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養蠱的方法、與《通誌》上一二載的相類似。《通誌》中所記載的.要用一百種蟲類,而夷人所要的隻有十二種。在養蠱以前,要把正廳打掃得幹幹淨淨,全家老少都要洗過澡,誠心誠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點燭,對天地鬼神默默地禱告。然後在正廳的中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大缸下去,缸要選擇口小腹大的,才便於加蓋。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見缸中的情形,人們越容易對缸中的東西發生恐怖,因恐怖而發生敬畏。缸的口須理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曆五月五日(端陽),到田野裏任意捉十二種爬蟲回來問E端陽那天捉回來的爬蟲養不成蠱,放在缸中,然後把蓋子蓋住。這些爬蟲,通常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蠍、蚯蚓、大綠毛蟲、螳螂……總之會飛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腳會跑的生物也不要,隻要一些有毒的爬蟲。這十二種爬蟲放入缸內以後,主人全家大小,於每夜入睡以後禱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禱告一次。連續禱告一年,不可一日間斷。而且養蠱和禱告的時候,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主人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也會加害主人。一年之中那些爬蟲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隻乘下一個,這個爬蟲吃了其他十一隻以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根據傳說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叫做“麒麟蠱”,形態與&間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的。一年之後蠱已養成,主人便把這個缸挖出來,另外放在一個不通空氣、不透光線的秘密的屋子裏去藏著。據說蠱喜歡吃的東西是豬油炒雞蛋、米飯之類,飼養三四年後,蠱約有一丈多長,主人便擇一個吉利的日子打開缸蓋,讓蠱自己飛出去。蠱離家以後,有時可以變成一團火球的樣子,去山中樹林上盤旋,有時可以變成一個黑影,在村中房屋間來往。蠱的魔力最大的時間是黃昏。每次蠱回家之後仍然住在缸中。吃到人的這天,主人就不必喂它東西了。據說養蠱的好處並非要蠱直接在外麵像偷盜一樣偷寶貝回來供主人使用,而是要借重蠱的靈氣,使養蠱的人家做任何事情都很順利。如果主人想要經商,借重蠱的靈氣,可以一本萬利。如果主人想要升官,借著蠱的靈氣,可以直上青雲。反過來說,如果偶一不慎,被受蠱害的人家知道了,去請專門的巫師來把蠱收掉,蠱的主人便會諸事不宜,全家死盡。養蠱的人家,除了日常要虔誠服侍之外,到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要對蠱作隆重的祭禮。這個祭禮延續三天,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在這三天之內,主人要每天都用新鮮的豬一頭、雞一隻、羊一頭,煮熟以後,到晚上星宿齊觀天空之時,全家把豬羊雞搬入養蠱的秘室中去俯伏禱告,禱告完畢,將豬羊雞砍碎,投入缸中。據說蠱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祭掃的時候,外人不得參加,消息不可泄漏,否則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險。除了聚蟲互咬一法外,各種特殊的毒蠱又分別有特殊的製造方法。癲蠱:多是山中人所為,把蛇理土中,取菌以毒人。措蠱:又謂之“放蛋”,更有調之“放瘠”、“放蜂”的,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蛔蟲、頭發等研為粉末,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蛤蟆蠱:唐代醫家說:“顏色乍白乍青,腹內漲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如蚵蚪形,是蛤蟆蠱也”蛤蟆蠱的特征是蛤蟆成精為怪。石頭蠱:用石頭施以蠱藥而成。蔑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嶺南衛生方”:製蠱之法是將百蠱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殺,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蜴蠱和□螂蠱:蜴蠱即蜥蜴蠱,可能是指百蟲互食後獨存的蜥蜴,據說蜴蠱患者有麵色黃赤、腰背沉重、舌上腫脹等症狀;□螂蠱“顏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螂。”在文獻記載中,這兩種病例較為少見了。什麽是蠱:
