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挑華為,再戰寧王,安徽首富底氣何在?

來源: 2025-09-19 20:59:18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絕大多數普通人,一生都有兩個最難麵對的課題:

一是昔日舊友化身水火不容的對手,二是要與多年“死對頭”化幹戈為玉帛。

而如果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不管是否情願,都是對智商和情商的極限挑戰。

安徽首富曹仁賢和他的陽光電源,就正麵臨這樣的挑戰。

盡管在當下,陽光電源依然是活得最好的光儲企業:

光伏逆變器出貨量2024年繼續蟬聯全球第一,儲能係統2025年上半年出貨量位居全球首位;

股價從6月開始一路飆漲,累計漲幅超過100%,9月16日收盤價為140.31元,距曆史高位僅有一步之遙。H股上市也在穩步推進;

行業大多仍在減虧之際,2025年上半年,陽光電源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分別逆勢增長40.34%和55.97%。

隻是光環之外,不管是曾經合作夥伴的“倒戈”,還是形勢倒逼之下與老對手的“握手言和”,都在考驗曹仁賢的身法。

稍有不慎,光儲行業格局,或將被改寫。

陽光電源當下最強勁的對手,是“寧王”寧德時代。

麵對這個對手,曹仁賢的感情大概是複雜的,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寧王都是陽光電源的合作夥伴。

這與陽光電源的展業模式有關,在光儲這個行當裏,它是少見的,輕資產經營的異類。

從2014年起,陽光電源開始布局儲能業務,到了2024年,其儲能係統出貨量已然位居全球首位。

到了今年上半年,陽光電源的儲能業務營收占比首次超過光伏

而陽光電源在儲能上的展業,也延續了一貫特色:追求輕資產運營,不自主生產電芯,而是將其外包出去,最主要的生產商,就是寧德時代。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作為新型儲能係統的核心部件,電芯成本占比約為6成。

將這一環節外包,為陽光電源帶來了將近40%的毛利率,在行業裏一騎絕塵。

但不自產電池,也意味著難以形成足夠有競爭力的護城河,這一隱患在近幾年愈發明顯。

據界麵新聞報道,從去年開始,“除非客戶指定,陽光電源基本不會采買寧德時代的電芯了”,原因就是寧王決定下場親自做儲能係統,雙方開始短兵相接。

這相當於給客戶出了道選擇題,是選擇陽光電源的整體集成優勢,還是寧德時代在電池層麵的技術和價格優勢?

而客戶的答案,給陽光電源的全球儲能版圖撕開了一道裂縫。

中東市場的選擇是寧德時代。1月19日,寧德時代宣布成為阿聯酋RTC首選電池儲能係統供應商,為其提供總容量達19 GWh的儲能係統,再次刷新了中東地區儲能最大訂單紀錄。

據界麵新聞報道,這一方麵是因為寧王的技術和品牌積累,“他們隻認寧德時代的電芯”;另一方麵,電芯自研意味著寧王對成本擁有更強控製力,在價格上更有優勢,而中東客戶是出了名的“有錢,精明”。

另一部分客戶選擇了比亞迪,它拿下了高達12.5 GWh的沙特電力(SEC)三期儲能項目,價格優勢在其中同樣起到了關鍵作用。

問題是價格從來不是陽光電源的優勢,它在全球市場的成功,一方麵是因為其出海較早的先發優勢和在係統集成層麵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此前俄烏衝突刺激歐美儲能需求快速增長,價格等因素被擺到了相對次要的位置。

若幹對手已經出現,且已經給陽光電源帶去了不少威脅。

不僅在中東,陽光電源在全球市場都遭遇了“滑鐵盧”——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數據統計,今年前兩月,中企共斬獲20個儲能訂單,其中陽光電源顆粒無收。

而在訂單數據之外,是另一場可能影響未來的行業變革。

表麵上看,這場變革是技術路線上的分歧——一邊是寧德時代代表的587Ah電池,另一邊是陽光電源押注的684Ah儲能係統。市場常將這一分歧看作是對第三代電芯話語權的爭奪。

但變革不止於產品,更是商業模式上的分野。

寧德時代自產自銷,屬於比較傳統的垂直整合模式,此處不多贅述。

陽光電源則另辟蹊徑,其本身此前不生產電池,它的電池產品實際上來自欣旺達、中創新航等企業,陽光電源參與研發和實驗,自己作為係統集成商的角色,旨在組建“技術共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集合體。

兩種模式各有千秋,但陽光電源這一模式,其實透露著它的野心——

那就是它要成為光儲界的特斯拉。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特斯拉在自研電池上的營銷策略,堪稱“渣男式”的,它時不時會放出一些跟4680電池相關的利好消息,讓鬆下、LG等全球巨頭為之神魂顛倒,時不時又宣布因為能量密度無法突破、產能不足等原因做不下去了。

