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清倉,英偉達市值蒸發千億美元
當地時間周二,美股市場“冰火兩重天”,道指創曆史新高,而AI科技股集體下挫則拖累了納指。截至收盤,道指漲1.18%,報47927.96點;納指跌0.25%,報23468.30點;標普500指數漲0.21%,報6846.61點。
美股AI科技股遭遇投資者拋售。其中,英偉達跌近3%,公司市值一夜蒸發1431.27億美元,日本知名科技投資公司軟銀集團清倉英偉達股票成為直接導火索。
11月11日,軟銀集團宣布,已於10月以58.3億美元(約合41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其擁有的英偉達的全部股份。
軟銀CFO後藤芳光在投資者說明會上表示:“我們希望為投資者提供大量投資機會,同時仍能保持財務實力。”
他說,將確保以非常安全的方式為投資做好資金準備,上述股份出售是公司“資產貨幣化”戰略的一部分。

軟銀股價走勢
出於對“AI泡沫”的恐慌,軟銀股價在此前一周出現下跌。後藤芳光表示:“我們的股價近期波動劇烈……我們希望提供盡可能多的投資機會。”
在軟銀宣布拋售英偉達股份的消息傳出後,11月11日盤前交易中,英偉達股價已下跌0.95%。
股票研究分析師羅爾夫.巴爾克向CNBC分析稱,軟銀的拋售不應被視為對英偉達的謹慎或負麵態度,而應結合軟銀的資金需求背景來看。2025年10月至12月,軟銀需籌集至少305億美元投資資金,其中225億美元用於OpenAI,65億美元用於安培公司(Ampere)。單這一季度的金額就超過了過去兩年的投資總和。
來自投資研究機構晨星公司分析師丹·貝克認為,此舉並不代表軟銀的戰略發生根本性轉變。他表示,軟銀特意強調,出售股份並不暗含對英偉達的任何看法。軟銀是在用這筆錢投資其他與AI相關的公司。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盡管軟銀出售英偉達股份可能讓部分投資者感到意外,但這並非軟銀首次套現英偉達的股份。軟銀願景基金是英偉達的早期投資者,曾於2017年累計持有其40億美元股份,後於2019年1月全部出售。
盡管此次再度拋售,軟銀的業務利益仍與英偉達緊密交織。軟銀參與了多個依賴英偉達技術的AI項目,包括“星際之門”計劃。
軟銀願景基金近來一直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在從芯片、大型語言模型到機器人技術的整個AI價值鏈中進行投資和收購。
該公司一位管理人員向美聯社透露,軟銀的業績往往因投資多元化而波動,但此次財報中,對Open AI的投資成為主要盈利來源。
軟銀發布的業績信息顯示,本財年上半年(4至9月),該公司合並淨利潤同比激增1.9倍,達2.9萬億日元(約合1338億元人民幣),創下該公司財年上半年曆史最高紀錄。其銷售額增加7.7%,達3.7萬億日元(約合1708億元人民幣)。
軟銀CFO後藤芳光稱,之所以能取得財報顯示的成績,是因為去年9月首次投資了OpenAI。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盡管Open AI估值持續大幅攀升,但其虧損正不斷擴大。
資本市場也出現了對“AI泡沫”的擔憂。10月29日,英偉達成為首家市值達到5萬億美元的公司。此次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裏程碑,距離英偉達跨越4萬億美元關口僅過去三個月。分析師表示,英偉達股價上漲反映出投資者對人工智能領域持續投入的信心,但也有部分人士警告,其估值可能已處於過高水平。
塔特爾資本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馬修.塔特爾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的擴張依賴於少數主導企業相互為對方的產能提供資金支持。一旦投資者開始要求現金流回報,而非滿足於產能擴張,這些良性循環中的部分環節可能會陷入停滯。”
有分析認為,龍頭企業投入巨額資金用於資本開支,卻可能無法產生與之匹配的高額利潤,難以證明這些投資的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