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本圖文綜合轉自網絡及微信

美女大學生出家,住4200米雪域
“此生不負為人願,悲作航船智作帆。若人識得心中寶,千年險路一日還。”
這樣充滿智慧與力量的七言詩,出自新浪微博“才真旺姆”的“出家日記”——這個畢業於青島大學的濟南姑娘,2009年開始修行,2012年10月剃度,更名“才真旺姆”(漢譯“持壽自在母”),在四川甘孜新龍東祉寺、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開始了清苦而充實的修行生活。
她的微博日記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大量網友的圍觀,網友們紛紛感慨美女大學生換上僧衣之後的那份迥脫塵氛的從容秀逸,揣測著她所經曆的人生故事:“這個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你到底經曆了什麽?”“雖然不認識,希望你幸福。”……
【出家前的滿頭秀發】
“佛法是最大的公益”
“可惜有緣之人最終與光明擦肩,可惜聰明之人皆固步自封而不勇敢,可惜真實存在的憂患總被認作杞人憂天。我在這顛倒時代,默然收起哀歎,立下誓言:無論世 間多麽黑暗,我也願做給所有人溫暖的明燈。無論未來迎接自己的是支持還是排拒、讚賞抑或責難,我也將一如既往、沒有分別地去愛這個世界。”才真旺姆說, “這就是我們的誓言。”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煩惱重重而情緒激蕩的人。從2009年開始修行至今,自己的成長腳步清晰可見。其實所謂的修行就是改變習慣,想要早起還要經過21天 (的訓練),何況要緩和自己生生世世的貪嗔癡呢?所以我們不能指望讀幾本書就能馬上獲得這種心境,必須要有長期訓練自己的決心。這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加 油!”
《瓦爾登湖》一直是她的枕邊書。“摒除沒有必要的欲望與物質,不斷往自己內心深處追尋,這是梭羅和我所達成的共識。”天生心地善良的她,大學時和朋友一起 創立了中國蒲公英公益平台,幫助弱勢群體,後來越來越在公益行為中發現了自己的無力。於是不停問自己,到底什麽是公益?“最後發現,佛法是最大的公益。”
東祉寺坐落在仙境般的紮嘎神山中,位於四川甘孜新龍縣,從成都到新龍還有400多公裏車程。東祉寺現為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分院。這裏風景優美的原始森林保持 完好,更有多種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在此修行,留下諸多聖跡。大成就者白瑪鄧登在此神山閉關9年並終生於此修行,證得無餘虹身。
【大學畢業照】
才真旺姆說:“2012年7月,我第二次上(紮嘎)神山。彼時並沒有出家的想法。而上山之後,驚如上岸,一看山下,滿滿的全是漩渦。之前在世間,因所有人 都在漩渦裏轉,一個趕一個,難有發覺,臨至聖地,才突曉差別。記得那個早上,我在神山濕漉漉的清晨醒來,聽見上了岸的自己說:我再也不想下去了……你知 道,當一個人已經醒了,就不可能再像睡時那樣去執著夢境了。就像《黑客帝國》裏的主人公那樣,藍色與紅色的藥丸之間,我們選擇了後者。”
“俺沒發生什麽事”
“每每有人問我為何會出家,總是不知該怎樣回答。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亦不存在什麽逃避。原因裏,有對人生與輪回之苦的體悟(出離心),有為眾生拔苦之渴望(菩提心),有對宇宙終極實相的探求(無二慧)。最後隻能回複一句話:我出家,是因為佛陀說得對。”