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古老而神秘、恐怖的巫術,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中。蠱,從字形上看,就是將許多蟲子放在一個容器裏.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本草綱目·蟲部四》中解為由人喂養的一種毒蟲,“取百蟲入翁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蠱的製作和種類:
蓄蠱者多為婦女,是婦女的專長。《滇南雜誌》:“雲南人家家蓄蠱……人家爭藏,小兒慮為所食,養蠱者別為密室,令婦人喂之,一見男子便敗,蓋純陰所聚也。”周去非《嶺外代答》:蠱毒為“婦人形披發夜祭”,《滇南新語》:為夷女所悅。蠱的種類很多,通常有:金蠶蠱、疳蠱、癲蠱、腫蠱、泥鰍蠱、石頭蠱、篾片蠱、蛇蠱等等。其中金蠶蠱最凶惡。舊時在福建一些縣鄉,養金蠶的迷信活動較盛。據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它能替人做事,最勤於衛生,大凡室內很幹淨的人家便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金蠶的製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等12種毒蟲,埋於十字路口,經49日(或另一個神秘日數)取出存於香爐中,成為金蠶。在信仰金蠶的人心目中,金蠶是有靈性的,既能使飼養者發財致富,但富起來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蠶虧欠多少,否則金蠶要求花錢買人給它吃,不然則作祟。養金蠶家若不想再養它,可以將其轉嫁出去,曰“嫁金蠶”,方法是用包包銀兩、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蠶),放在路上,貪財者自然會拾取。金蠶可以致敵人死亡,通常是腹腫、七竅流血而死。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製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發,曬幹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放飲食中可毒害人。癲轂在苗族中流行,多將蛇埋土中後生菌類,用以害人成癲;腫蠱則使人腹部腫大;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又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施蠱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
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優點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患蠱者的症狀和驗證方法:
劉錫蕃“中蠱者,或咽喉腫脹,不能吞飲;或麵目青黃,日就羸瘠;或胸有積物,咳嗽時作;或胸腹脹鼓,肢體麻木;或數日死,或數月死”。驗證之法:可令其嚼生黃豆,無腥味則中蠱,在少數民族地區是在嘴裏含一塊鴨蛋白,其上插一枚銀針,如果鴨蛋白和銀針變黑,則中蠱。預防和解蠱方法:凡是蛛網灰塵之家,疑為養蠱之家,忌往來;凡就食如主人先用筷子敲一敲杯碗,後盛飯的,疑為施蠱,要特別小心可不食或道破;凡出外就食,隨身攜帶大蒜,可防蠱,蠱入酒難治,出門不飲酒可防蠱。解蠱破蠱的方法:服雄黃、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瀉毒;又雲金蠶最怕刺,可入藥治蠱。古舊醫書上多均有醫蠱偏方,五花八門。破蠱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婦女攜布袋賣刺梨於小孩吃,多中蠱者,久為群兒識破,買時先呼而問曰:中有蠱否?答曰:無,則不為害矣。然後可購買。另外,據說蠱怕謂,取謂入養蠱之家,其蠱立擒。放蠱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氣,有時也作為一種保護措施,有人怕別人偷食物,便放蠱,便盜者立斃,相反,“殺人多者,蠱益靈。”
蠱毒,指以神秘方式配製的巫化了的毒物。
在老昆明人為中蠱之人以蛋"滾蠱"的咒詞裏,曾提及—長串蠱名,如金蠱、銀蠱、長蟲蠱(蛇蠱)、編短蠱、蝴蝶蠱、媽裏兒蠱(蜻蜓蠱)、居家養的蠱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種蠱。據悉,古籍記述或民間傳說的蠱的種類,還有金蠶蠱、蛤蟆蠱、蜈蚣蠱、蜮盎(水蠱)、羊蠱、魚盅、牛蠱、犬蠱、雞蠱、鵝蠱、草蠱、菌蠱、虱盅、蠍子蠱、鬼蠱、馬蜂蠱、大象蠱、螞蟻蠱、豬蠱、蜘蛛蠱、鱉蠱、青蛙蠱、服媽蠱、麻雀蠱、烏龜蠱、稻田蠱、樹蠱、煩踢蠱、皖螂蠱、挑生蠱、石頭蠱、篾片蠱、溶蠱、腫蠱、牛皮蠱、犁頭蠱等。不僅種類多,而且善變化以至無窮,讓人防不勝防,恰如晉幹寶《搜神記》所說:"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變化,雜類殊種.或為豬狗,或為蟲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狀。常行之於百姓,所中皆死。")
一般而言,被談論得較多的蠱毒如下幾種:
蛇蠱
明王世恐《閩部疏》:
閩地頗薔蠱。其神或作小蛇.毒人無有不能獨泉之惠安最多。
清甘雨撰《姚州誌》(《甘誌》)
彝人有養蠱者,其術秘,不與人知。或雲養大蛇而取其涎,暴幹為末,投食物中,人誤食之,七八日即病,不治則死矣.
