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開酒店,到底想賣什麽?
近期,洲際酒店集團(IHG)官網信息顯示,一家名為“成都海底撈皇冠假日酒店”的項目即將開業,該消息迅速引發行業與公眾的廣泛關注。“海底撈幹文旅”“海底撈為什麽想當五星酒店業主”等話題在網絡上持續發酵,不少網友將其類比為“酒店界的奈雪書屋”或“火鍋領域的無印良品酒店”。
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項目知情人士向觀察者網透露,該酒店實際由海底撈作為業主方投資建設,並選擇以加盟模式掛牌“皇冠假日”品牌運營。
9月2日,觀察者網就公眾關注的若幹問題——包括酒店開業時間、合作模式、房間定價、如何解決客房內火鍋氣味殘留、送餐服務與收費標準,以及如何兼顧親子度假氛圍與商務住宿所需的安靜環境等,分別聯係了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底撈”)和IHG大中華區相關部門。
截至發文時,海底撈方麵暫無回應。IHG大中華區相關人士在回應中表示:該酒店項目仍處於籌備與優化階段,部分體驗和產品尚在進一步調整中,因此不便透露更多細節;後續如有新進展或確定信息,將第一時間對外公布;具體開業時間以官網信息為準,消費者可通過官方預訂渠道查詢——酒店信息出現在係統中即代表即將開業,若暫未開放預訂,則表明近期尚無營業計劃。
是常規業務融合,還是突破性嚐試?
據IHG官網信息,成都海底撈皇冠假日酒店位於距天府國際機場25公裏、三岔湖高鐵站10公裏的區域,定位兼顧商務與度假旅客,共設259間客房,並將“火鍋”元素深度融合於住宿體驗中,提供火鍋主題房及送餐服務。
洲際酒店集團
酒店還配備恒溫泳池、兒童戲水池、健身房、超千平方米專業兒童樂園,並設有多類餐飲空間,包括全日餐廳、海底撈火鍋餐廳及運動潮玩主題餐吧。此外,酒店還擁有4000平方米會議場地,其中多功能廳配備升降舞台與專業級燈光音響係統,可承接大型會議及活動。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調侃:“終於能在酒店裏放心穿睡衣擼火鍋了”“吃個火鍋都能享受免費美甲、擦鞋、剝蝦、嬰兒托管,那這住海底撈酒店,難不成能半夜叫服務員上門唱生日歌?”
據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院副院長李彬教授觀察,餐飲與住宿本身在客源互補與場景延伸方麵具有天然契合度。海底撈與IHG的合作可視作常規業務融合,並不具備過多特殊性。
不過,李彬告訴觀察者網,海底撈與IHG的合作既體現出海底撈跨界創新的意識和理念,也反映出國際酒店品牌與中國本土知名餐飲IP合作的新趨勢。成都作為熱門旅遊城市之一,疊加川味火鍋這一代表性元素,預計將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打卡體驗。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學院院長鄧敏向觀察者網分析稱,高端酒店餐飲與社會餐飲長期以來平行發展,鮮有交匯。此次皇冠假日與海底撈的合作,打破了這一界限。同時,“酒店+頂級餐飲IP”模式不僅有望成為高端酒店差異化競爭的新路徑,還可能解決傳統酒店餐飲“高投入、低收益、純配套”的痛點——借助海底撈成熟的供應鏈與品牌效應,可降低試錯成本、提升坪效與客單價,並通過其高頻消費屬性吸引外部客流,將餐飲流量轉化為潛在住宿客戶,最終提升整體收益。
但她同時強調,該模式的成功仍需依靠品牌契合度、運營整合能力、共同客群基礎與流量互動等關鍵因素的深度融合。
短期熱度無懸念,長期發展存挑戰
根據IHG規劃,成都海底撈皇冠假日酒店采用“火鍋+會議+親子”的業務組合模型,將火鍋體驗植入主題客房、送餐服務、專屬餐廳及潮玩餐吧等多重場景。這種“從餐廳到客房”的全場景餐飲體驗設計,也被外界視為對“酒店餐飲”價值的重新定義。
但值得思考的是,“火鍋”這一鮮明主題,會更吸引親子家庭與年輕遊客,還是也能贏得商務客群(如團隊建設、特色會展活動)的青睞?是否存在因氣味或嘈雜環境而勸退傳統商務客人的風險?