【剃度後的她】
“俺沒發生什麽事,出家前一切都很好。上學時做了9年團支書,畢業時是省優秀畢業生,工作了大半年7個公司在挖我。隻是當我發現了金子,自然可以扔掉廢鐵,貌似不需要什麽勇氣。”
也有想出家的網友向她請教,她回答:“出家的要求隻有一個,就是你要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麽要出家。不是逃避,不是衝動,不是厭世,不是好玩。就像釋迦牟尼佛 身為王子,也義無反顧地逃出皇宮一樣——你必須要在對佛法有著足夠的學習了解的基礎上,生起強烈的想要解脫輪回、想要追求真理的決心。”
【才真旺姆修行的寺院】
對於出家,才真旺姆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出家不能解決我們的內心的問題,隻能提供給我們一個更好的訓練自心的環境。往外求的安樂,永遠求不到。”
關於出家了如何對父母盡孝的問題,她說:“佛法裏的孝,不隻要讓父母今生安樂,更要讓他們來世解脫,獲得生生世世的安樂;不隻孝順今生父母二人,更把所有眾生當作母親,讓所有父母得義,從深度和廣度,都要更加超勝。”
【父母來看望才真旺姆並表示支持】
也有網友好奇地探尋才真旺姆曾經的感情世界,以及向她傾訴感情上的煩惱,她回答得如此之好:“愛不是占有與索取,而是信任和分享。我不會把對整個世界的愛放到一個人的身上。但是我願意把這份愛與ta一起分享。”
她也刷微博,每月花錢低於100元
對於自己開微博的行為,才真旺姆認為:“現在在山下弘法,趁著有網絡就多分享一點。等回到山上就不一定有時間、條件了。我們學佛的目的不是自顧自了,而是利益他人,如果‘刷微博’可以利益更多人,那就在我們的‘本職範圍’之內,所以不會矛盾。”
【她的微博】
“通過幾年來的探索,發現唯有打動自己的佛法才能真正打動別人。於是拋開了說教,在平等中去共享。沒錯,我們並不是什麽全知的somebody,而是磕磕絆絆走來的nobody,但我們能這樣走來,你們也可以。”
“我們一個月100元生活費,也常常花不完,因為山上隻有一個小賣部。其他吃住寺院負責。隻是海拔4200米,有時斷菜。沒有了解過佛法的人大概不會懂。”
剛出家那會兒,東祉寺還在建設中,她住的小房子不過是十平米的帳篷,有時不速之客犛牛還會闖進來。但修行的生活如此美好,充滿靈性的律動,才真旺姆曾對山作詩:“雪落寒窗下,隨山品空茶。水天滄海裏,雲深掩舊家。幾多塵勞事,幾番葬落花。佛心笑不語,拈枝看新芽。”
【建設中的東祉寺】
雖然一下成了微博紅人,但才真旺姆透露說:“在我們山上出家的師父,百分之八十以上皆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有南京大學博士圖丹蔣揚,清華大學研究生(暫不公開),山東科大的圖丹旺姆,等等。所以我並不是特例。”
“回望自身與旁友,選擇清醒,豈乃易事!然來世一遭,內不知生因何來,死往何處,外不解浩浩宇宙,淼淼眾生。終日囿於周旁幾人幾事,空此一生,怎非憾矣!自幼追尋,今終覓得。自紅衣加身,雖少理解,然至死無悔。”
【紮嘎神山】
【才真旺姆的推薦,給紅塵中的你】
書籍:《西藏生死書》《次第花開》《正見》《慧燈之光》係列。
網站:智悲佛網﹑顯密佛網﹑慧燈之光、菩提洲
出家美女大學生接受采訪披露心路曆程
特別提示:本博前些天發布《80後美女大學生出家,住4200米雪域》,引發關注,今天發布的這篇文章,是這位出家美女接受采訪談心路的。本文轉載自微然博客(博主就是那位出家的美女),原文鏈接地址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9db020101fwwg.html
1、從什麽時候接觸佛學?
