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爆火,餐飲實體門店急了?

來源: 2025-08-14 01:29:2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地攤和餐飲實體店,不一定非得爭個“有我沒他”。

晚上八點半,廣州文衝沃爾瑪前的丁字路口處已匯聚不下20輛流動攤車。 攤主們知道,來往的人群此刻正在饑腸轆轆,“大動饞心”。

麻辣燙、燒烤、炸雞、炒麵……路口兩邊攤販裏升騰起的煙火氣打斷了食客匆忙的腳步,讓他們甘心在大夏天裏擠在路邊的“露天食堂”裏大快朵頤。

“夜市經濟”早已不是新鮮詞。近段時間,加入擺攤大軍的人群越來越壯大。但聚在攤車旁邊的消費者,不僅堵住了路口,也堵在沿街實體餐飲店老板們的心裏。在紅餐網的采訪中,部分老板直言,路邊紮堆的地攤對自己的生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難道實體店家和地攤小販之間的矛盾,真的到了“有我沒他”的地步?

“擺地攤”繼續爆火!星級酒店、頭部品牌都支起了攤

和口罩時期前的“擺攤熱”不同,眼下地攤爆火,離不開政策東風和市場環境兩大因素。

政策方麵,自2020年成都率先為餐廳外擺“開綠燈”後,全國各地開始有序發展“地攤經濟”。如今,伴隨著夜間消費的持續升溫,上海、成都、常州等多個城市結合本地實際劃定合規設攤區域,為地攤業態提供了更規範的生存空間,也使其發展邊界進一步拓寬。

市場環境的變化,更讓地攤經濟“如虎添翼”。

一方麵,消費者消費更趨理性,價格敏感度顯著提升,地攤上高性價比的小吃、飲品恰好精準匹配了這一消費訴求;另一方麵,夜市、集市所承載的社交氛圍,也滿足了人們對煙火氣的渴望。

△海大南門夜市,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政策放行、市場有需,再加上成本低、門檻低,不少老板都紛紛加入“擺攤大軍”——2025年的地攤餐飲早已不是大家刻板印象裏的小打小鬧。

這股熱潮最新鮮的注腳,當屬高端酒店的“下沉式”擺攤。上海的金陵紫金山大酒店、中建萬怡酒店,浙江的浙江大酒店、望湖賓館,河南的永和鉑爵國際酒店、大河錦江酒店等,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小城,酒店外擺售賣鹵味、快餐已成為一股新潮流。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此外,一些餐飲頭部連鎖品牌也從門店裏走出來,爭相湧入地攤賽道。

今年5月,武漢街頭出現了多個海底撈缽缽雞外擺攤,據了解,海底撈在全國已有超過200個夜宵車、火鍋外擺等戶外業態;新茶飲品牌如蜜雪冰城、CoCo都可、滬上阿姨等,也將流動攤車布局於夜市、地鐵口、演唱會場館等人流高地。

這些原本紮根於實體門店的品牌選擇主動“出門”,是為了挖掘門店還未觸達的增量市場。在如今風雲莫測的餐飲市場,哪怕能快別人一步占領消費者心智,都值得花大力氣去做。

地攤輕裝上陣,實體負重前行?

地攤經濟的迅猛擴張,勢必會讓門店餐飲人產生擔憂,尤其是當他們正在麵對客源與利潤的雙重壓力。

相對於啟動資金門檻較低的小攤,餐飲實體門店前期的租金與前期投入動輒就得十幾萬,日常運營中,每月的房租、工資加上持續上漲的食材成本也讓實體店的經營如履薄冰。

福建燒烤店主寧寧就深受其苦,自從店門前的街道被官方劃定為“合法擺攤區”,兩輛主打燒烤的攤車便直接紮根在她的店門前,形成“店外有攤、攤逼店門”的貼身競爭。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由於地攤省去了房租、裝修等固定成本,在價格上更具靈活性,寧寧主打夜宵的店鋪生意遭遇重創——營業額較以往直接腰斬,原本穩定的客源被攤車分流近半。

