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催生1878個億萬富翁?別隻看到拆遷致富

來源: 新京報 2019-09-24 22:57:4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346 bytes)

“拆遷致富”,作為一種財產性補償收益,不應與“不勞而獲”畫等號。這些收益作為農民分享城鎮化紅利的方式之一,不該被戴著有色眼鏡審視。

▲資料圖。白石洲密集群樓中漏 出街道的燈光。

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市中心著名的城中村、深圳“舊改航母”,白石洲終於要拆除重建了,這是一場始於14年前的舊夢。和每一次大規模拆遷一樣,造富神話是最能吸引眼球的。2018年12月28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正式通過了《南山區沙河街道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單元規劃》。隨後,白石洲將誕生1878個億萬富翁的消息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

不知從何時起,拆遷致富已經取代過去的拆遷維權爭議,成了拆遷話題的中心。白石洲的拆遷,在最初正是以“將誕生1878個億萬富翁”的“爆點”闖入公共輿論的。然而,非文明拆遷需要警惕,對拆遷致富的輿論“圍獵”,同樣需要理性思辨。

媒體的後續報道澄清了幾點事實。第一,所謂“將誕生1878個億萬富翁”的說法明顯有誇大。1878戶是本地村民的總數,當地家庭的平均物業麵積在五六百平米,麵積超過1000平方米以上的村民不會超過20%。更進一步,考慮到北上深的房價水平,一套百平米的房子,其實都可以算得上是千萬富翁了。所以,同樣是千萬富翁,在不同的語境下,衡量水準是完全不一樣的。

二是,一些人隻盯著眼前的“拆遷致富”標簽,卻有意無意忽視了其背後的成本和付出。誠如當地知情人士的說法,“不要老是眼紅我們本地人,好多當年的辛酸苦辣外人並不清楚。”

雖然今天很多地方都堅持依法拆遷,對農民利益的照拂,也有了更多的製度保障。但拆遷背後的利益博弈同樣激烈,且充滿變數。

更何況,在外人眼裏,拿到賠償的農民仿佛是瞬間中了彩票,但其實背後卻是一個漫長的等待與焦慮的過程。白石洲的舊改,就至少等了14年以上。其間所經曆的種種不便和拉鋸,本身也意味著一種巨大的成本。

因此,“拆遷致富”,作為一種財產性補償收益,不應與“不勞而獲”畫等號。不可否認,因城市化推進而產生的拆遷剛需,確實在不少城市都造就了一批“致富”的農民。但這作為農民分享城鎮化紅利的方式之一,不該被戴著有色眼鏡審視。

當然,輿論熱衷於關注“拆遷神話”,並不僅僅是因為眼紅,也表現為對分配公平的期盼。這是因為,農民因拆遷的受益程度,在不同地區,往往呈現出巨大差距,這些差距一些是受客觀環境,如經濟發展水平、土地使用用途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則是由於規則公平執行程度和農民博弈能力等方麵的差異。

如果更進一步,這也反映出不同地區農民在土地收益上的巨大落差。不僅是拆遷,也包括土地流轉等更常見的土地收益,在現實中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這個角度,置於普遍水平來看,農民依靠土地財產所獲得的收益,不是太多,而是依然太少。

其實,隨著城鎮化上升到一定階段,棚改進入尾聲,像白石洲這樣的拆遷致富神話,也必將越來越少。這意味著在城鎮化的下半程,還應構建更普惠式的渠道,讓土地收益、城鎮化發展成果,更公平地覆蓋更多農民群體。

 

總之,法治社會,任何人的合法收益都應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而在一個逐步富裕起來的社會,國民收入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才是正常現象。有人可以通過個人奮鬥白手起家,有人可以受益於財產性收入過上富足生活,這些都應該獲得認可。我們目前所麵臨的難題,不是個別人可以暴富,而是公平且多元化的收益路徑仍待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