自幼外婆信佛,但也是大家所謂的“迷信”,停留在儀式之上,並沒有真正學習佛法的道理。小時候跟著她拜佛訪寺,雖沒有太大感受,但也是一個緣起的形成。
09年4月,我大二,開始沒來由地親近佛法。獨自去市圖書館找佛法的書籍來看,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圖解密宗》,在牛皮紙的本子上做了很多筆記。然後開始瀏 覽一些佛法論壇,請來楞嚴咒每天誦讀,也產生很多感應甚至奇跡,並有著明顯的消業現象。但是因為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漸漸發現,自己讀經學佛還是無法解答 我的諸多疑惑。
因緣巧合之下,我開始慢慢被其他修行領域吸引:西洋占星、靈性修行、水晶、塔羅、外星文化……真是各種法門接觸了一個遍,也上過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這確 實給了我一些感悟與成長。但還是在根除煩惱及解答宇宙終極疑問上,我漸漸發現這些方法的無力。在重重疑惑裏,我和朋友同時醒悟,還是佛法最究竟。那時我在 博客上寫,宇宙啊,賜給我一個師父吧。一周後,2011年2月,我便遇見了上師。現在回憶起來,皈依上師三寶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溫馨的一天。同 年8月,從上師所在的神山回來之後,我依教進入索達吉堪布的“菩提學會”學習,才算一點點明理,逐漸深入佛法。
2、為什麽會選擇出家?
很多人佩服我出家的“勇氣”。我常常回複說,就像有了金子自然扔掉廢鐵一樣,根本不需要任何勇氣。當我們逐漸進入佛法,通過學習、觀察、實踐,你會發現佛法句句真理,並真切臣服於佛法廣博無邊的智慧。那時,做出這個決定一點都不難。如微博中所寫:
“每每有人問我為何會出家,總是不知該怎樣回答。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亦不存在什麽逃避。原因裏,有對人生與輪回之苦的體悟(出離心),有為眾生拔苦之渴望(菩提心),有對宇宙終極實相的探求(無二慧)。最後隻能回複一句話:我出家,是因為佛陀說得對。”
當然,每個人因緣不同,不是所有學修佛法的人都會出家。通過佛法降低煩惱,在家做一個好人好居士也好。能夠讓自己安寧自在的生活,何樂不為呢。
3、“才真旺姆”這個微博名字是誰取得?有什麽含義嗎?
“才真旺姆”是我出家後法名的藏文音譯,翻譯過來是“持壽自在母”。是剃度那天大恩上師所賜。上師會根據每個人的特質取不同的名字。出家前做居士時的法名是“慈誠卓嘎”,“持戒白度母”之義。
4、出家這個決定是受家庭影響,還是自己某一刻的頓悟,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
“2012年7月,我第二次上神山。彼時並沒有出家的想法。而上山之後,驚如上岸,一看山下,滿滿的全是漩渦。之前在世間,因所有人都在漩渦裏轉,一個趕 一個,難有發覺,臨至聖地,才突曉差別。記得那個早上,我在神山濕漉漉的清晨醒來,聽見上了岸的自己說:我再也不想下去了。” 這是微博裏對這個問題的描述。
但是當時,雖然不想下山,也不想出家,因為知道自己心並不穩定。但是自己同時又很清楚,不想出家,是因為自己福報不夠、業障太重所致。出家是需要大福報的。但在哪裏集資淨障最好?當然是在山上。於是我決定一直在山上待到能出家為止。
後來我和幾個道友被上師派到上師的家鄉學習藏語。非常美麗的一個藏地村落,加持很大,每天一打開窗,就能看見亞拉雪山。我百度了一下,“亞拉”是“舍得” 的意思,有得要先有舍。一個月後,心已經從高山瀑布變成靜水流深。之前剛上山時問上師,我可不可以出家,心裏特別忐忑,就害怕上師讓我出家,上師就回答: “哦……慢慢來慢慢來……”後來心定後再打電話問上師,我可不可以出家,心裏一樣特別忐忑,害怕上師不讓我出家。上師回答說:“哦!很好的!很好的!”高 興的我眼淚都流出來了,拉著當時尚未出家的圖丹蔣揚師就跳起來。蔣揚師是87年的,從山大研究生考取了南大博士,也是在那時發現自己本來就想出家,讀什麽 博士。我們同一天剃度。
5、每天都吃些什麽?自己做嗎?
自己一間房子,自己做。常常停電,就拾柴燒火。菜由寺院統一下山采購統一分發,以白菜土豆為主,其他菜也會有,斷菜的時候,便以糌粑或野菜為主。
這裏雖然趕不上漢地條件,但相對於藏地其他寺院已經好很多。就是冬天麻煩些,要考慮菜的防凍問題,但還是常常被凍壞。比如土豆,最好是提前埋起來,不然幾 天後就凍硬了,太陽一曬化成蘑菇一樣軟軟的樣子,皮一剝就下來。去年預備過冬的土豆都凍壞了,就花幾下午時間去皮、切條、用鹽把水煞出來、再炸,這樣就可 以存放很久。有時沒時間做菜,就直接抓一把來一炒就好。
6、還會還俗麽?