“現在每天看著店外攤車的熱鬧,再算算店裏的賬就發愁。” 寧寧的無奈道出了多數受衝擊店主的心聲,“人工要發、房租要交、水電要付,這些固定成本一分都不能少,可流水卻掉了一大截,我現在都不敢算一個月能掙多少錢了”。

這種壓力並非個例。在中學周邊經營奶茶店的安吉也麵臨類似困境。周邊突然湧現的低價飲品攤,以比門店低30%-50%的價格售賣同款品類,迅速搶走了對價格敏感的學生客群,讓原本依賴校園生意的門店一度陷入客流冰點。

這就是實體門店店主們最為焦慮的點——如果消費者在“便利”與“低價”的驅動下大量轉向地攤時,實體店不僅要承受客源流失的風險,還要背負著不變的成本枷鎖,陷入“賣得少、虧得快”的惡性循環。

地攤與實體門店對衝的結果,可能是回到供需平衡的階段

地攤經濟的爆發是否會讓本就困難的實體門店餐飲生存戰年雪上加霜?答案並非“是”或“否”這樣簡單的二元對立。

地攤經濟展現的強大生命力,其核心支撐在於“非標準化”帶來的靈活適配性。

從市場功能來看,地攤扮演著“即時性需求響應者”的角色——憑借低成本、高流動性的優勢,攤販能快速嵌入社區、通勤節點等消費場景,以“低價格+高便利”填補市場空白,精準滿足消費者碎片化、即時性的餐飲需求。

這種特性使其在特定場景下具備極高的市場效率,例如上班族的早餐、學生群體的課間零食等,均是地攤的優勢領域。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地攤的“低門檻+快迭代”特性,使其成為餐飲創新的“試驗田”。無需承擔高額固定成本的攤販,更敢於嚐試新奇品類(如近年走紅的脆皮五花肉、網紅冰粉等),通過快速試錯與調整迎合消費潮流,這種“輕資產重創新”模式,為餐飲市場注入了持續的活力。

但“非標準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靈活創新的另一麵,是其難以規避的市場風險和外部性問題。

當前地攤市場中,雖然很多城市都有規劃專門區域供攤販經營,但當前地攤的主體仍是大量“不合規”的流動攤販,缺乏固定經營場所,隨著人流量遷移。並且食材來源、儲存條件的合規性難以保障,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而占道經營、垃圾汙染等問題,則可能增加社會管理成本,形成負外部性。

△占據人行道的攤車,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海哥在廣西經營一家牛排店,店門口常停著售賣同類產品的流動攤車。在麵對紅餐網的采訪時就表示地攤對實體的衝擊沒有大家想得嚴重。

海哥的店是一家中高端牛排店,客群主要是追求品質和就餐環境的消費者,而牛排攤車主要麵向價格敏感人群,兩者目標客戶群體差異大,互不影響。

實體與攤販,兩者並非完全“你死我亡”的替代關係,對餐飲從業者而言,這場變革的啟示在於:無論是地攤還是實體門店,“生存的關鍵”並非業態本身,而是能否在市場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價值定位。誰先找到自己的產品護城河,誰就能更好地活下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地攤與實體門店在經營之路上各有難處。

地攤數量在短短幾年間快速增長,現已出現供過於求的內卷態勢。比如在某些攤販聚集區,二十餘個攤位裏半數以上經營烤冷麵、手抓餅等同類小吃,同質化競爭激烈,缺乏特色和競爭力的攤點也在被逐步淘汰。

實體餐飲店同樣麵臨供需失衡的問題。據紅餐網專欄作者、豪蝦傳創始人蔣毅估算,現有餐廳數量已超出合理規模近兩倍。即便沒有地攤的衝擊,那些性價比低、經營不善、成本高企的餐飲店,本身也難以長期維係。地攤的興起,隻是加速了這類店鋪的出清過程。

地攤需在合規基礎上強化特色與成本控製,實體店則需重點押注消費者體驗,通過升級餐飲體驗與產品優化構建護城河。最終,市場將在供需動態平衡中,孕育出更健康、更多元的餐飲生態。

這個過程或許需要時間,但最終總會達到一個雙方都能適配市場需求的狀態。