一堆“騷操作”,為的是要借此“拿捏”與供應商的關係,強化自己的影響力,增加與供應商談判的籌碼。

但能拿捏供應商,更根本的原因,是特斯拉的行業地位。

直到2024年之前,特斯拉都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龐大的市場份額意味著它完全能對供應商提出更多基於自身要求的定製化需求,“挾市場以令供應商”。

如此來看,陽光電源完全有複刻特斯拉模式的潛質。須知儲能同樣是一個高度市場導向的行業,電池做得再大,沒有市場需求,也毫無意義。

而不管是市場經營的深度和廣度,還是客戶的需求洞悉和粘性培養,都是陽光電源的強項。它此前一貫的做法,就是從下遊獲得訂單優勢,再以此向上管理自己的供應商,對它們提出要求。

事實上陽光電源也正在複刻特斯拉的路徑,一邊強化與供應商的合作,一邊“小步快跑”式地自研,同時強化自己的市場優勢。如果真能做成,那的確好處多多。

問題是它可能忽略了,電車和儲能市場,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作為高度集成的工業品,電池廠們若想做電車,還得翻過電機和電控這兩座大山,前一個需要深厚的製造總成功力,後一個需要雄厚的算力基礎,哪個都不容易。

即便費大力氣翻過去了,它們會驚喜地發現,在國內激烈競爭的背景下,電車的毛利率低得嚇人,遠不如賣電池來得輕鬆。

行業盈利空間比較“貧瘠”,也是電池廠們不親自下場的客觀原因。

但儲能就不一樣了,它的核心部件就是電池,翻過這座山,剩下的係統總成、市場認知等,對本來就實力雄厚的電池巨頭來說,估計隻能算小丘陵。

更何況,陽光電源接近40%的毛利率,也早已證明儲能這塊土地的肥沃程度,既然如此,何不親自下場?

而一旦電池廠們下場,垂直整合的成本和配套優勢,就是陽光電源最棘手的挑戰。

這樣的行業特性,或許決定了陽光電源選擇的商業模式,遠沒有看上去那麽輕鬆。

但陽光電源並非沒有plan b,它正在試圖打造的另一曲線,是AIDC電源。

今年5月,陽光電源在投資者互動平台明確回應,正在把握AIDC機遇,且已設立專門子公司負責。據“預見能源”報道,陽光電源試圖通過AI電源開辟第二成長曲線,在這方麵投入很大。

AIDC即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因算力對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有較高要求,被視為儲能的下一片藍海。以英偉達為例,其GB300服務器需要專用直流逆變器為GPU集群供電,客觀上存在合作機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在建及擬建智算中心共54個,是已建數量的6倍。而根據IEA預測,在樂觀假設下,2024-2030年數據中心總裝機量年複合增速將高達21%,即便在悲觀假設下也有8%的CAGR。

但要從光儲切入AIDC,並不如想象中平滑。

一方麵,AIDC電源的要求和技術更高,尤其是對高端服務器電力電源設備而言,陽光電源需要突破算力適配等一係列問題。

另一方麵,盡管合作前景廣闊,但海外市場大多由歐美和中國台灣廠商包攬,比如英偉達下一代800V電源核心共供應商維諦,微軟、Meta的長期合作商伊頓等,他們都具備領先優勢且生態成熟。

即便在國內,禾望電氣、麥格米特、科華數據、盛弘股份等老牌玩家的布局也在加速。

因而對陽光電源來說,更明智的、理性的做法,是在放眼海外的同時,也與國內AIDC巨頭合作,兩條腿走路。

這意味著,陽光電源很有可能要和曾經的老對手迎麵撞上:

華為。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華為和陽光電源都包攬了國內逆變器出貨量的冠亞位置。曹仁賢對這個老對手也頗為重視,在2017年陽光電源20周年的慶典上,他表示:“因為有你們(華為),我們才不敢有絲毫的鬆懈,正是你們的競爭,才讓我們變得如履薄冰,也變得更加強大。”

隻是曾經的老對手,如今卻可能是陽光電源要爭取的合作對象。

 

盡管諸如字節、騰訊、阿裏等廠商同樣在AIDC領域多有建樹,且陽光電源已與其中幾家達成了合作,但在算力能源領域,華為很有可能是繞不開的選項。

這不僅是因為其在AIDC上的建樹,5月迪拜召開的全球數據中心產業論壇上,華為發布了全球首個AIDC解決方案,能更高效地部署大模型。

更是因為華為的獨特優勢,互聯網公司往往僅僅具備算力積累,能源公司往往隻注重能源方案,而華為,很有可能是唯一一家在算力和電氣層麵均頂尖的企業。

複合式的專業背景,本身就意味著“1+1>2”的合作前景。

誠然,商業世界沒有永遠的恩怨,隻是對陽光電源而言,既要維持逆變器的全球市場優勢,又要保持適度節奏自研電池,還要投入研發新業務......

而如何平衡,考驗的是曹仁賢這個研究生背景,教師出身的“學者型企業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