如微博所說:“你知道,當一個人已經醒了,就不可能再像睡時那樣去執著夢境了。” 也提到了在電影《黑客帝國》裏莫斐斯讓尼奧從紅色和藍色兩個藥丸中選一個,選藍色的就可以在虛幻的世界裏忘卻一切,安靜地活著;選紅色就會發現世界的真 相,但要麵對各種挑戰。在這兩個藥丸裏,我們選擇的是後者。但是發現和《黑客帝國》裏的真相比較,我們的真相要美好多了。哈。
7、做出出家決定後,以前的社交圈子怎麽處理?還經常聯係麽?
最初出家時,因為心還不穩定,便斷掉了大部分聯係。後來隨著內在的平和安穩,又感於佛法無邊的利益智慧,非常想與更多人分享。13年5月,父母知道我出家 之事並同意後,便恢複了微博,又因朋友需要一步步恢複了微信、人人、QQ。上師對此也表示支持。很多曾經的姐妹在各自的微博裏說,在生活忙碌的壓力與瑣事 中,有時一想到在這片純淨剎土安然修行的我,就會感到安心。
“記得慶毅說,他是一個守望者。而如今的自己,亦甘願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在這方淨土支起一盞燈。所有漂泊的你們,若累了,就回家吧。”這是我給他們的承諾。當然,你們也一樣。
8、現在怎麽看待親情?多久和家裏聯係一次?
因為非常感恩父母親人給我的生養之情,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報答他們的恩德。若無有來世,給他們今生的衣食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已通過種種探尋發現確有來世無 疑,那我要不要管?當然要管。所以我不僅要給他們今生的安樂,還要讓他們生生世世都安樂。而對於一個大乘佛子,親人的範圍已然更廣,所有眾生都是我的親 人,所有親人的安樂我們都要管。
“在世間時,每每發覺父母漸老,內心總會升起巨大的難過與恐慌。而如今出家,念及此事,反覺安寧篤定。也許,我想我已經可以把一份永不失去的﹑最好的東西 給他們了。今逢中元,亦名報父母恩日。而包括你們在內的,我生生世世所有的父母。我也要把這最好的東西給你們。這是我的誓言。”
小時候其實和父母關係較冷淡。他們很忙,極少有交流溝通。反而自己出家、父母也學佛後,比任何時候關係都緊密。常常電話,或者在微信上聯係。母親參加佛法學習,不明白的問題會問我。父親看到好的佛法文章,就轉發給我。我們的心,現在才是真正到了一起,並不再會分離。
9、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麽?
小時候沒有明確的夢想。隻是好似有一個觀察者,在體內一直醒著,從有記憶時便清冷明白的看著這個世間。很小的時候坐在姥姥自行車後座上,想著我是誰,我為 什麽是我。小學時自己騎車上學,在十字路口等紅燈的人群中,我俯看著周圍麻木的人群,好像看著一群深海的魚,疑惑著為什麽他們沉迷的那麽深。所以若一定要 說夢想,就是希望了達這個宇宙的真相吧。
10、能簡單介紹下現在每天的生活功課麽?
早上五六點左右起床,各自做早課,八點共同上課聽法;十一點左右下課,午飯;下午一般兩節藏文課,有初學者,有翻譯班,我負責教學。寺院有活兒時就要去 做,尤其夏天居士多時,常常連軸轉著忙碌。沒事兒時下午四五點就回到自己的小房子裏,我過午不食,省去晚飯,就看書背誦,準備第二天的講考。有時晚上沒 電,就點上燈,做晚課。
“下雨的春天的晚上,在清油燈暖黃色的光裏,聽雨水悉碎打在帳篷上。感受此刻的甜蜜與溫柔,帶著寧靜清明又無可尋覓的心。那麽多生世裏的那麽多雨夜,有幾 個可以如今夜般如此的安寧澄靜?心事了,牽掛無,塵世遠,情線絕。隻是在這裏。一個人。在這神山的環抱裏。有著略帶疲憊的安心。”
11、在家修行、出家修行區別在哪?
