,反倒常常打電話關心公公,
讓他想開點,“盡快重新找一個”。
公公雖然嘴巴上講著“唉,不行就一個人過了,大不了去養老院”之類的話,但李阿姨才走這麽幾天,
人就已經心神不寧,每天好多個電話打來找陳辰,搞得我們的生活都受到極大影響。
我們隻能又趕緊恢複之前在婚戀網上的賬號,更新資料。陳辰為他爸製定了找老伴的標準,
年齡60到65歲之間,最好是事業單位有退休工資,有一定的文化和素質,兩人在一起生活,共同支出。
然而,過了70歲的公公在老年人婚戀市場中的優勢已經大不如前了。信息發出一兩個月,
收到的信息寥寥無幾,幾個為數不多的人,還都是年齡超過65歲的。
公公備受打擊,但也不願降低標準,還堅持要找50到60歲的。不過,也陸續加了幾個人。
2020年公公在婚戀網上與一些人的聊天記錄截屏(作者供圖)
楊阿姨,62歲,聊了一會兒就說,她人很能幹,可以把家務做得妥妥帖帖,但要求是要掌管家裏所有的錢。
一聽錢的事,公公立刻反胃,迅速把楊阿姨刪除了。
張阿姨,63歲,事業單位科長退休,在網上聊天聊得不錯,就約著見麵了,可是第一次見麵,
張阿姨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拉著公公的手說:“大哥,能不能借我兩萬塊?”公公又一次落荒而逃。
範阿姨,63歲,剛聊了沒幾句,就問了一堆公公的情況,例如:工資、住房、子女情況等等,
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感覺對方是在騎驢找馬不是很真誠,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還有一位吳女士,倒是很年輕,剛滿50歲,但聊到後麵就提出,需要結婚,
並且要先給她買一套小房子以表誠意。
之後公公又聊了幾個,但對方都不太熱情,最後都留下寥寥一句“不適合”,就沒了下文。
時間過去四五個月了,公公的感情問題依然沒有著落。
經過一連串的打擊,公公終於明白現實的殘酷性,人更加沒自信了,標準也一降再降,
現在是68歲以下都可以接受。
我們仍試著勸公公搬來同住或住得近一點,但他每次都避而不談,我們也就不願再提了。
在頻繁接觸過程中,我越來越發現,公公性格執拗、很難接受新事物、不太顧忌他人感受,
相處起來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另外,他也沒什麽精神追求,從不看書看報,每次發表對某一事物的看法,
總是先“唉”長歎一聲,然後就是翻來覆去的“不可能”、“做不了”、“不要傷筋費神了”這些消極看法。
我終於深深理解了陳辰之前說過的,他不可能一個人活得開心的看法。
我們也都步入不惑之年,生活中有太多的煩心事,每天單是應對工作、孩子的問題已然焦頭爛額,
不是不願意孝敬老人,實在是有心無力。
我們最近一次見到公公,他一個人坐在樓下小花園裏,吃著兩個買來的包子,孤獨的身影,甚是淒涼。
陳辰經常念叨,要是他媽媽還健在,他們家的生活應該會比現在好很多倍吧。
本文係網易文創人間工作室獨家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