不少網友對此也存有疑慮:“別的不說,不想住有火鍋味的房間”“海底撈是平民品牌,皇冠假日是高端品牌,兩者消費群體不搭,而且酒店房間內的火鍋味和地毯上的油漬如何去除?”“海底撈會成功嗎?新鮮一陣子是毫無疑問的,長期……嗯,我就不願意住在有火鍋味的酒店裏”。
李彬指出,就客單價而言,皇冠假日的會員及客群消費能力普遍高於海底撈,能否接受其環境特質——如火鍋氣味和可能喧鬧的氛圍,以及如何通過產品與服務設計緩解這類衝突,都對酒店的運營提出了較高要求。從長遠看,雙方客群能否實現認同與融合,仍需依據後續實際運營情況判斷。
鄧敏分析認為,“火鍋主題”對親子及年輕休閑群體吸引力較大,其社交與團體屬性也可能吸引部分商務團隊,尤其適合非正式會議及團建場景。但她同時指出,該主題的確存在一定市場風險:除了可能流失注重安靜、私密與效率的高端商旅散客外,還對客房送餐、物流配送、油煙處理、垃圾清理等運營環節提出極高要求。
她建議,應通過嚴格的物理區隔(如獨立樓層、專用通道和通風設計)和分時段管理,平衡主題特色與商務調性——在主題房、潮玩餐吧等空間強調沉浸式趣味性,滿足社交需求;在大堂、會議區等核心商務場景保持品牌固有的簡約高效,實現“商務為主,樂趣為輔”的融合模式。
視覺中國
此外,為統籌體驗與成本,鄧敏還建議酒店運營方設立專用送餐動線、密封餐車以及預約集中配送機製,嚴格隔離氣味,降低人效壓力;可將部分運營成本納入主題房溢價或設置最低消費,並推行高額押金製度以控製清潔損耗;也可考慮與海底撈共建專屬服務團隊或外包特定環節(如鍋具回收、專項清潔),借助其供應鏈優勢控製食材與物流成本,避免自建重資產團隊。
向外釋放了哪些行業信號?
近年來,在消費決策轉變與外賣平台價格戰的雙重壓力下,餐飲行業普遍迎來“瘦身”浪潮,不少品牌收縮門店、下調均價,行業利潤呈現下滑趨勢。
中國烹飪協會指出,2025年上半年餐飲業呈現“營收增速放緩、利潤收窄、競爭加劇”的態勢,整體麵臨較大挑戰。
酒店行業同樣承壓。據行業數據分析機構STR(Smith Travel Research)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酒店每間可售房收入(RevPAR)同比下降5%,其中高端酒店降幅達6%至8%,反映出行業在供給過剩、成本上升、需求分化等多重壓力下的集體困境,而新的生存法則尚未建立。
當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吃飯”和“住宿”的基礎功能,當傳統餐飲與酒店增長雙雙見頂,成都海底撈皇冠假日酒店模式的出現,或許正悄然傳遞出一些新的行業信號。
鄧敏表示,若該項目成功,將產生“鯰魚效應”,推動更多國際酒店集團與中國本土頭部消費IP合作,突破同質化競爭格局,促進行業從“空間運營”轉向“內容運營”,IP合作或將成為高端酒店差異化競爭的重要路徑。
但她同時強調,這並不代表“沉浸式主題酒店”就是酒店業邁向“生活方式銷售”的終極答案,而應被視為一種有價值的多元化探索。城市酒店的核心功能仍應聚焦於高效、可靠地滿足商務與出行剛需。未來的主流模式可能是“基礎功能模塊+可選生活方式模塊”——在保持品牌核心調性的前提下,通過IP合作與場景創新,為客人提供可靈活選擇的深度體驗,而非全麵主題化。
李彬也認為,海底撈與IHG的合作模式為未來類似的跨界合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合作品牌的IP需具備足夠吸引力,並推進雙方更廣泛、更深層次的資源整合,而非簡單拚接客房與餐廳。此外,國際酒店集團通過此次合作也傳遞出一個信號:為提升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它們正更加注重本土化戰略,積極與本土IP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共贏。預計這類跨界案例未來將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