“‘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暫住,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為實。’ 讀此《心地觀經》四句,深如己感。經言暴風,吾常喻旋渦。世間之人,心念念隨境而轉,無有刹那停歇;更認妄為真,自纏自縛,喜怒沉淪,苦苦冤枉。今出家一載,塵埃始落,心瀾初平。方知寂樂真味。”
“借由出身體的家,達到出煩惱的家。以前在家時覺得在家也可以修好,出家之後才知道差別天地之大。經論裏說,隻有登地菩薩才能做到在家修行而不被境轉。凡夫須擇靜地而安之。”
在家修行如陸上行舟,有太多身不由己。出家修行如水上行舟,“離惡境故惑減輕,無散亂故善自增。靜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所以我很佩服在家修行的居士們。因為要麵對這麽多生活的瑣事和外境的幹擾,他們明顯需要格外強大的心力。
12、普通人理解的出家是看破紅塵了卻塵緣遁入空門,這種理解恰當麽?您怎麽理解“出家”?
“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也可以這麽理解。但可能是受影視劇的影響,聽起來總有些淒婉避世的小乘意味。如梁啟超先生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中所言:“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獨善;是入世,不是厭世。”
就像世間人為了以後更好的服務社會,先要在學校進行專門的訓練,提升自身能力一般,在我看來,寺院亦隻是一個學校。為了以後能更好的入世度化眾生,所以我們先要通過修行,令自己慈悲、智慧、能力具足,出家就是為了擁有這樣“專業”修行及弘法的機會。
對於一個大乘佛子,眾生皆為父母,怎能自己安樂讓父母受苦?所以我們要報恩,更要以最好的方式報恩——將他們皆安置於解脫生死輪回的堅地。
13、現在的生活和預想中的感覺有落差嗎,有沒有被人質疑是作秀?
沒有“落差”,有“升差”,哈哈,就是比預想中好多了。在靜地一心修行,自己成長的速度超過自己的想像,所以一年多後就可以被上師派下來嚐試著弘法了,弘法時也比較順利圓滿。
隻要與我們見過麵、交談過的,基本全都沒有質疑,因為我們真的很真誠,佛法真理本身也不怕被懷疑。但是網上質疑的聲音較多,尤其是我在網上所謂“火了”以 後,每天麵臨著各種的指責與誤解的聲音。其實也不怪大家,因為現在人們了解正統佛法的渠道甚少,而且如今末法時代,一些寺院和出家人也確實不讓人起信心。 但是越是這樣,我們越有責任去做一個好的、如法的出家人,重新建立起出家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14、剃度一年多了,有過的不適應麽?
沒有呀。反而在城市裏生活,一直讓我不適應。一放假就回東北老家青山綠水的村莊,要回濟南的時候就會哭,喊著我不要回城市。現在到山上,雖然條件相對艱 苦,但是對我是如魚得水,才是回家一般。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我們的骨子裏都有一種對自然與真理的追尋,摒除沒有必要的物質欲求,回歸純粹的生活狀 態。在那種狀態裏,我們才能更加貼近自己的心。
“當學會了品味白水,便不再喜歡飲料;當吃慣了清食淡味,便不再熱愛香濃;當居久了陋室靜處,便不再羨慕繁華。獸般的欲求一天天減退,身體與精神獲得潔淨與解救,那個時候,作為一個人的特殊性才開始顯化--在粗俗的感官享受之外,我們存在著與宇宙大樂連接的可能。”
這次下山弘法,除了放生講法很少出門,偶爾出門去周圍寺院轉轉,回來就大傷元氣。很多居士來山上對我說:“真佩服你們,山上這麽苦,你們也能過得下去。”我就說:“我更佩服你們,輪回那麽苦,生活中那麽多煩惱,你們也能過得下去。”哈哈。
15、這一年多是怎麽度過的?主要做了什麽?