雲南劍川白族認為,養蠱人是祖傳的,蠱藥放在放蠱者的拇指指甲縫內,在別人吃飯喝水時,趁人不各把藥彈進碗裏,吃到蛇蠱的人總覺得肚子氣鼓氣脹的,吐出像蛇一樣的吐沫。
蛇蠱又分幾種:陰蛇蠱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繼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麵紅;重的,臉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頹腫等,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蠱的害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能跳動,吃肉則止。入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病,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裏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犬蠱 晉幹寶《搜神記》 部陽趙壽,有犬蠱,時陳半詣壽,忽有大黃犬六七群出吠早。後餘伯婦與壽婦食,吐血幾死。
公雞蠱: 流行於滇中某些民族地區據說中此蠱者,體內疼痛如雞啄。
騾蠱 這也是以症狀測定的蠱,據說中此蠱者,疼起來就像騾子
虱子蠱 吃著虱子蠱的人全身奇癢,用手一抓便到處起泡,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來。
姑蠱(水蠱) 晉幹寶《搜神記》: 漢光武中平中,有物處於江水,其名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江人以術方抑之,則得沙石於肉中。《詩》所謂"為鬼為域,則不可測"也,今俗謂之沒毒。先儒以為男女同川1 而俗,淫女為主,亂氣所生也。 蜮不僅傷人,也傷魂。《楚辭‘大招》雲:"魂乎無南,蜮傷躬隻。"馬王堆漢代帛畫下部水中小蟲,或為蜮蠱,故亦畫白犬以鎮"水蠱"。
蝶蛤蠱 陶潛《續搜神記》: 判縣有一家事蠱,人咬其食飲,無不吐血死。人下食,......一雙蜈蚣長丈餘於盤中走出。
蜘蛛盎 據晉人《靈鬼記》述 秦孝王楊俊病重時,通過口中含銀而變色知道受了蠱毒,但一時不能明白是中了什麽毒。至死後,文帝及皇後發現棺框中爬出大蜘蛛,經過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蠱毒。
金蠶蠱 清張混《滇南新語》- 蜀中多薔蠱.以金蠶為最,能戰人之生,掇其魂而役以盜財帛,富則遺之,故有嫁金蠶之說。 民間傳說,金蠶盅性喜潔淨,凡養蠱人家家中塵埃絕無。金蠶是有靈魂的,它能幫主人害死仇敵,又能使養蠱人發財致富。金蠶的害人是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腹如甕,七孔流血而死。
蠱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較古老的神秘、KB之巫術,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中。穀子儲藏在倉庫裏太久,表皮穀殼會變成一種飛蟲,這種古人也叫它為蠱。左傳昭公元年說:“穀之飛,亦為蠱”、“穀久積,則變為飛蠱,名曰蠱”。從穀殼變成的飛蟲與米糠不同:飛蟲會飛,米糠不能飛。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本草綱目》裏說:造蠱的人捉一百隻蟲,放入一個器皿中。這一百隻蟲大的吃小的,最後活在器皿中的一隻大蟲就叫做蠱。可知蠱本來是一種專門治毒瘡的藥,後來才被人利用來害人——“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大理三月好月光,端的是個神仙似的地方。
風花雪月,殘。
下關風。
上關花。
蒼山雪。
洱海月。
殘,人的心。
大理的蠱聽說在洱海邊,一個與電視裏,過往故事版本裏不同的蠱。
這蠱
寄身於人體
可以形於身外
不似苗疆女子的那般毒蟲,沙沙的令人作嘔,是一大幫台灣人追尋的興趣。
有名的有:
雞蠱
傘蠱
驢蠱
。。。。。。。
驢蠱,其主人是不養驢的,四鄰也不曾見有驢出入門舍,隻是有人月夜偶而聽得房裏有驢低嘶。
傘蠱,不同印象中的活物,不知是誰人傳出,老輩的村人盡知,且能描形狀。
養蠱的人,如同舊前的隱形門派,低調的隱於市,從事著極其普通的工作,如賣豆腐,如賣膏糖,隱秘者連其家人如伴侶者都不知。他們從來是不會貧的,亦不會大富。莊稼不收時,米缸自滿;錢財滿倉時,無故散去,衣食自來無憂。
傳說中,蠱是傷人精氣的。小孩或是疲軟的成人靠近養蠱人,因魂魄無力,精氣會被吸走若幹,出現虛症,卻也是沒有什麽大礙。有懂事者,會用一枚鋼針插入剛下的母雞蛋中,用火煨熟(不是煮熟),在中蠱人身上來回滾若幹道,取下剖開,會見針身泛黑,其身體自愈。
傷人又傷已,養蠱人多是有難言之痛。蠱,吸取人的精氣而活,一旦寄生於人體,先從寄生體上開始吸起,所以養蠱人多有瘡症,內毒滋長。
月圓時,是蠱大動時。視蠱的強弱,養蠱人會做法獻禮,紙燭暗燃,這時一般的婦女能抵七八個壯漢,力大如熊,而且神情如狼護崽,容不得別人相近。
蠱,是會自己擇人的。如養蠱人品行不端,做了傷天害理之事,蠱會自動離去;養蠱人如逢身死,蠱也不會順延家人,會重覓他人......
在大理的洱海邊擁有眾多的關於蠱的傳說。
有時間,跟那本主廟恭香的阿婆嘮嘮閑常,或是跟那街頭的阿公聊聊,說不定他還會指向某人說其養的是什麽蠱?
在大理人的眼中,蠱是一個行當,是沒有什麽害處的,不似武俠片裏的狠毒醜陋。
大地無形,
無奇不有。存心則異。
附上一個傳說:
這是一個來自於蒼山與洱海兩夾的漁村,不知是哪朝哪代,一個黃姓的大仙養著一隻“雞”蠱,沒人看見過,卻是眾口相傳的,時不時有人從黃大仙的窗口經過聽見。黃大仙的出名是因為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一天當水稻還是青黃不接時,黃大仙對村人說,後天有大冰雹,大家要把莊稼收回。有人不信,有人不舍,有人將疑,有人聽從。果不然,冰雹如約而來,幾家歡喜幾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