回答類似於第10題,每天都很充實,上課、教藏語、翻譯、幹活兒。有時有法會,就要準備與進行法會,有時居士上山,就要講法、與他們交流。
因為寺院現在還在建設中,所以我們也要進行大量的勞動,建房子、扛木頭、鋪草皮、扛米扛麵、鏟地運土,包括法會時的做饅頭、炸油條等等,粗活兒細活兒都會 做。現在很多姑娘都喜歡自稱“女漢子”,其實真正的女漢子都在僧團裏。“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講得出佛法,蓋得起木房。”山下的姑娘們有幾個能做到 的?
16、這一年最大收獲和感悟是什麽?
太多了。最重要的是,越來越感受到上師三寶的力量和加持真實不虛,上山後自己都驚訝於自己改變之大,而我每一點一滴的改變都來自上師三寶的加持。很多事,比如出家一年就能下山弘法,這憑借自己現在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或者做不了這麽好的。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問我為何感受不到?其實就像陽光普照大地,但是如果我們把門窗緊閉,陽光也是進不來的。所以“信心”其實非常關鍵,有一分信心就會有一分 感應,窗戶打開一點,光線就會進入一點。很多人埋怨佛陀不救度現在的災難。其實佛陀一直在伸著手,試圖把我們從火坑裏拉上去。但是我們自己不伸出手,佛陀 又有什麽辦法呢?
17、躁動的社會中,怎麽讓內心歸於平靜,有什麽好的建議?
這次下山,和很多朋友都有聊天。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隻要是沒有學習過佛法的,都給我們傾訴了諸多苦悶。這個社會裏,窮人有窮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苦,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苦,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苦,隨便拉一個人來,都能講出一堆苦。
我覺得大部分人苦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不知道知足與感恩。我們從小到大一直習慣不斷的往前趕,總是一直盯著自己沒有的那點兒東西看,卻忽略了自 己擁有了多少。這個世界名為“娑婆”,娑婆是“缺憾”之義。在這個世界裏,缺憾是無有窮盡的,而人們的欲望無窮盡,因此煩惱也無有窮盡。如果我們不在當下 停下來,去欣賞一下一路匆忙趕路的我們到底錯過了多少風景,我們到底有著多少寶貝在車廂裏從未被發現,就永遠不可能擁有幸福。幸福不在未來的某個點。幸福 就在當下,現在的你,就已經很好,就已經足夠。其實我們哪裏都不需要去。隻需要在當下安心。
還有比較根本的一點。現在絕大部分的人,都把快樂和幸福寄托在外境之上,比如工作、家庭、孩子、美貌、男女 朋友……有了他們,我們就幸福了。而這相當於我們把快樂的主動權交給了外在,所以一旦外境改變,那我們的快樂就沒了,多麽不靠譜。而“諸行無常”,外境一 定會改變,而我們又對其有執著,改變和執著帶來的反差就叫“痛苦”。這也是佛陀說的“有漏皆苦”。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記得:真正的快樂隻可能來自於內心。就像佛經裏說的:“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大地鋪上地毯,但 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穿上鞋子。”意思是我們不可能讓外境時時事事都如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讓內心不再被外境所轉。而如何在內心建立安樂感?就要跟著 善知識和道友,去係統的聞思修行佛法,而且要長時間地堅持下去。這樣,我們才能把快樂的自主權奪回來。
有一句話是:“人生就像開車,不能隻會踩油門,還要會踩刹車。”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我們都需要停下來、靜下來,自省、觀察、調整、補充,再繼續上路時,就不至於偏得太遠。
18、怎麽看待之前的生活?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什麽不同?
一方麵其實也感恩之前的生活,一直忠於內心的尋找,讓我走到了這裏;一方麵又覺得之前的時間還是浪費得太多了,如果能再早一點出家就更好了。
不同非常的大。於己,內在越來越安樂、平和,知道如何對治自己的煩惱;於人,可以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利益。當然,做得還遠遠不夠。
19、你以前是一個什麽樣的女孩?做一個自我評價。
我把“以前的自己”定義為09年開始修行之前的自己。
那時的自己內心格外糾結。情緒起伏很大。打開衣櫥,都是黑灰的衣服,好像在黑色裏自己覺得很安全。現在,你們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後來臨出家前的我,衣 櫥裏已經沒有一件黑色衣服了,都是彩色的。因為希望讓別人看見我能快樂一點。以前的自己就是一個“把快樂寄托在外在”的女孩兒。就像蓮師所說:“那些不知 道因緣之事皆是無常的人,將永遠不可能停止哀傷。”
20、你設想或理想中自己的未來是什麽樣的?
具足所有的能力、用更多的方式去度化眾生,分分秒秒都可以盡力幫助眾生。
一方麵,是希望讓佛法的弘揚年輕化、多元化,打破一些僵化的局限,用更多的形式讓大家親近佛法、了解佛法,與每個人的生活接軌。
韓國有一位 慧敏僧人,是伯克利的學士、哈佛的碩士、普林斯頓的博士,他也是24歲出家,現在已經十多年了。他在韓國訪談節目裏說(推薦大家找來一看),不想做一個住 在深山、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的“高僧”,而希望能做一個“小區僧人”。這也是我的一個目標。佛法在大家的眼裏,是一個背著手板著臉、嚴肅無趣的私塾先生 的樣子。而我希望讓佛法變成溫柔的母親、慈愛的父親、貼心的姐姐、活潑的弟弟,成為我們可以隨時聊天、解惑、分享的親人。
還有一個心願,就是一定要廣傳淨土法門,尤其要把淨土法門帶到更多的農村去。記得出家後,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他的家鄉菏澤某個村莊剛建立起一個寺廟,但是沒有出家師父,讓我詢問上師可不可以派師父過去。上師慈悲,派了寺院的大法師前往,後又親自去做了加持。
去的師父給我短信說,那個“寺院”,是一個圓形建築,一進門是佛陀,再往裏有玉皇大帝、老子、孔子、土地神……各路神仙全都有,所念修的也都是九天老母一 類儀軌,那裏的村民善良質樸,盼師父去指導如盼甘霖。接到師父對那個寺院描述的短信,我在山上自己的帳篷裏哭了好幾個晚上。
村民們肯拿出自己的錢來集資建 造這座價格不菲的“寺院”,可見他們是多麽渴望快樂!然而因為沒有遇見正法,他們的方式又那麽讓人啼笑皆非。鄉村裏的人,尤其是老者,大都善良淳樸,說什 麽都易信。但是卻沒有人去給他們講。畢竟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啊!看著這些與己相連的親人,默默來,又默默走,白白浪費了這個寶貴人身,而下次解脫的 機緣遙遙無期。所以特別希望自己能把簡單易行又無比殊勝的淨土法門廣傳到農村,利益更多善良的鄉親。
附錄:我是背著父母偷偷出家的

最初出家時,並未告知父母。
這個問題,大部分未學佛的朋友並不能理解。但是就如釋迦牟尼佛也是在父親老矣、兒子初生的時刻偷偷離開的。所以,這是今後出家人的一個緣起。
為什麽父母不同意還要出家?就像所有人其實都在泥潭裏,一開始我們都迷著。但是當自己醒來,發現了真相,該怎麽辦?必須自己先出來,才有能力拉親人出來。 而因為他們彼時並未醒來,定會阻礙。所以為了更好地救度他們,無論如何也要先自救。虛雲老和尚、黃檗禪師等等高僧大德,都是如此作為。
2013年5月,出家後半年,父母要來山上看我。我心裏很忐忑,去找上師問該怎麽辦。誰料上師高興地說:“很好的,你父母其實早就知道了的,他們來會很圓滿。”我還是滿心狐疑,心想,我怎麽看不出來他們知道了呢。結果果然如上師所說,他們從我不給他們發自拍照起就有所懷疑,在他們動身來山上時,父親連著兩天夢見我穿著藏地紅色的僧服,剃著平頭。可是他連這身衣服是什麽都不知道!做了這兩個夢,他們更確認我八成是剃度了。
他們來之前,我使勁念上師祈禱文,還拉了好多道友去助陣。當他們到了寺院門口,下車,見到我果然是這個樣子,除了比較想念我,還真是沒有多麽大的反應。父 親與山上的管家師父相聊甚歡,而且那幾日上師回山,瑞相繽紛,甚至出現繞日彩虹。見到上師後,他們的信心也很大。當我們三個一起在上師房間磕頭時,我知 道,我們已經從今生萍水相逢的短暫因緣,變成了生生世世的金剛道友。
兩天後,因為高原反應,他們就下山了,但是兩個人改變極大!父親戒了幾十年的煙,就因為上師一句話”還是不要抽煙了“。母親從之前比較剛強的性格瞬間變得很柔軟,自己也吃不大下肉了,並告訴我她天天用上師送的水晶念珠念阿彌陀佛。真切感受到了加持不可思議!
再插播一個故事:山上的另一位年輕師父,父母來山上時,母親在地上打著滾哭,硬要把孩子帶走。藏人圍了一圈看,非常奇怪,因為藏地都是把家裏最好的孩子送 出去出家。。兩天後,他們見到上師,都皈依了,高高興興的走了,然後開始往山上寄東西。。。其實,自己出家後,父母的福報壽命都會增上,大多會慢慢理解。
再說回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當時並不學佛,自然會有不舍。同意我出家的原因,就像父親回去後給師兄說的:“我從沒見過她像現在這麽快樂過。”父母確實都希望孩子好,他們如此開明,我是真的非常非常感恩。你們也能看到母親曾經在微博上想念我的話,按照母親現在的說法,就是“在微博上使勁拉我”,希望讓我回去。後來,隨著他們一點點學習了解佛法、接觸到更多的師兄道友,觀念一點點轉變,從最初勉強接受到了現在的真心支持。
如今,母親參加了佛法共修,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在微信上問我。父親更是如此,本來交際圈就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老馬的閨女出家了。而父親反而很驕傲的勸導他們學佛,給我說,一個家裏出個大學生出個公務員挺常見,出個你這種可不容易!
這次下山講法,他們來看我。半年不見,母親和上次比,變得格外年輕活潑。父親聽我講完法,偷偷給師兄說,現在是真心佩服我,並對其他出家道友的父母當起了說客。所以現在很多加我微信的都是父母的朋友和同事,皆表示讚歎。。。
父母都是公務員,一直很忙。從小,我跟姥姥長大,家裏關係比較冷淡,很少交流,放學回家一般都黑著燈。大學時父親一個月給我一個電話,問需要多少錢,就沒 再有別的。但是現在,聯係的反而越來越多,常常聊天,都很開心。雖然很少見麵,但是我們一家人的心,現在才是真正到了一起。
我告訴爸媽:我不是不愛你們,而是我真的很愛你們。我不想隻給你們吃穿,在看到你們生病時,沒有辦法代受一分;在你們死亡時,即使你們要下墮、要變成豬狗,我除了哭也沒有任何辦法。我不但讓你們今生安樂,更要讓你們生生世世都安樂。
佛在經中說:“即使把父母抗在右肩上轉繞大地,也無法報恩;但是讓父母行善學佛,就可以回報恩德。”相當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父母吃穿,他們一樣有諸多煩惱,而讓他們行善念佛,相當於他們自己一直在創造安樂的因,才更根本。且“一人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言”。曾經諸多亡故的先人,亦都會因為我們的選擇而受益。
常有人質疑我,誰來贍養我們的父母。今生如果他們老了,願意遠離塵世來到清淨的藏地,我會安養他們。如果他們願意在漢地,那我也可以隨時去看望,他們病時,我有辦法,他們要離開這世間,我也有辦法。
下山之後,看到學佛的老人與不學佛的老人差別甚大,也聽聞了很多故事:兒女講述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安詳往生瑞相繽紛、老人講述自己是怎樣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戰勝了癌症。。。信心一天天增上。“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已經把父母,交給了諸佛菩薩,他們今生,就可以了脫生死輪回了。而還有更多的父母,等著我去救度,所以我不能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